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最生猛的男人——牛根生
27973200000026

第26章 老牛商道(11)

国际著名培训师余世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拿破仑在念小学的时候,生性好斗,时常打架。有一天跟一个六年级的学长打架,一个眼圈被打黑了,但就在这时,上课铃响了,拿破仑只好进了教室。下课铃一响,他又冲过去,接着和那个六年级学长较量,结果又黑了一个眼圈,变成一只不折不扣的熊猫了,这时上课铃又响了。终于熬到中午放学铃声打响,拿破仑又冲出去找那个六年级的家伙报仇。那个学长还没出教室,就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眼里喷火的熊猫,这家伙一出门,拿破仑就冲上去,准备打第三架,这个家伙就马上叫:‘慢,慢,慢,小伙子,你今天到底打算怎么样?’拿破仑只讲了一句话:‘除非你向我道歉,否则,我今天准备打到死!’‘Sorry,I’msorry.’拿破仑就说:‘你早说不就没事了嘛!’”——余世维先生据此总结:不屈不挠,这就是拿破仑成功的秘诀。

由于自小对拿破仑的推崇,牛根生也学到了拿破仑的领袖气质。他在伊利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的成长符合“蚂蚁上树模式”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升到高层,先后担任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郑俊怀手下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在郑俊怀副手的位置上,牛根生兢兢业业地干了8年。

现在看来,牛根生之所以在伊利能够取得这样不俗的成绩,完全应该归功于两个“关键词”散财聚人和法制化管理。

对平常人而言,有钱的时候要做到散财,很难;钱少的时候要做到散财,更难;必须勒紧裤腰带的时候还要做到散财,难上加难。

而在牛根生看来,散财是为了聚人,招募天下英才,哪怕要自己“勒紧裤腰带”,喝凉水吃稀饭都是值得的。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蒙牛内幕》里提道:“当牛根生的副手买五毛钱的饭的时候,他买的却是一毛五的饭;家里的孩子喝牛奶都得斤斤计较,仍抠出钱来给弟兄们买月饼。1990年,年轻的杨文俊刚刚结婚,需要拿出4000元购买住房,对于这个来自偏远农村、当时月工资只有40元的年轻人来说,这相当于他不吃不喝10年的工资,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就在举目无亲的杨文俊为此犯愁的时候,牛根生给他送来了2000元钱。

‘要知道,牛根生自己当时也没有多少积蓄,这2000元钱是他一大家子省吃俭用省出来的!更何况,以我当时40元的月收入,他简直看不到我在短期内还钱的可能性。’杨文俊回忆此事如是说。牛根生的这2000元钱,把一个领导者的责任深深铭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我们虽然身为企业的领导,但和普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后来,杨文俊本人也成了一个关心下属的散财者。”

牛根生生财有道,聚“才”也有自己独到的法子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急吾急以及人之急。牛根生笑着提起那段日子,他曾经为属下亲人戴孝帽子送过亡灵;当车间主任时,曾给多个班组长解决过后顾之忧一和过稀泥、抹过房子、送过毛料。有段时间,单位通勤车司机有事,身为副总的他代劳,一位新来的工人这样评价他:“这个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伊利发展得很快,规模越来越大,拥有的员工也越来越多。而在牛根生不懈的努力下,他所掌管的冰淇淋部门的销售额突破了亿元大关,集团里许多副总的坐车都鸟枪换炮,更新换代了,可是他的“坐骑”仍然是一辆早过了报废期的天津大发。车子的使用时间长了,小故障经常发生。每当车坏在半路的时候,牛根生就把车停下,一边打电话让单位的维修工来处理,一边安步当车地走着去自己的办公室。是伊利集团不舍得给他配车吗?肯定不是。那为什么身为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要如此穷酸?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当年的新闻报道是怎样说的:

企业曾拿18万元要给他买一辆桑塔纳,但他却这样用了:想到开发区离市区较远,员工上下班交通太困难,他用这18万元给员工买了一辆旧东风大客车,一辆华西中客车,一辆天津面包车和一辆大发小货车。他只想:员工和企业比我更需要车。单单没去想他自己该坐什么车。望着辛苦忙碌的企业员工,这位副总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了,他们几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伊利事业中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尽一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应尽的义务,企业对不起他们。”于是他特意为自己的员工精心策划了生日礼物,那就是通过大众宣传媒介一电视,拍摄企业自己的MTV,在骨干员工和其家属过生日的美好时刻,向他们送去衷心的祝福并表示由衷的歉意,将殷殷的企业关怀传送给了千家万户。这位副总属于20多岁就在企业做了“大官”的人,他把事业看得比自己的享受重十倍、百倍,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割自己的肉都愿意”。

