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为宝宝的主导活动
4岁的孩子,由于动作和言语的不断发展及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也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由于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和与从事这些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游戏是这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之所以是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和游戏本身的性质以及它在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分不开的。
1.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不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
4~6岁的儿童,由于身心发育的情况,以及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活动,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很差,因此,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
2.游戏不仅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儿童在游戏中担任某一角色,他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从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同时,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实验研究证明:儿童在游戏中视觉敏感度比在平常状态下要高得多。儿童由于在游戏中扮演角色的需要,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识记和追忆,因而他们的记忆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另外,其他的一些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思维、想像、创造性等也同样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3.在游戏中,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品质。因为游戏一般都是集体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儿童学会遵守游戏的规则。同时,由于儿童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在完成角色所应当完成的任务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儿童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当然,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绝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父母、老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宝宝思维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所谓具体形象性思维就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他们头脑里所想的事情都是生动形象的,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很具体。比如,在讲到小兔子时,孩子总是说“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在他们的脑海里,没有抽象的“兔子”的概念,有的只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的形象。
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喜爱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总是有具体动作,有角色人物,有游戏材料或玩具,非常适合他们的思维特点。
孩子最爱听故事、看图画书、看电影、电视等等,也是因为生动具体,孩子能够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如果只是空口对孩子说教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离开具体的事物,孩子就无法理解。
儿童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跟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稚嫩分不开的。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对孩子说些符合他们水平和经验的语言,说话内容要生动具体,充分利用表情、手势及各种具体的材料来辅助,这样才能加深孩子对事物的理解。
宝宝有了判断力
4岁的孩子,由于接触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发展,对周围的事物反应更加敏感了,能表示出同情、生气、悲伤、愤怒、怀疑等表情;能分辨红、黄、蓝、白、黑等颜色;能辨别远近、高矮、长短、宽窄、大小等差别;并有了初步的审美观点,懂得好与坏、美与丑,如看电影电视时,看到坏人出场就会说:“这是坏蛋,抓住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穿上新衣服,就会羡慕,向父母提出:“我也要买一件。”尤其是女孩,自己也会打扮起来,经常对着镜子自我欣赏;见了陌生人知道怕羞、害羞;说错了话或回答不出问题时,知道难为情,不好意思,小脸发红;他们还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挑选玩具,女孩爱挑布娃娃、小狗小猫,男孩喜欢汽车、冲锋枪等;对一些事情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要”或“不要”,“愿意”或“不愿意”。家长会感觉到,自己孩子的主意越来越多了,要求也越来越多了,有点不那么“听话”、“好办”了。
宝宝求知欲在增强
4岁的孩子对陌生的周围世界越来越感到新奇,他们会从早到晚地问妈妈“为什么?”、“怎么会?”之类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打雷?”、“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糖怎么会是甜的?”等等。
当小儿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做父母的应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的一种求知欲的表现。
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什么都是新鲜的和令人惊奇的,遇到任何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特殊的事物,都要问个没完,这正表现了孩子想了解事物的强烈愿望和认识兴趣。
孩子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理,才能产生要认识该事物的愿望,通过动作、询问而思考、探索,从而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对于孩子提出的一系列“为什么”,做父母的应该给予支持,鼓励他们细致观察,好学上进,同时要耐心地回答。
不要不关心孩子的提问,更不要简单地回答:“不知道!”甚至表现出不耐烦。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压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对幼儿的好奇心,大人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而要认真听、耐心回答,并结合实物演示以补充说明。当自己一时答复不出来孩子提的问题时,家长最好不要轻易地回答“不知道”或是自己胡编一通,这样,当你向孩子提出什么问题时,他也会不加思考地回答说“不知道”。
正确的方法是应该直言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妈妈现在回答不出来,让我去看看书里是怎样讲的,或是去问问爸爸,这样既给了孩子谦虚好学的熏陶,也让他们懂得了人必须不断学习的道理。
有时孩子未必完全是从求知的角度去提出各种问题的,当他有了问题,一问妈妈就得到了解决,于是感到让母亲解答比自己去思索容易,孩子的提问往往是在这种心情驱使下提出来的。
因此,当孩子提出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索去解决时,父母最好不要立刻回答,可以反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呢?”让他独立思考一下,或是让他直接观察、接触、验证,自己找到答案,以培养孩子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幼儿好问的积极性,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追求知识、永不满足的精神。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在工作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
宝宝语言与认知能力发展
