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799800000055

第55章 财富篇 用错误的方式向孩子灌输了错误的金钱观(2)

孩子珍惜金钱,并遵守储蓄方面的纪律是个好习惯。但是,过多关注金钱数量的增加会让孩子愈加看重金钱本身,这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妨碍他们在未来更妥善地管理金钱。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积攒财富造成孩子物质富有精神贫穷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不可计数的中小学生处在无欲无求、胸无大志的煎熬中,这些孩子生活条件富足,求胜、竞争、创新、忍耐苦难的意识脆弱。“要什么就有什么,非但不是孩子的幸福,恰恰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罪恶!”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安乐生活可以让孩子获得感官上的舒适,却不会让孩子在能力、才华、品德等生命力方面有任何收获。这一类型的孩子,是最难调整的、最难做通思想工作的也是具有强烈优越感的。

不听话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人们在纷纷议论,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难管了呢?

要拯救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拯救我们的家庭教育思想,因为,一个孩子精神上的贫穷,比他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与其给孩子攒一笔财富,不如暂时让孩子物质贫穷,从而给孩子一个有创造力的头脑。

没给孩子树立一个模仿的标杆

现代的父母越来越懂得规划未来,不但在结婚前存一笔结婚基金,甚至孩子的奶粉钱,也在结婚之初便开始计划。

对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孩子因为善于模仿,所以大人的一举一动,无不深深影响孩子一生。举例来说,由于现今婚生子女数的减少,许多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与家族间备受宠爱,因此,大人们常常有求必应,造成子女对金钱观与物欲的混乱;父母往往认为能给孩子的就多给一些,却忽略孩子是不是适合其真正的需求!

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与其让孩子因为错误的金钱观误导生活的方式,不如让孩子懂得节制、懂得取所当得,在付出与获得的努力中,领略金钱所带来的美果,新时代的父母不再只是孩子经济需求的供应者,而是孩子一个模仿的标杆。

用物质取代父母对孩子的爱

一位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全部落在妻子身上。每次打电话回家,他想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但孩子似乎一点也不热情,竟然让妈妈帮忙接电话,理由是“我正在做作业,没时间”。每次回到家,他都会补偿似的给孩子带许多礼物,希望能对孩子有所弥补。但是孩子却对他说:“你给我礼物有什么用?我要的不是礼物,我看你根本就不想做我的爸爸。”这位父亲很苦恼,他觉得每次和孩子在一起时都像陌生人,每次和孩子的对话总是不超过10句,而且孩子也总是爱理不理的。

终于有一天,这位父亲如梦初醒,发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

孩子缺少父爱是不幸的,但是许多家长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去预防因缺少父爱给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许多人用物质财富去弥补,其实这非但无济于事,反而还加深了孩子心灵上的伤害。父爱,是不可以用物质财富来替代的。

习惯用金钱奖赏孩子

有的家长习惯用金钱奖赏孩子,其实,对孩子的奖赏最好不要用金钱。这样有助于孩子的脑海中形成更加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而且不会导致金钱至上的观念。尽管我们都十分喜欢钱,但也不应该急于在这方面向孩子灌输金钱的概念。

在给孩子的奖赏中,最好是提供特殊的权利或者是奖品。如果你提供的是金钱,那么数目最好是固定的,不要随着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孩子因为玩耍而忘记了干家务活,你可以把孩子关在家里一天,或者要求他在自己的房间中独自待上一段时间。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严格执行你们之间的协定。如果每次孩子没有完成任务,都会得到适当的惩治。这就会减少他接受惩罚的可能性。

在家务劳动中,有些事情是孩子必须要做的,有些事情是父母和孩子双方协商完成的,有些事情做不做完全取决于孩子。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把每个种类的事情列成一张清单,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所要完成的劳动也要随之增加,并通过建立责任感使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任。

学龄前的孩子非常渴望从事那种能够给他们带来切实利益的活动。根据孩子这种心理,要在需要孩子完成困难任务时进行奖赏。这种奖赏间隔时间最好长一点:对于5~7岁左右的孩子至少2个星期奖励一次;对于7岁以上孩子至少1个月奖励一次。

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点良好表现就奖赏。否则,在你不提供这类实在刺激的情况下,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就会减弱。

在孩子面前显阔气,摆面子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进商场或超市之前,总要在口袋里塞上几张大额的钞票,这样才觉得在孩子面前有面子。

其实,父母这样想就完全错了。当你把这么多钱暴露在孩子面前时,孩子心里会想自己的父母有很多的钱,这时他就会有着很多的欲望,一到了超市或者是商场,见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商品,就会大胆地采购。原因是,他认为父母的口袋中有不少的钱,购买东西时从不知道选择。在他们看来,立即得到一件东西满足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父母的这种做法最容易弄巧成拙,这种阔气只能助长孩子的欲望。

听到过许多孩子都对他们的父母说:“从那个取款机中就能得到钱。”技术的进步让许多孩子在犯同一个错误,他们总是认为取款机中的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该对孩子说,取款机里的钱是要先存进去后,才能取出来。要在银行存钱,就得先挣钱。

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一双眼睛,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象,并成了他们学习的参照物。为了让孩子养成不乱花钱,懂得节约的好习惯,父母在生活中就得让孩子理解金钱是来之不易的。

如有机会,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地方,让孩子看自己是怎么工作的,理解自己工作的辛苦,然后慢慢地给他讲,自己就是通过这样工作才获得金钱的。孩子在乱花钱时,就会想起父母工作的辛苦,他就会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直到他自己能挣钱了,他才会心安理得地花着自己的钱,去享受着他真正的人生。

