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建筑
27942900000018

第18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趣谈(8)

古代的楼阁,大都为木质结构,有的甚至里里外外不用一根铁钉。如蓟县的观音阁,全用木料作骨架,框架节点用“斗棋”连接,木与木相交处,都以木齿相咬,其结构巧妙,令人称奇。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阁在古代为贮藏性建筑,常常用来收藏书、经及功臣像。如珍藏四库全书的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等。在园林风景处,阁则用来点缀风景,供游人登高远眺,如山东的蓬莱阁,江西的滕王阁等。

我国现有的名楼也很多。如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山西的鹳鹊楼、山东济宁的太白楼、聊城的,还有贵阳的甲秀楼、昆明的大观楼、广州的镇海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都著称于世。

亭:秦汉时十里设一亭,成为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边地也设有岗亭。

后来亭成为一种供休息眺望和观赏游览的小型建筑物,有顶无墙,或有楼。

唐时园林风景处筑亭就很普遍了。

亭子的美,远看在其多姿的概貌,入内则在其优美的造型和周围的景致。亭子的顶部,大都是飞檐,犹如羽翼舒展。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配上朱红色的亭柱,显得更是堂皇而庄重。周围或是翠绿簇拥,或是绿水环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亭子的样式千姿百态,有六角、八角、扇面、梅花亭等等,最为常见的还是方亭。

亭子有设在山上的,如长沙岳麓山腰的爱晚亭、北京景山巅的万春亭等;有设在湖中心的,如济南大明湖中的历下亭、杭州西湖中的湖心亭等等;有设在桥面上的,如扬州的五亭桥等。此外,设在松荫、竹丛、花间的亭子也是人们常见的。

古代,亭子往往是与惆怅之情联系在一起的。多少长亭送别,柔肠欲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如今,亭子则为游人观光和休憩的佳地了。

台,对于今世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随着日月的流逝,古代炫耀一时的名台如今已大都湮没了,或者说人们已不大常见了。

台,是一种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一般供望远或游观之用,如嘹望台等。

台,是我国古代官苑和园林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我国有记载的名台很多。如北京城东南的黄金台,为春秋时燕昭王所建,因台上放置黄金,以招揽天下贤士,故得此名。如广州越秀山的越王台,为秦汉时的南越王所筑。南京的凤凰台,相传南朝时有凤凰至此,因而得名。

在台中,命名最多的是钓鱼台。如北京有钓鱼台,河北南皮有姜太公钓鱼台,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也都有“钓鱼台”。幸存的古台中,邯郸的丛台较为著名。此台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筑,今天看到的虽非原台,但它的古风犹存。

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敞屋,木构建筑,其特点是只有楹柱而无墙壁。在很多情况下常将台榭通称。孔传说:“土高曰台,有木曰榭。”积土高起者为台,台上所盖之屋为榭。台榭后来也泛指高地所建供游观的建筑物,如李白诗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旅游胜地常于水边筑一高台,台上设有无壁木构建筑(现代或用水泥楹柱代之),人们称为“水榭”。

廊·厅·堂·轩·馆·舫

廊我国古建筑中的廊子,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出现,到商、周,规模宏大,以后每个朝代的宫殿、坛庙、园林、寺观、王府、宅第等建筑中,都离不了它。其中“廊庑”(又叫“周围廊”、“副阶”)是指殿堂、楼阁前面或周围的檐廊,而不包括独立的,凌空的、飞跨的廊子。

廊子的种类和形式很多。按其所在的位置有宫殿廊庑、坛庙寺观廊庑、桥廊、爬山游廊、临水游廊、跨水游廊、正廊覆道等等;按其形式又有半壁廊、凌空廊、双面廊等等,特别长大的称为长廊、千步廊。

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修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身置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

堂居住建筑群中的正房,是长者居住或举行家庭重要庆典的场所。多位于居住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屏门、落地罩、博古架等分隔空间。

轩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起点景作用,与“亭”相似。轩中往往陈列有简单家具,供人们喝茶、下棋、鉴赏书画。它可建在水边,亦可隐于半山.布局自由,风格轻盈。