4岁以后的孩子,在日常的游戏、学习、劳动进一步复杂化的基础上,在与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言语能力也随之更快地发展起来。
此时,宝宝已经掌握将近1600个词汇量,词汇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加深和丰富,逐步掌握了一些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较强的词,如玩具、衣服、水果、动物、勇敢等。词类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儿童的口语中,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对于各种关系词如副词、连接词、前置词等也能逐步掌握和运用。
到了5岁时,宝宝孩子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这个年龄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长最快的时期。孩子语言中的语法和句子结构也变得复杂起来。不仅能说简短的句子,还能说出较长的复合句。孩子此时已经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除了跟成人对话以外,他们已经能够自己连贯地说上一大段话,如讲一个小故事。
5周岁的孩子具有约2100个词汇量,能够组织起~8字的句子,知道几种颜色的名称;能提问关于一些生字、生词的意义;开始能从别人的角度观察问题;能数10枚硬币;知道自己的住址和电话号码。
5岁以后的宝宝出现了内部语言的萌芽表现。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不是用于同别人交际的,而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无声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内部言语是在对话言语即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跟抽象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因此,可以说,内部言语是和人的自觉性,即真正的人的意识的产生有直接的联系。
在这个阶段,有的父母会发觉孩子进行自言自语的时候多了,常常会在做游戏的时候,一边玩,一边嘀咕。还有的孩子会有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例如,在搭积木时,他们往往一边搭一边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原来应该放在这里……”儿童的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出来的。因此,3岁以前的孩子是完全看不到内部言语表现的。一般认为,4岁以后,特别是5~6岁是内部言语的形成时期,在日常生活或孩子做作业时就可以观察到孩子内部言语的出现情况。如让孩子默不作声地去想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做一个力所能及的作业,如果他们能不出声地去完成,就说明他们内部言语正在形成。但是5~6岁孩子的内部言语水平还是很低的,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原来是不声不响的,但稍有困难时,他们就会自言自语起来。这就说明这时期孩子的内部言语只是刚刚开始,往往还会伴有自言自语这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过渡言语形态。
发展孩子的内部言语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因此,父母要珍惜孩子这种言语形式,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引导和启发孩子默不作声地思考与作业,并逐渐养成习惯,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饮食与营养
宝宝膳食要点
4~6岁或以上儿童的膳食,基本与成人相同,食品的类别,不外乎粮食、蔬菜、豆类及制成品、肉、鱼、蛋、乳品等,只是得少用带辛辣味的刺激性食物。每天要有计划地安排使用。下面为大家讲述几个宝宝膳食的要点:
第一,维持食物的平衡。对于宝宝每日所需的饮食,就包括上面提到的这几种,并且所摄入的营养素,应保证身体的需要,而且它们之间应有恰当的比例。所以,各种食物的量以及它们所能供给的各种营养素和热量等,均需考虑好。
基本上,宝宝每天所需的蔬菜为200~250克,其中一半应为绿叶菜;所需的豆制品为50克,包括黄豆制成的豆腐、豆腐干、素鸡、百页等;所需的肉、鱼、动物内脏为100~125克,各种荤菜轮换食用;每天应食1个鸡蛋或3个鹌鹑蛋;豆浆或牛奶1杯(250克);每天所需的主食为200~250克;油、糖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每天各至少需要10~20克;如条件许可,每天可食用200克水果,并且某些水果可代替部分蔬菜量,但不能完全取代。
第二,吃零食坏处多。宝宝对于香、脆、甜、酸、咸等多味的小食品,如话梅、奶糖、巧克力等非常喜爱,往往正餐时饭不吃,而这些食品不离口,结果孩子越吃越瘦小。
过多的吃零食,容易加重肠胃负担,身体内的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肠胃功能失调。同时,过多地吃甜食,糖在肠道中容易发酵产气,使肚子产生饱胀感,食欲便大受影响。这样孩子就处在似饱非饱的饥饿状态,所需营养不足,阻碍了正常生长。此外还需注意的一点是,孩子吃零食会因手的卫生状况不佳而感染了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肠虫症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每天的营养又如何保证呢!
当然,这些小食品也不是绝对不能给孩子吃,关键是要适量适时。饭后用些糖果还是可以的,但量要少,次数不宜多,更不能以吃零食度日。
第三,应多让孩子吃蔬菜。家长应引导孩子多吃蔬菜。蔬菜中还含有钙和磷,这是长骨头的材料;吃青菜通大便能使吃其他东西更有味道。同时,家长应坚持轮换供应各种不同品种的蔬菜,孩子逐步会养成习惯。父母要注意,不论孩子吃多少,坚持每天每顿供给。从少量开始,渐渐增多,直至每天约供给200~250克。
第四,小儿运动之后更需营养。小儿运动后营养和膳食必须加以调整,使幼儿既能更好地适应运动,又能增强体质。
第五,小儿摄入的肉类、蛋类要适量。荤菜是指动物性食物,如禽肉类、蛋类、乳类、鱼虾蟹类等,它们均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和脂肪,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过多地吃荤菜,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饱胀,大便干结,最终影响食欲。况且胃的容量和消化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进食超量,肠胃负担加重,以致不能按时完成各餐的消化任务,食欲自然要减退。
另一方面,荤菜中脂肪的含量比较高,在胃中滞留时间较长,而且产热量大,具有较强的饱腹感。这就是孩子过多地吃荤菜,反而容易引起倒胃口的原因。同时,过量脂肪易在小肠中产生低级脂肪酸,刺激肠黏膜,增强肠蠕动而引起腹泻。腹泻时,孩子的胃口也肯定是不好的。
所以无论哪一种食品,即使是生理价值较高的蛋白质,用量也要适当。
看看你的宝宝缺不缺营养
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格测量,结合小儿的膳食调查,一般可以有效地判断小儿的营养状况。这种方法既简单又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这里介绍如下:
1.看头发与指甲
头发无光泽,细而疏,色淡,易脱落,这是蛋白质不足的表现。指甲为匙状甲是体内铁不足的表现,指甲苍白说明贫血。
2.看宝宝的面部五官
鼻唇沟脂溢性皮炎是维生素B2不足的表现;月亮脸说明蛋白质不足。眼结膜苍白表明可能贫血;结膜干燥,角膜软化说明维生素A不足;睑角炎是维生素B2、B6不足所致。口角炎、口角斑痕说明维生素B2、铁缺乏;唇干裂为复合维生素B不足;舌炎说明烟酸、叶酸、B2、B12不足。牙上有斑釉说明氟过多,龋齿说明氟不足;牙跟海绵状出血说明维生素缺乏。
3.观察宝宝的皮肤
全身皮肤干燥、毛囊角化说明维生素A不足;因阳光、压力、创伤而致的对称性皮炎表明烟酸不足;皮下易生出血点或瘀血表明缺乏维生素;****、****皮炎是维生素B2不足;全身性皮炎为锌和必需脂肪酸不足;伤口愈合缓慢说明维生素C不足;皮下组织水肿表明蛋白质不足。
4.注意宝宝的体重和骨质
如果宝宝的体得明显减少则表明热能及蛋白质不足。颅骨软化、方颅、胁骨串珠等表明维生素D不足或缺钙;骨触痛表明维生素C不足。
有助于宝宝长高的5种食品
希望孩子长得又高又壮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虽然孩子的身高与家长的遗传大有关系,但是有一些食物还是可以让宝宝更高一点的。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如下几种有助于宝宝长高的食品:
1.牛奶
牛奶是一种全营养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等,对增高极为有利。
2.沙丁鱼
沙丁鱼是蛋白质的宝库。另外也可以食用鱿鱼、鲍鱼、鲤鱼和含钙、磷比较丰富的鱼松等。
3.菠莱
菠莱是维生素的宝库。每天吃100克菠菜,就可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另外也可多吃含维生素比较多的油菜、莴莒和辣椒等。
4.胡萝卜胡萝卜含大量的维生素B1、B2、、B12等,它被称为红色的金花。儿童的菜肴里每天加入100克的胡萝卜,大有益处。
5.柑橘
柑橘当中维生素A、B1、C含量分别是苹果的3倍。那么酸橘、广柑、香橙、柠檬都属于柑橘类的食品,每天吃二个新鲜的柑橘类水果,是非常好的。
宝宝吃得好却长不壮的原因
父母都觉得,宝宝只有多吃高蛋白、高营养的物质才会长得高、长得壮。于是天天自己买来自己认为好、甚至是大补的东西给孩子吃。然而,却事与愿违,孩子却并不显得很壮,这让家长们感到很是为难。究竟宝宝吃得好却长不壮的原因在哪呢?