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

当你从一个经济危机滑向另一个经济危机后,会碰到更多危机,而且永远不得逃脱。你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金钱

“孩子还小,怎么能染上铜臭气?”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一片净土”,因此,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钱。过早让孩子接触钱,会使孩子“钻进钱眼里”,让他们纯净的心灵受污染,变得势利。在孩子面前也绝口不提“钱”字,即使孩子从爷爷奶奶、舅舅阿姨那里得到了压岁钱也要悉数上交,由父母作主。持这种观点和做法的家长无疑有较深的传统思想,主观上想将孩子与钱隔离开,其实这多少有些一相情愿了。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弄好就行,理财这个事,等他长大了,出人头地了,自然而然就会学会的。”言谈之中,耕读起家的传统思维非常根深蒂固。

因为现在的孩子见的、听的太多了,五六岁的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对钱的认识和想认识的欲望,家长如果一味遮遮掩掩,避而不谈,不仅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使孩子对钱更加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对金钱的认知产生了歧义,缺乏掌握能力,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会很不利。所以,家长切不可将孩子放在“罩子”里。

以“买不起”为借口敷衍孩子

《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的作者尼尔·古德弗雷说,家长一定不要在金钱问题上对孩子说谎。在中国,大多数父母,为了合理消费,不想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就会用“买不起”之类的借口来拒绝孩子买玩具的要求,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我们有比玩具更重要的东西要买呢!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有时也会忍不住买下一些预算外的物品(尤其是大减价的时候),更别说是孩子了。与其带孩子逛商场前再三强调不买玩具,还不如给孩子些零用钱,让他自由支配。这样他会在使用过程中慢慢懂得:必须作出合理的选择才能更好地管理金钱。

经常将儿童节变成消费节

每到“六一”儿童节,商家的促销活动就搞得热火朝天,各种琳琅满目、价格不菲的儿童商品都开始力求引起孩子的注意。

而家长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想给孩子什么呢?

一些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根本不问价格。很多家长给孩子购买服装和玩具时,重视的是品牌和质地,价格多少根本不重要。五六百元一套的衣服,甚至上千元一件的电子玩具,说买就买。

“一年就一个‘六一’,只要孩子玩得高兴就成,花点钱是应该的。”持这类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许多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愿望。只要这个愿望还算健康合理,做家长的就应该尽量给予满足。但此时,另一些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家长就感到很无奈了。他们看到其他家长带着孩子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跟风。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自卑情绪,更害怕孩子由此心灵封闭,导致亲子沟通的不畅。

在“六一”到来之际,家长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孩子买吃和玩的礼物,应多从心灵成长等方面引导孩子,不要让“六一”儿童节变成“儿童消费节”。家长在孩子们自己的节日里满足孩子的愿望不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个“度”。因为有时候快乐和高消费无关,而只是心灵的感受。对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心灵的健康和快乐,是最好的礼物。

不能“捆”住孩子消费的手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事业无成(没钱)、学业无成(没知识),于是就拼命节衣缩食——虽然自己比不了“大款”的生活水平,但是怎么着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物质上比别的孩子差——一个工人家庭,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父母常说的话就是:哪怕自己吃次点、穿破点,也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要穿名牌,要和同学下馆子,父母哪怕是借钱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孩子16岁时上了中专,要买辆摩托车,需要一万多块钱。此时,父亲刚下岗,家里实在无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了,于是,孩子在暑假里就开始疯狂地偷摩托车,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面对记者,孩子说:从小到大,我从没偷过东西。如果当时爸妈给我买了摩托车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的结局了。

家境不好的家长要教育孩子:贫穷不是你的错,“志短”才是你的错,不要在物质上追别人,要在能力与学习上领先于别人——许多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就是城市孩子的榜样。再者,钱也买不到孩子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家庭的责任心,孩子只顾自己花钱享受,必然导致自私,必然不顾他人,甚至不顾亲人,也就更别指望他懂得回报父母了。

从小灌输给孩子“立欲”的思想

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当今许多父母要求孩子立志,但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比如,有些父母信奉“一切向钱看”,于是在孩子年纪很小时就要他停学做生意,说什么“只要赚到钱就是有本事”。有的则是把孩子往文凭路上赶,以为文凭代表一切,把孩子培养成脱离实际的“书虫”。有的千方百计让孩子到国外去,去赶追“淘金热”……其实,这些都不是要孩子立志,而是要立欲,都是为眼前的利益所驱使。这些父母常常混淆了“立志”与“立欲”的概念,从小灌输给孩子的也是一些“立欲”的心态,使孩子的心理并不能正常地发展,成为利己主义者。

“立志”与“立欲”的根本区别在于,立志是以社会为最终的目标,确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想,以天下之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是进步、向上的;而立欲则是满足个人的意愿,以一己的利益为根本,是自我主义者。作为父母,必须教育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干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来,让孩子从小就有个健康的心理,乐得其志而不是乐得其事。

不懂得培养孩子自己赚钱的意识

有些家长在金钱方面,特别谨慎,怕孩子学坏,会尽力避免让孩子摸钱。

其实,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会他们各种用钱方法。如让他们学买早点、打酱油以及交学费等,大一点的孩子还可教他们利用假期勤工俭学,卖报纸或打小工等,让孩子在经济活动实践中体会到钱来之不易,应当珍惜;钱是劳动所得,不劳动者不得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