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尤其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个人要想跻身于人才之林,使自己更容易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就要学习毛遂自荐的精神。更充分地展现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主动地自我推荐,这是十分重要的。
晋人王述被调任尚书令,当时尚书令是很高的官职,握有国家大权,权比宰相,朝廷的任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述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儿子回答:“怎么不能胜任!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他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谦让与竞争并不是矛盾的,但要很好地统一这两者于一身,却需要锤炼自身的道德修养。
祁奚荐贤,也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祁奚是春秋时晋国人,曾任中军尉,是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他老了,请求退休,于是晋侯问他,谁可以接替中军尉职务,祁奚推荐了解狐,解狐是祁奚的仇敌,祁奚并不因此而否认他的才能。但在正要任命解狐时,解狐却死了。晋侯又问谁可以接替呢?祁奚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个时候,中军尉佐羊舌职死了,晋侯又请祁奚推荐接替的人,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祁奚荐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因为他品德高尚,胸怀坦荡,因而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他人。
因为他恪守道德,能够坦荡无私地展露才华或给别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世代为人们所称颂。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礼尚谦让”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道德。然而“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古人的观念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古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社会的文明进步,确实需要人们具备相竞之心,尤其在抵御外侮时,民族的知耻之心,竞争进取之心,更是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心理基础。古人看到了竞争在社会发展中,不可以没有,而又不可以发展到极端,因此古人在崇尚谦让的同时,又鼓励人们竞争进取,并以一定的礼来加以规范。
古代推崇的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
毛遂自荐的故事也是发人深思的。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子尖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人头地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一到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
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丝毫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便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历代名人的实践表明,是否善于自我推荐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清朝的和珅也可谓是自我推荐的高手。
和珅虽然家世不佳,但有股聪明劲,好读书,史书上说他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在官学中读四书五经。他对汉族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对中原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文坛掌故都很留心,而且生性乖巧,能说会道,还爱耍些小聪明。
和珅粗通中原文化,这点知识帮了他的大忙。还在给乾隆帝当銮仪卫听差时,就因读过四书五经而受到乾隆帝的喜爱。
有一次,和珅在乾隆帝的轿前听差。乾隆的大驾急于启程。仓猝间找不到黄龙伴盖。乾隆帝发了脾气,问道:“这是谁的过错?”銮仪卫的轿夫、侍卫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回答,也不知该怎么办好,这时和珅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看了这个说话的人,见他长得眉目清秀,仪态俊雅,回答得口齿清楚,语言文雅,对他就颇有几分好感。心想,听差的行列中,竟有这样才气的人。问起来,才知道他是满洲官学的生员,名叫和珅。
清代,从圣祖康熙就很重视程朱理学,很重视文化教育和思想统治的作用。学堂里一律把《四书》作为必读教材,科举考试的经典。
此时,乾隆坐在銮舆内,一边走着,一边询问了和珅一些《四书》中的问题,和珅一一作了回答。乾隆听了,十分满意。从此,乾隆就让和珅总管仪仗队,又升为侍卫。这官虽然不算大,但很重要,宫中的事务差不多都由他管理。
且不评论和珅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他这种勇于自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