原来,吃得好和长得壮指的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吃得好是指小孩吃的食物富含营养物质,而长得壮是由孩子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决定的。吃得好却长不壮甚至营养不良,通常有以下原因:
1.营养物质比例失调
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要吃什么给什么,造成孩子偏食挑食,有的营养素过剩,有的营养素严重不足,必然影响其生长发育。
2.进食无规律
饥一顿饱一顿,遇到好吃的大吃一顿,弄得消化不良,遇到不满意的就拒食。
3.常吃药
经常伤风感冒,服用中西药影响食欲。
4.隐性疾病的影响
以消化道疾患为多见,如慢性肝脏病变、肠壁的吸收功能不好,吃进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营养不良和肠道吸收不良互为恶性循环,即使吃得好、吃得多,也难以长得壮。此外有潜在的慢性疾病如肾病(早期无特异症状)、结核、甲兀、糖尿病、寄生虫感染等都会造成营养消耗过多,使收支不平衡。
5.消耗大于吸收
虽然胃口好,吃得下,但有的孩子活动量过大,吸收的营养物质不够消耗“入不敷出”,自然长不壮。
机体营养不良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孩子容易生病。因此对于吃得好长不壮的孩子,关键在于找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要适当补给粗粮杂粮,因为高营养品并不能包含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宝宝吃饭慢的主要原因
许多家长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伤透了脑筋,每每到了吃饭的时候,有些孩子任凭你软硬兼施,百般哄劝,照样不理不睬。孩子身高、体重上不去,微量元素不合格,做家长的真是心急如焚。其实,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孩子吃饭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动作协调失横
孩子眼、手不协调,能够用筷子和汤匙,可是却拿不稳,比较费时,另外他们的专注力也差,听家人或小朋友说话就会忘了吃饭,总是需要大人在旁督促才行。
2.肠胃有问题
孩子总是有很饱的感觉,肚子很胀,或食物比较硬,吃下去胃就有点不太舒服,所以吃到最后就慢一下来了。
3.牙齿有问题
比如牙齿上下愕咬合不紧密,牙齿缺乏钙质,咬纤维高的白菜、菠菜、韭菜或是红烧牛肉就比较费时,嘴里没有办法含太多的东西,必须分批咀嚼才行。
4.不喜欢今天的菜
幼儿园或妈妈今天做的菜不一定好吃,也可能大人的口味不合小孩,或今天的菜盐葱等作料放得太多了。
5.不觉得饿
交孩子今天的运动量太少,或上一餐吃得太多了,或饭前吃了点东西,可是母亲却已经把饭做好了,不上桌不行,所以就勉强让自己吃一点儿,当然没办法吃得那么起劲了。
6.吃不完自己碗里的饭
有些父母认为,不吃完碗里的食物就是不可原谅的浪费,结果孩子一看见那么一大堆的食物就有压力,胃口自然就消失了。
7.向父母提条件的资本
有些孩子觉得吃饭是父母在求他吃,于是故意吃得很慢,以便在父母要求他快些吃时提出自己的要求,答应了要求就能吃快。
8.喜欢在餐桌上和家人聊天
孩子认为吃饭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义务,全家人聚在一块儿面对面气氛比较轻松,可以聊天,谈一些学校里发生的事,也想听听家人谈论外面发生的事。
9.孩子的心情不太好
孩子今天有心事,比如受了什么委屈或者挨老师批评了,心情不好会食不知味,边吃边想不能专心,当然吃饭的速度就会慢下来了。
总之,孩子吃饭慢的原因可能是以上其中一种或多种造成的,发现孩子吃饭慢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孩子,一定要找一找原因,也许可以从中发现你不知道的其他问题。
习惯于吃早餐能增强记忆
经美国健康学家的一项最新专题研究证实,吃早餐有助于一整天的记忆。调查显示,平时不吃早餐的孩子与吃早餐的孩子相比,在记忆新知识方面明显落后,特别在记忆外语单词、词组、背诵课文、口语表达上相对逊色。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早餐的营养算起。早餐品种除粮食外,还应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既要有主食,也要有副食;既要有干的,也要有稀的。干主食可选馒头、花卷、烧饼、油条或肉包子等,稀主食可选豆浆、牛奶、米粥或蛋汤等。副食可选咸鸭蛋、香肠、卤黄豆、豆腐干或花生米等,小菜可选有开胃功能的酱瓜、豆腐乳、拌西红柿等。
另外,脑科学的发展证明,智力、记忆等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多肽所组成的某种化学物质的特性。蛋白质是由若干种氨基酸分子有秩序地排列组合而成的,而每一种排列秩序和组合形式,代表一种智力、记忆。这也是构成孩子聪明才智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只有注意早餐中蛋白质的含量,才能保障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健康。
宝宝夏季饮食要点
很多孩子到了夏季,往往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其原因是由于机体为了调节体温,较多血液流向体表,内脏器官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以致影响胃酸分泌,导致消化功能降低;加上天气闷热,休息、睡眠欠佳,中枢神经失调,干扰了体内正常分泌功能;夏天又出汗多,易导致失水,盐代谢紊乱;同时白昼长、活动时间久,体力消耗大。这就是夏天的诸方面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安排好儿童膳食,以利儿童健康发育。一般来说,宝宝的夏季饮食要点包括如下几点:
1.食物的营养要丰富