通过当年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全篇在提到牛根生的时候,用的一律是“一位副总”,没有一处提到牛根生的名字。牛根生韬光养晦,“坚不吐名”,有人说他就像鲁迅大师笔下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正是依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散财聚人”的本领,牛根生让部下人尽其用,为伊利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谈起牛根生,无论是过去在伊利,还是后来创建的蒙牛,工人们都不会忘记他所推行的法制化管理风格,而这种风格最早是从牛根生掌管的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开始的。

牛根生在厂里推行“禁烟令”,规定厂区内不准吸烟,无论谁犯,罚款50元。“军令如山倒”,一时间引起一些有烟瘾的工人纷纷议论,可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议论归议论,规定必须执行。工人要想抽烟,就必须到离厂区50米左右的“抽烟区”过瘾。这种“铁”的制度,首先体现在牛根生强烈的自律中。工人们说,有一次,一个业务客户来找牛根生,由于事先不知道禁令,在厂区内吸了烟,牛根生知道这一情况后,自己拿出50元罚金,亲自交到了企管部。

牛根生还在工厂里的路上用油漆漆上了一条条“道路”,人行人道,车走车路,并行不悖,井井有条。如果车辆占了人道,司机就得接受罚款,而工人如果占了车路,也逃脱不了交钱的处罚。

牛根生在生产管理上更是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奖罚制度,生产部的黑板报上每天都公布质量检查结果,奖罚分明,不容私情。每天下班的时候工人们都聚到黑板报前围观质检结果,合格的兴高采烈,再接再厉,而被罚的也暗地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通过。就是通过这样近乎严酷的质量保证制度,牛根生负责的冷冻食品公司牢把质量大关,为伊利集团创汇创收。

从内蒙古媒体当年的报道中,我们还找到了这样一段话: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看好,“伊利冷饮”连续6年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为了保证中间商的利益,企业规定了非常严格的销售制度,那就是只有淡季跟伊利订了合同并且经销过“伊利”雪糕的客户,到了旺季才可以批发到“伊利”雪糕。为了执行这一制度,企业的负责人几乎得罪了自己所有的亲戚、同学和朋友。有一次这位负责人的老岳父想凭关系,调拨到当时紧俏的伊利“雪糕”遭到回绝,老岳父不理解,破口大骂,他只有无奈并风趣地告诉老人家:“您和我全部的关系就是把女儿嫁给了我。如果您坚持要我这么做,那么,把您的女儿领回去好了。”

在当时中国国企吃大锅饭的普遍环境中,伊利的管理可谓是“鹤立鸡群”。经常有工人抱怨说:伊利什么都好,就是罚款太多。牛根生听到以后,一笑而过:“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市场竞争虽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但其残酷性无异于枪林弹雨的战斗;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必须有外资企业般的严格管理,

自己的员工必须像士兵一样时刻准备作战。

正是以这样大智、大德,牛根生在伊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也正是这样的大智、大德,牛根生驾驭着“蒙牛”万里狂奔,打造了令世人咋舌的“蒙牛速度”。

48.死神夜登门

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于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在死神的敲门声中,蒙牛是否能顺利渡过难关?牛根生是否能笑到最后?草原乳业的大旗是否就此倒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的一个女孩,从小就患上了大脑麻痹症,这种病会使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也会时常乱动,连话也说不清楚,嘴里总是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这样的人,在常人看来,已经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正常生活的可能,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这个女孩硬是靠她顽强的意志,考上了美国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个中学生冒昧地问她:“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她笑了笑,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五、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如果我们的眼睛始终盯着缺憾,生活将毫无希望,只看自己拥有的,原来幸福就在身边。

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故事主人翁面对生活的挫折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

蒙牛从初创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乳业巨人,历经8载风雨,其中共遭遇过两个“最黑暗的时期”。第一个是在刚创业时来自同城同行的打压,牛根生对此做了一个调侃的总结:“世界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我们看来被逼成了后者。”另外一个就是在2004年发生的一连串“投毒恐吓事件”。

2004年的二三月,注定是中国企业的风雨之秋,中国新闻史上涉案金额最高、波及媒体最广的假新闻诽谤案“未晚事件”刚告破获的20天后,又一起企图操纵媒体及有关部门的大案爆发了。

在2月底,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开始向武汉市的工商、消协、媒体等部门发送匿名信件。其中有16封被武汉市安全局截获:“有人在蒙牛的牛奶制品里投了毒”,此次匿名投毒事件正式拉开帏幕,蒙牛自卫反击战打响。《蒙牛内幕》记录了整次事件的全貌。

