电子函件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递函件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将数据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趋势。它的推动力来自一些计算机用户,他们为了更快更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开发出一种称为“链接工具”的设想,目的是让计算机系统的两个用户终端处于连锁状态,使双方用户能彼此看到对方输入的信息。这种工具,曾为用户提供交换短消息、实现某些网络管理功能等服务。有些计算机系统用户,还开发出“邮箱工具”,使用户能以联机的形式,把短消息发送给同一系统的其他用户,或发送到尚未联机的用户空间。
我们把这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消息处理系统,称为电子函件系统。
70年代后期开始迅速发展的各种局域网,使电子函件系统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而且成为局域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在局域网收发电子函件虽便宜,但覆盖范围有限。1972年,阿帕网的研究人员实现了远程终端访问、文件传送、资源共享和其他应用,为电子函件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
1980年,英国邮政总局开办了一项为“国际邮件传真”的电子函件业务,它还提供通过美国通信卫星公司的国际联机服务。
次年,英国邮政系统开始利用计算机网进行传送电子函件的试验。
1984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为以存储转发方式为基础的电子函件系统制订出标准。
电子函件系统扩展了现有传真、电话等通信手段的通信功能。由于采用了数字传输技术,它的保密性比传真好,而且通信速度快,“邮费”只需传真通信的十分之一。发一封电子函件,只需几十秒,对方就能收到函件。
电子函件可以是通常的文稿,也可以把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据、图形或融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迅速传递给收信人。不过,发信人应在电子函件中心申请一个或几个电子信箱,然后就可以在电子函件系统中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向一人或许多人发送电子函件。收信人可在自己认为方便的时候,在此系统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随时“打开”自己的“信箱”,查看其中是否有函件,可以只读摘要,了解函件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来的,也可全文读取信息。在收函件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地把此电子函件存储或转发给其他收信人。
1997年5月,中国开通全国漫游寻呼的中国联通寻呼公司等单位,联合推出一种电子函件寻呼服务。它可把进入因特网的电子函件的内容直接打到用户的寻呼机上,用户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不必定时打开电子信箱,就可知道是否收到电子邮件。
知识链接:通信史上的革命
1975年,美国亚特兰大的光纤通信系统实验获得成功。光纤通信用激光作光源,是有线通信。它利用两种玻璃在光学性质上的差异,以一种折射率高的玻璃纤维作芯子,另一种折射率低的玻璃作****,套制成光纤,让光沿两层玻璃界面连续反射前进,直至从另一端射出。
1854年,英国物理学家延德尔在实验中发现,把光照射到盛水的容器内,光线可沿着水传播,在水落地处留下光斑。这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路径发生了弯曲;光在水流与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现象,不能射入空气,只能弯曲前进。延德尔的发现,使后来的电信科研人员很受启发:用光信号取代传统电信号,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把光限制在光纤中高效地传输出去。
1995年,英国科学家卡帕尼发明了用极细的玻璃制作光导纤维,成功地用于医学上的内窥镜。但因传输过程中信号损耗太大,不能在较长距离上有效地传送。1996年,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提出纯化玻璃纤维,使传送信号衰减率小于20分贝/千米,利用光纤距离传输激光信号才有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1970年,美国柯林玻璃公司经多年研究,首次研制成功衰减量小于20分贝/千米的光纤,一根光纤可以传输150万路电话和两万套电视。到1979年,光纤的光损耗率已低到0.2分贝/千米铺设实用商业通信光纤的时代到来了。
光纤通信实现了通信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应用极为广泛。198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美国东、西海岸铺设了长度分别为600千米和270千米的两条光纤通信主干线。此后,光纤通信系统在世界各国以空前速度发展起来,发达国家在较短时间里长途通信干信全部都使用了光纤。到1989年,全世界光缆长度猛增到64万千米。现在,光纤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广播、电视、电力、医疗卫生、测量、宇航、自动控制等许多领域。
光纤通信频率极高,有很宽的频带,几乎可以把无限数量的通信调制到一根光纤的频率宽度之内,用作电话通信,可达100亿路。光纤通信耗损小,中继距离长,与微波沿着波导传输方式很相似,可以传送由声音或图象等形式信号转换成的数字信号,因此,可以传送多种形式的信息。
光纤成本很低,光导纤维用高纯度石英和导电塑料制成,不仅耐腐蚀、体积小、重量轻,而且材料价格低廉,1000克石英可拉出1000千米长的光纤,而生产同样的电缆要耗费500吨铜和2000吨铅。光纤还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