到了夏季,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能缺;牛奶、鸡蛋、瘦肉、鱼等优质蛋白充分供应;多吃鱼多吃肉不如多吃豆,豆类所含的植物蛋白最适合儿童的营养与吸收,应多吃豆浆、豆腐等豆制品。提高烹调质量,注意色、味、香、形和营养五方面要求,变换花样品种,以增进儿童食欲,使孩子既喜欢吃,又吃得高兴,有滋有味有营养。
2.要饮用足量的水
夏天人体的水分丢失是渐进的,失水相当多时,才刺激饮水中枢神经,出现口渴,因此,不要等到宝宝叫口渴时才给水喝,要及时补水,满足代谢需要。一次性大量进水,会淡化胃酸,不利消化食物和杀菌,补水宜少量多次。应当指出的是:夏季儿童喜欢吃冰糕、冰激凌,喝清凉饮料,刚从冰箱里取出很凉的饮料,一下喝下去,汗也激回,全身寒意,易患胃肠炎、消化不良、厌食症等。应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饮料不能代替白开水。
3.要注意补盐
在夏季,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水,孰不知,除了补水外,还应注意补盐。天热多汗,大量盐分随之排出体外,缺盐使渗透压失衡,影响代谢,人出现乏力、厌食。所以夏季饮食的盐要适量,切勿忽视。
4.少吃含糖多的雪糕、冷饮
这些冷饮,大量喝下去易伤脾胃。并且人的饮食中枢在低血糖时才兴奋,产生饥饿感。常吃含糖过高的冷饮,血糖一直呈高浓度是不利于正常的饮食的。另外考虑到夏天白昼长,除正餐外应适当加餐1~2次。
适合宝宝的饮料
饮料具有止渴、补充人体的水分、补充由汗液和小便排出的水和一些营养素、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补充容易利用的热能的四点作用。
儿童在摄入100毫升的水之后,大约30%由肺和皮肤排出,65%由小便排出,5%由大便排出。皮肤排出水的同时带出钠和锌,大便带出消化不了的食物,而小便则带出钠、钾和胃代谢的废弃物质。可见,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适合儿童饮用的饮料有如下几种:
1.矿泉水
矿泉水是天然物质,含有儿童需要的盐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但是必须注意到,伪劣的不合格饮料、有些人工矿化水,常常带有有害物质,如铅、汞、镉、铁等等,决不能让儿童饮用。
2.橘子汁、番茄汁和山楂汁
这类饮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含有丰富的钠、钾等盐类,有利尿的作用。用新鲜橘子自制橘子汁,再用凉开水稀释后饮用,最为卫生有益。
3.夏季的消暑饮料
用银花、红枣皮、绿豆花、扁豆花、杨梅等煮成汤,加一点糖,是夏季消暑解毒的好饮料。
4.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儿童的健康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而且从营养学观点来看,任何含糖饮料都比不上白开水对生理和健康的价值大。因为,纯净的白开水最容易解渴,而且进入人体后可立即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清洁身体内环境的功能。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开展推广饮用白开水的运动,以“我爱白开水”、“健康无价”等口号向中小学生大力宣传白开水的好处,让儿童拒绝各类饮料的诱惑,这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启示。想让孩子健康吗?请多给孩子饮用白开水。
泡泡糖的功过
很多孩子喜欢吹泡泡糖,有的家长也喜欢给宝宝买。但是,泡泡糖究竟于孩子的身体是益还是过呢?这可以分两点来讲,泡泡糖即有益于孩子的身体亦会危害宝宝的身体。
首先,有些人觉得是供儿童玩乐的一种玩具糖。其实,这是一种错觉。须知,泡泡糖在孩子口里反复吹泡玩乐,是不符合口腔卫生的。这是因为在吹吸的过程中,可将许多细菌带入口内,容易合并发生感染和传染病。同时,在儿童发育时期,经常吹泡泡糖玩,还会造成口腔畸形,而且一旦将泡泡糖的残渣误咽入肚,弄不好就造成肠黏膜的粘连。这就是泡泡糖的“过”。
但泡泡糖也有有益人体健康的一面。
我们知道,牙齿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当人咀嚼食物后,食物的残渣容易粘在牙体粗糙的牙表面和牙间隙中,如不及时将这些残渣清除,则可在唾液和乳酸杆菌的作用下,使牙齿遭到腐蚀,产生龋牙(即虫牙),严重的还祸及牙根,产生脓痰,使口腔失去咀嚼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每当饭后,将一块泡泡糖放入口中咀嚼,糖中散发出的芳香甜味,可促使唾液分泌增加,利于冲刷牙缝中的残渣和异物,泡泡糖中的胶性物质随即粘下这些残渣和异物。当胶性物质在口里反复咀嚼时,又能对牙眼组织的血液环境和牙床、肌肉起一定的按摩作用。为此,做父母的,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吃”泡泡糖,使他们的牙齿受益。
肥胖宝宝的饮食计划
宝宝营养不良的年代早已过去了,可如今新的问题又来了:营养过剩、小儿肥胖。父母可要注意了,不要让孩子变成肥胖宝宝,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提供一个可爱的肥胖宝宝的饮食计划:
首先,要为宝宝选择正确的食物和安排合理的就餐时间。
绝对不可限制儿童饮食量,因为这样做没有作用,会使孩子及其父母烦恼,会造成孩子与父母发生争论。美国杜克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父母越控制孩子进食量,孩子越胖。而且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限制饮食量,就是干预儿童自然成长过程。有证据表明:进食不够的儿童力气会更小,生长发育速度会更慢。
当然,儿童食用法式油炸土豆和糖果等高热量食物是要有节制的。研究表明:肥胖儿童比体瘦儿童更不适合吃过多的此类高热量食物。因为他们比较难消耗过多的热量,所以父母应为他们购买更多的其他食物。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也不要绝对禁止孩子吃高热量食物,如果绝对禁止,孩子就会有偷吃“禁果”的愿望。
好的办法是:为她制定有规律的进食方式。父母不要时不时地给她零食吃,而应明确就餐,包括吃点心的时间。可以让她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吃即可。