馆在古典建筑中有几种含意。一般认为“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如在帝王的御苑内,则为皇帝游乐休息、观赏戏剧的地方。在私家园林宅第里,“馆”为客舍。城市中的“馆”,乃系招待来往官员、客商和赶考文人的住所,与近代的“旅馆”相似。

舫模仿船的形式,多建于水边,一侧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和船一样分前后舱。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多为两层楼,可登楼眺望湖景。如颐和园的石舫、苏州狮子林的石舫。

阁·厢·殿·观·阙

汉代文献上提到的阁和厢,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与后来阁厢的概念不同。堂东西有墙称“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堂屋。《说文》:“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指帝王所居和庙宇里供奉神佛的建筑,如大雄宝殿等。

阁,后来也指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的建筑物。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桶扇。另外,后世称女子的卧房为阁,如闺阁、出阁。《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里的阁,指女子住的小楼。厢,后来泛指正房两边的房子,叫厢房,如东厢、西厢。

观,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如寺观。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由于二阙之间有空阙,所以叫阙或双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

江南三大楼阁

“江南三大楼阁”又称“南三楼”。约在宋以来即沿用此称,它们指丘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北端的岳阳市内,据说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师所筑的阅兵台,已有1760多年的历史。唐代开元四年,张说驻守岳城,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到了宋朝庆历四年,岳阳楼重修,范仲淹为之写下名篇《岳阳楼记》。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边蛇山西端的黄鹄矶上。始建于三国时,南朝时即成游览胜地。对于此楼有各种说法:一说是古代仙人子安曾骑黄鹤过此楼;一说是费棉得道登仙,常骑黄鹤到此楼休息;一说是辛氏卖酒,有一道士饮酒临别,取桔皮在墙上画鹤,告之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来侑酒,辛遂致富。一天,道士复来,吹起笛子。须臾白云自空飞来,鹤也飞下,道士乘鹤飘然而去。于是辛氏就在此地建楼。《元和志》记载:“因矶名楼,名黄鹤楼。”此说较为可靠。又《辞海》“黄鹤楼”条云:“解放后兴建长江大桥时已拆除”,不确。原清代修黄鹤楼1884年毁于大火不复存在,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的是奥略楼(1997年张之洞赴京任职后其僚属捐款建此楼)。在清黄鹤楼火烧100年后的1984年,黄鹤楼重建落成,楼址东移,地势略高。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子滕王元婴为洪州刺史时所建,其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臣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阁历经修建,后焚毁。现已修复。

阆中滕王阁

在四川阆中当时还有一个滕王阁与南昌之滕王阁齐名,只不过后来逐渐鲜为人知罢了。

阆中滕王阁与南昌滕王阁一样,同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的隔山兄弟滕王李元婴所建。据记载,阆中滕王阁始建于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当时滕王李元婴任隆州刺史,阆中即为州治所,在此之前。

李元婴在任洪州(南昌)都督时,曾于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修建了南昌滕王阁,专供他与其僚属登高宴乐。

杜甫在唐代宗李豫广德年间即公元763年和764年,曾两次寓居阆中,多次到滕王阁登高赋诗,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等诗句。后来,此阁历经兴废。屡遭兵祸。唐代的古建筑已几乎荡然无存。解放后,人民政府1986年又拨出专款,在古城阆中北郊嘉陵江边玉台山麓唐代阆中滕王阁的旧址上重新修复了阆滕王阁。

修复上新的阆中滕王阁主阁建筑在高3.6米的石基上。坐北向南,是一座歇山式双重檐屋顶的仿古建筑。阁东有一座西方亭,亭侧是一排近百米的摩崖长廊。长廊内有唐宋时期开凿的颐神和慈民两大石窟。石窟内有杜甫、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化名人游览阈中滕王阁题咏的诗文石刻。主阁左侧矗立着一尊刚建成的蜀汉大将张飞的武身青铜雕像。再现了他当年威镇阆中的雄姿。主阁前面有一座唐代石塔,虽历经沧桑而岿然不动,是阆中滕王阁保存最好的一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