“2月29日,蒙牛总部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署名人为‘王文娟’‘如果在3月1日中午12:00之前没有20万元存入……(银行户头),将会有50家超市发现有已掺有剧毒的蒙牛奶制品,东西已放入超市。到时间没有收到钱,我就将此事告诉媒体、市民、市长、消协、工商,等等。如果收到钱,我就只告诉你们了。’蒙牛选择了当即报案。

3月2日,匿名信发到了武汉市工商、质检等部门,武汉各大媒体也纷纷闻讯开始关注此事。3月3日,来自长沙、北京、天津等地的8封恐吓信相继发送到蒙牛总部,内容完全相同:‘这是一封敲诈信,本人在吸毒的同时,不幸染上艾滋病无法治疗,如今面临困难,特向你公司借钱20万,请务必答应。如不答应,我将邀请我的难友下剧毒到你公司产品内,并放入超市、工地、学校、公园等地方并告知媒体,而且此项工作是长期的、全国性的,后果不堪设想……’”

蒙牛总部和已经介入的公安机关通过初步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次匿名投毒事件没有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此次敲诈不同于一般的敲诈事件,一般的敲诈者只和当事人接触,并且想法设法阻止当事人报案,是‘藏’的心理;但这次的敲诈者,在向蒙牛发信的同时,即开始天女散花,把‘举报’投毒的恐吓信寄给工商、消协、媒体,完全是‘露’的心理,害怕众人不知,惟恐天下不乱。”很显然,这是一次有黑社会性质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公安机关据此判断:这次匿名信事件是打着敲诈钱财的幌子,其本心是想彻底毁灭蒙牛。

正如人们所料,事情没有简单结束,3月4号,16盒被做过手脚的蒙牛牛奶在武汉市中百、华联等超市被发现,其中有7盒被人注射了甲醛(即福尔马林,外观无色透明,具有腐蚀性,气味非常刺鼻,一饮即知,其幕后操控者意图很明显,他们并不想闹出人命大案,只是想吓唬消费者,从而达到毁灭蒙牛的目的)。蒙牛一得知此事,便立即报案,当地公安局当即介入。出于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的目的,蒙牛公司宁肯忍受巨大的损失,在当天晚上将当地货架上的所有产品全部收回,换上安全的新产品。

公安机关发现,大部分电子邮件和恐吓信件都来自深圳,于是深圳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3·15”案件专案组。为了不打草惊蛇,稳住恐吓分子,从而顺藤摸瓜,摘下幕后黑手的神秘面纱,蒙牛公司应深圳警方的要求,向犯罪嫌疑人指定的名为“王文娟”的银行账号存入1万元人民币。恐吓分子没有觉察,在深圳市的6家银行取款机中分数次取走了钱款。通过取款机摄像头所拍摄的监控录像,深圳警方发现取款的是一个大约30岁的中年妇女。警方立即对该名妇女发出了悬赏通缉,鼓励广大深圳市民积极提供相关线索。

而后发生的事情,进一步彰显了恐吓分子的险恶用心。3月11日,蒙牛再次收到了电子邮件:“首先多谢,我们已经在你们的配合下,取到了现金1万元。但是,代价是惨重的。你们肯定摄录下了我们的相貌,这局是你们赢了。可是,这根本就是长征的开始!按计划,这项工作是3个月的,不过,因为你们可能即将上市,因此,此项工作将大大地提前。你们是不会放过我们的……你们知道,我们已经在内蒙古、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深圳、广州等安排了足够的人手,一旦开始,将是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大规模爆发……你们一定要想办法将我们置于死地!这不好,本是没有必要的,哪一家的厨房里不养几只耗子或苍蝇呢?何况我们这些离世的乱渣!”蒙牛和公安机关据此猜测,投毒恐吓事件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破坏蒙牛公司的上市。

在得知公安机关已经介入案件后,恐吓分子并没有丝毫的收敛,反而变本加厉。3月22日,蒙牛又收到一封来自深圳的电子邮件:“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流泪……你们表面上按照我们的意思做了,其实又下了一道禁取令,妄图利用我们的贪婪,急躁,幼稚……我们已经在3月20日在20箱牛奶中放入相同的东西,分别在佛山、长沙、厦门放入30个商场内……如果不在3月22日下午4点之前解除禁取令,同时再往账上存入1万元,我们将在23日将这些地点和故事都告诉媒介、香港报纸、香港证券公司、驻京领事馆、蒙牛代理机构和蒙牛有关连的所有机构……我们还雕刻了几枚公章,用来应对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