其次,从孩子身边拿走他不适合吃的装放食品的物件。
如果家里有能让孩子看得到的提醒孩子吃的物品,父母应将其改放到看不到的地方。糖果碟或甜饼干罐对孩子极具诱惑力。这并不是说要提倡不让孩子吃糖果或甜饼干,而是说家长应该只在孩子真正饿了的时候才给孩子吃这样的甜食。
同样,如果孩子习惯在特殊场合,比如说在看电视的时候吃东西,那么孩子无论什么时候坐到电视机前,也不管他饿不饿,看电视就会引起她想吃东西。作为父母来说,除了有规律的进食时间外,根本不使孩子有吃东西的念头不更好吗?
第三,教孩子慢吃,轻松地吃食物也是有利于肥胖宝宝的饮食方式。
孩子若慢慢地吃,就会有时间去充分享受食物的美味,而且吃到不想吃的时候会自然停下不吃了。父母应让孩子安静地坐在餐桌旁进食,进食时,可以与孩子轻松愉快地交谈。不要在孩子进食时对孩子责骂和发泄怨气。
第四,鼓励孩子锻炼身体,这一点也很重要。
研究发现,原来苗条但后来发胖的儿童,在其年龄更小的时候进行的体育锻炼比其他孩子要少。
对于孩子来说,增加锻炼的最佳办法是让他们进行自然而然的体育锻炼。要坚持让蹒跚学步的幼儿活动。比起走路来,他们更喜欢跑。学龄前儿童喜欢比自己过去爬得更高,跑得更快,玩得更强烈。
要替孩子安排家庭娱乐活动,比如说骑自行车。但不可强迫孩子去做这些活动,如果经常强迫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仅仅是为了让你高兴而锻炼或完全拒绝锻炼。你有必要为孩子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但要允许孩子自我选择项目。
如果你坚持在孩子成长的年代里采用以上方法,那么孩子的体重就会正常,而且可以给孩子提供避免今后发胖和养成有良好饮食习惯的机会。
三、护理与照料
宝宝个子不高的原因
宝宝从降生一直到成人,大约要长110~130厘米左右。不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身长有正常范围。小孩之间有高有矮,只要身长在正常范围内那都是正常的。可是有一部分宝宝长得很慢,尽管吃得好、睡得好,就是长得不如别人高,这是为什么呢?
婴幼儿的身长主要受体内的内分泌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的控制,也受到种族、遗传、环境以及营养、疾病的影响。但在5岁以前,父母身高的遗传性影响在宝宝身上表现还不明显。宝宝不长个儿的原因很多。
首先有遗传因素,比如父母个子矮,或父母双方家族有过于矮小的人时,宝宝都不会长得很高。但是这些宝宝检查不出什么疾病,平时活泼可爱,到青春期时也能正常地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只是成人后的身高常常低于同龄人。
其次,一些疾病引起的矮小也不少见。这类矮小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的“垂体侏儒症”。这些宝宝从3~4岁或更小的时候开始,就显出生长缓慢的趋势,每年生长不到3厘米,小脸圆圆的,嗓音尖尖的,皮肤白皙,全身长得很匀称,看起来就是一个比实际年龄小几岁的正常儿童。这些宝宝除个子矮以外,骨骼发育晚,青春期性发育也晚,但非常聪明。用生长激素治疗后,最终身高仍低于正常人。
还有一种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克汀病,多由于地方性缺碘或小儿本身甲状腺发育不良造成。这类宝宝除身材矮小外,最大的特点是智力落后。如果能在出生3个月发现并治疗的话,智力落后还能纠正,长大了以后才开始治疗,效果就不会太满意,尽管身高能长一些,智力却不会有进步。
身长较矮小的孩子要到医院去进行一些检查,如身高与坐高的比例、X线腕关节片查骨骼发育年龄(骨龄)以及智力测试,必要时查尿碘、血铅,做内分泌学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及性腺功能检查、染色体检查,综合分析,尽量找出导致矮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家长应长期观察孩子的身长发育情况,了解宝宝的生长速度,如果生长速度正常,那么可以继续观察下去,不急于做积极的治疗。如果发现有缺碘、铅中毒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水平低下,就应对症正确治疗。如果由于长期营养供给不足或由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消耗,就应及时治疗疾病,并加强营养补充、以恢复孩子的生长速度。
孩子个子不高应去医院检查找出原因,以便早期正确治疗,只有找到矮小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效果。有些街头巫医、游医的“增高药”、“增高器”是不足取的,不要上当受骗。
宝宝助高建议
每位家长对宝宝的身高总是非常关心,希望宝宝长得高长得壮。人的身材高矮,除了取决于种族、遗传因素外,还与精神状态、营养、睡眠、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长高峰期,即儿童幼儿期和青春期。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表明:儿童生长的速度在一年四季中,长得最快的是在5月,平均达到7.3毫米,长得最慢的是10月,平均为3.3毫米。每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都离不开家长的抚育和关怀,特别在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家长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以利于儿童健康发育和长高。
首先,丰富的营养,合理的膳食是宝宝增高的必要保证。儿童处于脑、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和各器官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身高、体重也迅速增加。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C、D和微量元素钙、磷、铁、锌、铜等营养素有着特殊的需求。在膳食中应适当增加些蛋、鸡、鸭、肉类、鱼、虾、田螺、动物肝脏、牛奶、豆制品、芝麻、核桃、蘑菇、糙米等,还有菠菜等新鲜蔬菜及杏、柿子等水果,以利于大脑发育和身体长高。
其次,多让宝宝加强体育锻炼,接受阳光照射也是增高的一种手段。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适宜长高和健脑的体育活动。如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做艺术体操和球类活动等。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人在运动时生长素分泌增多,利于儿童长高。阳光中存在的紫外线能促进入体内的钙代谢,不但可促进长高,还可预防贫血和佝偻病。
第三,充足的睡眠是促进长高的方法。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分泌越多,越有利于孩子长高。从儿童期到青春前期,生长素在睡眠时分泌最旺盛,晚9点至次日上午9点分泌的量,是白天12小时分泌的三倍。调查研究发现,身体矮的儿童分泌的生长素远较正常儿童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夜间睡眠不充分所致。因此,正在发育的儿童和少年一定要注意睡眠。每晚9点必须入睡,不能“开夜车”。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最后,注意儿童的心理卫生,也有利于儿童长高。科学家们认为,精神、情绪可影响长高。爱抚的缺乏,精神上的压抑和心灵的创伤,都能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致使生长素、甲状腺素等有助于长高的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孩子生长发育障碍,影响长高。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文明、和睦、安静的家庭环境,多给予孩子一些爱抚、关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美好身材从宝宝做起
长大后拥有一幅好身材,不但是女孩们的心愿,也是男孩们的追求。也许大家并不知道吧,对身材的关注应该从幼年时就开始了。宝宝的体形固然与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后天的营养、锻炼、坐立行走姿态等,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体形健美,影响很大。要使孩子的体形臻于健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养喂,注意营养
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保证必要的营养供给,合理的喂养是促使孩子正常发育的物质基础。孩子的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少量的无机盐,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否则,缺乏蛋白质,孩子身高体重增加缓慢,容易导致形体矮小,肌肉松弛,精神不振;缺乏脂肪,身体消瘦,影响发育;缺乏无机盐,妨碍骨骼生长;缺乏维生素,会引起佝偻病。但是,营养切忌过剩,否则会变成肥胖儿,反而容易引起疾病。
2.适当锻炼,促进生长
儿童时期可塑性最大,此时若能根据身体发育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则会给体形发展带来理想的效果。婴儿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另外,稍大一些的小孩,应让其自由活动,可以练习爬、坐、攀登等技能,这样能促进孩子生长发育,使其长得更结实。孩子适当的哭也是一种锻炼,可以扩大肺活量,加强胸肌的发育。
8岁以后,下肢进入迅速增长期,除了让孩子参加跳绳、跳高、奔跑等运动,以促进下肢骨的生长外,还应让他们做扩胸运动、俯卧撑、仰卧起坐、游泳、棍棒操等,以加强胸部和腹背肌肉的锻炼,促进胸部的发育,使胸部宽阔,背部挺拔,并能矫正鸡胸、脊柱弯曲等畸形。
孩子天生好动,玩起来不知疲倦。因此,锻炼时要掌握好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避免进行心脏负担量过大,持续时间太长的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促使骨化过早完成,长不高,甚至引起脊柱弯曲异常或骨盆变形。
3.正确坐姿,避免畸形
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健美体形还需要正确的姿势来保证。坐时要求孩子上身正直,双肩齐平,两脚撑地,大小腿成直角,前臂平放在桌上。如果坐相不正,低头、胸口紧靠桌沿,两肩不高,易形成驼背、脊柱前凸或侧凸,还有斜肩、近视眼等。
同时,站立和行走也要挺胸抬头,身体正直,若肩压过重,不但会含胸驼背,还会引起平足。
在婴儿时期要注意的还有:婴幼儿的尿布不可过厚,否则会使下肢产生“内八字”或“外八字”;偏睡一侧,会使面部不对称,甚至引起颅骨、胸廓、脊椎和骨盆变形。有些人给孩子枕硬枕头或米袋,这样易使孩子产生偏脑壳,影响大脑发育。
宝宝换牙要注意
人类的乳牙共20个,而恒牙可以为32个,30个或28个。人的一生中要经历乳牙和恒牙两种牙列的替换。
幼儿牙齿的萌出,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现在我们关键讲一下宝宝换牙的注意事项。
通常到6岁时,紧邻乳牙列的后方开始萌出称为“六龄齿”的第1个恒牙。此后,乳牙不断脱落恒牙相继萌出,直到12岁第7个恒牙萌出。由于这个阶段牙列中既有乳牙,又有恒牙,医学上称为替牙期,孩子常常因为换牙而使面部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被称为“丑小鸭”。
有必要提请家长注意的是:恒牙萌出顺序以6→1→2→4→3→5→7最为常见。换言之,第3个恒牙的萌出年龄往往落后于第4个恒牙。对于这一特点家长应有所了解,因为恒牙萌出时间和顺序上的异常有可能成为牙齿错位和咬合关系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恒牙列形成后,上、下前牙之间须保持2毫米左右的距离,即上前牙在前并略有倾斜,不可与下前牙完全贴合,但也不可相距过大。正视时,上前牙牙冠部遮蔽下前牙不得超过2/3,这样才算是正常的。
在换牙期,宝宝的牙齿有时会出现以下一些咬合关系的紊乱现象,但多为暂时性的,随着生长发育均能自行调整,并无矫治的必要。例如:由于恒牙较乳牙宽大,前牙初萌时会出现暂时性轻度拥挤。然而,随着后牙替换及和颌骨增大,这种现象以后可完全消失。又如:上颌正中恒牙初萌时,有可能因邻牙牙胚萌出对其牙根挤压而暂时出现缝隙,只要不存在多生牙或上唇系带过低等因素,就大可不必惊慌,也不必矫治。不过,对于替牙期严重的局部障碍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因为这不仅会导致牙齿错位、牙列不齐,而且能使上、下颌之间牙齿咬合关系发生紊乱。这势必妨碍整个口腔颌面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影响颌骨和颜面发育,破坏容貌美,甚至危害全身。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家长特别警惕:
第一,宝宝的乳牙边早缺失。由于未到恒牙萌出年龄,空缺部位必将被邻牙移位和对口牙伸长所占据,恒牙将会因间距不足而萌出受阻或错位萌出。越早发生乳牙缺失,恒牙萌出受阻或错位萌出的可能性也越大。经口腔医学家统计乳牙早失2年以上的儿童必有恒牙错位发生。最常见上颌第3个恒牙,即俗称的“虎牙”。若为双侧,对容貌的破坏将是十分明显的,而单侧错位则必致左右面部不对称,故不可过早拔除乳牙。
第二,宝宝的乳牙滞留。到了换牙年龄,乳牙却迟迟不掉,势必阻碍继替恒牙的萌出。即使勉强萌出则肯定是错位出。家长应特别留意观察少儿乳牙是否已超过换牙年龄仍不脱落,遇此情况必须到医院拍摄牙根X光片,确定是否存在继替恒牙,如果有继替恒牙,且牙根发育已过半,就应果断将滞留的乳牙拔除。如果X线片显示继替恒牙先天缺失,尽管乳牙滞留也不可草率拔牙,只要乳牙根完整,且牙周健康就应保留,使之继续行使咀嚼功能。
一般说来,恒牙萌出的年龄大略如下:
第1恒牙6~8岁;第2恒牙7~9岁;第4恒牙9~12岁;第3恒牙9一14岁;第5恒牙10~14岁。
第三,宝宝的六龄齿早期缺失。六龄齿即第6个恒牙在全部牙中萌出最早。它对于上、下颌牙列间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至关重要,以至医学家将其称作咬合的“锁钥”。无论何种原因造成青少年的六龄齿早失,家长都不可等闲视之,应及时带孩子去口腔科,以便得到尽可能完美的补救。
除乳牙早失或乳牙滞留等局部障碍可能造成乳牙恒牙替换紊乱外,遗传、乳牙根尖病变或骨性粘连以及肿瘤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正常萌出顺序。家长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通过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乳牙与恒牙顺利替换。
宝宝慎用含氟牙膏
氟是人体每天必需的微量元素,含氟的牙膏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酸性,抑制细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坚固人体骨骼和牙齿,预防龋齿,含氟牙膏的防龋作用已经得到全世界公认。
但氟的摄入量在发挥防龋作用与产生毒性之间的界限很小,而人体的氟元素摄入量是有限的,成人每日最大安全氟摄入量为3.4毫克,7岁到15岁的少年儿童为1.9毫克至2.1毫克。如果人体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元素,会导致氟中毒,轻度中毒会产生氟牙症,俗称黄斑牙;重度中毒则会导致氟骨病,使人体骨骼严重畸形。
含氟牙膏并非适用于每个年龄段的使用者,近几年调查发现,含氟牙膏的误咽是引起幼儿氟牙症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儿的吞咽控制能力尚不完善,刷牙时误吞牙膏的几率较大,长期吞下含氟牙膏,会造成氟摄入量过大,所以患氟牙症的多为儿童。父母在给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选购牙膏时,最好购买不含氟或者氟含量很低的专用儿童牙膏,而不要舍本逐末,只注重牙膏的外观、口味和附加功能。
过渡照料易患病
1.吃出营养不良
父母本以为给孩子吃好喝好应是一件有益之事,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据调查,不少父母却在吃的方面损害了孩子的健康。据调查,近十年来营养不良的男孩增加了21%、女孩增加了10%,超重肥胖者男孩是10年前的3倍,女孩是10年前的2倍。
也许肥胖超重似乎可以理解,但营养不良者增加似乎有些不可理解。究其原因,在于为家长总是千方百计给孩子吃“最好”的食品。然而,从医学的基本知识而言,没有一种食物会全面包含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素。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影响健康,同时各种营养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如大多数厌食的宝宝尽管补了不少锌仍不开胃,为什么?第一,厌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锌并不能解决所有厌食的问题。第二,锌含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中,它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并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角色促进宝宝体内的代谢和生长。因此,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吃再多的锌也不会长。维生素也是人们熟悉的话题,如维生素B有近10种,一种维生素B的缺乏可阻碍其他维生素B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讲究吃什么“最好”、盲目跟着饮食时尚走会令你“爱儿”变成“害儿”呢!
2.穿得手足冰凉
穿,又是孩子的大事。很多家长抱着“宁多勿少”、“千万别受凉”的传统观念,给孩子多穿。殊不知,这个“多”成了婴儿急诊的常见原因。一是在冬天里给孩子盖得严严实实的,不慎遮住孩子的口、鼻,孩子无力解决引起窒息情况;二是由于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引起高热抽搐的有之,出汗过多虚脱的有之,因出汗引致的脱水严重者还可引起大脑不可逆的损害。其实,古语早就说过“要想小儿安,得要三分饥与寒”。
3.玩得没了劲
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玩也是智力训练的重要环节。“心灵手巧”是人们的口头禅,但事实上训练孩子“手巧”可使他“心灵”,换言之,动作的训练是智能训练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游戏时怕孩子摔跤受伤,因此禁止孩子玩此类带技巧性的游戏。即使让玩,也几乎是“抱”着玩,结果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减损了孩子对环境变化的应答能力,也不利于坚强性格的培养。独立性稍为强一点的孩子会觉得这样玩起来“没劲”。这种呵护对孩子的行为素质和智力发育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然,这样并不是要鼓励孩子的冒险行为和对孩子的游戏放弃采取安全性的保护。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及近年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力度日益加大,要提醒广大家长:爱孩子要爱在点子上,要科学地爱,不要想当然地爱。孩子也会被“爱”出病的。
纠正宝宝不良习惯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吸手指、遗尿等不良习惯的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是孩子为了减轻生理或心理问题,发生的行为转移。如发展成为顽固性的行为障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下面列举七种儿童常见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
1.吸手指咬指甲
调查发现,我国1岁儿童中有吸手指习惯的占40%,5岁儿童中占80%,6一12岁儿童中为12%,6~12岁儿童中有咬指甲习惯的高达44%,主要原因是由于喂养不当,孩子经常感到饥饿,长期孤独或者没有玩具的孩子也容易出现此症状,孩子用吸手指或咬指甲的方式进行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满足,一定时间后就会形成不良习惯。5岁前如果不纠正,就会出现牙齿畸形、咀嚼困难、面部畸形,如吸手指的孩子中有20%会得“错位咬合”症。另外,专心吸手指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解决方法是家长可让孩子吸橡皮奶嘴,一般3岁左右可纠正吸手指的习惯。为孩子提供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采取宽容态度,指出不良习惯的严重后果,或适当奖励或处罚等方式,都有助于孩子改掉坏习惯。
2.痉挛动作
孩子身体的某一部分突然无意识地反复抽动。最常见的在眼和面部,如眨眼、眯眼、皱眉、做鬼脸等,一般出现在4~12岁儿童,高峰期在4~9岁,主要由于精神紧张,或者有心理创伤,如孩子遇到惊吓后,眨眼速度会加快,好像通过眨眼能将恐怖情景排除,以后即使遇到微小刺激,也会不停眨眼,成为习惯。解决办法是父母对孩子要关爱、宽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并与坏习惯作斗争。
3.遗便症
3岁以上的孩子仍无法控制排便,在8岁孩子中,2.3%的男孩和0.7%的女孩患有此症,原因大多是由于来不及上厕所,情绪波动或有来自外界的环境压力。另外,有些孩子有便秘的痛苦,而不愿意排便,一旦憋不住,就会出现失禁。遗便也有遗传。这里要提醒父母,如果不及时纠正和治疗,不但会影响孩子大小肠和****功能,还会出现便秘症,影响正常排便功能;同时,大便失禁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解决方法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饮食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有便秘症状适当服药疏导,父母要积极帮助孩子消除忧虑。
4.强迫行为
孩子一上台阶就要数数;孩子在走路时,专门走马路沿;孩子在走路时,遇到小石子就踢,而且一直要踢到石子找不到才罢休,这些举动都属于强迫行为。其主要与父母对孩子过分苛求或刻板教育有关。解决的办法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训斥孩子,淡化是纠正强迫行为的上策。
5.玩弄生殖器官
一般发生在2~7岁的儿童,在此年龄段的孩子,像玩玩具一样玩弄生殖器官,主要是由于好奇,或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到寂寞、受人厌弃,通过摩擦、触摸生殖器官来获得愉快、兴奋的感觉。发现孩子有此类行为,要正确引导,不要责骂,否则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兴趣或产生罪恶感。解决的方法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爱好,将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不要训斥孩子,找出发生原因,正面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6.口吃症
孩子说话无意识的中断或语塞,同时伴有抽搐性重复或声音的延续。儿童口吃主要发生在2~4岁之间,而且只持续几个月。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孩子由于口吃而出现个性问题,如胆怯、自卑等。口吃主要是由于听觉缺陷、神经性语言障碍,或由于长期紧张压抑、恐惧,而导致心情紧张。解决方法是耐心听孩子讲话,多与孩子交流,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创造平静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为难和指责孩子,保持孩子轻松和良好的心境,适当地进行专科治疗。
宝宝不宜坐沙发
现在一般家里都有沙发,有皮革制的、软的,也有木制的、硬的,大人坐在沙发里,沙发的形状和弯曲度适合大人脊柱的形状,所以比较舒适,但是休息时大人坐沙发,孩子也跟着坐在沙发里,对孩子就不适合了。孩子坐在沙发上,常常是蜷曲在沙发里,脊柱弯曲得很多。由于孩子脊柱还软,弯曲度也未定型,所以容易造成脊柱的异常弯曲,造成侧弯或后突畸形,影响孩子以后的体型;同时,蜷曲在沙发里,肺部受压迫,影响肺活量,长期坐沙发对肺部的发育也不好。所以不要让孩子多坐沙发。应该给孩子准备合适的桌椅,让孩子能坐在椅子上身体舒适,且桌子高度也能适合孩子的身体。所谓合适的椅子是当孩子坐在椅子上时,两足可以平整地放在地面上,小腿与大腿呈直角,大腿基本保持水平位。相应的桌子高度是可以使坐的孩子两肘部能平放在桌面,桌面离眼的距离大约1尺左右。这样的桌椅孩子不容易疲劳,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对预防近视眼也有好处。
如果家中有现成的小桌椅,高度不恰当时可用软垫调节椅高,脚下可用脚垫使孩子脚平稳地踩着地面或垫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