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良缘喜嫁
2803300000006

第6章

俗话说,知儿莫若母。容谦的性子,你顺着他,没准他过一阵就忘了,逆着他,反而让他时时刻刻惦记着。

容夫人心里头抵触,面上却哄着容谦说,议亲不是两三天的事,她得筹谋筹谋。让容谦最近也别去找林菀了,免得让人说闲话,出了纰漏让对方拒了婚事。

容谦自是无所不从,他见母亲答应了,便兴高采烈的回去了。

第二天许家人前来致谢的时候,他也按捺着没露面。如此过了两天,容夫人才重视起来,容谦自打能跑,就没个清静下来的时候。他这两天没寻思着出去玩,见天到正院陪容夫人说话,以前不喜欢的叶子戏都能坐着陪她玩上一下午。

这在以前,简直不可能。他说要娶林家姑娘的事不像闹着玩的。

饭点的时候,容夫人试探的问:“儿子,娘出钱给你买匹骏马回来如何?”

容谦茫然的抬头:“娘,平川镇小,又不像隆县街道宽,用不上马啊。再说咱家不是有一头骡车吗?去远点的地方坐车就好了。”

前段时间,不是你要死要活的非要我给你买匹马吗?容夫人笑容一僵,差点一口气提不上来。

等容谦吃完饭回屋之后,容夫人对身边的人吩咐道:“去给我把柱子喊来。”

柱子跟在容谦身边有些时候了,但他是卖身的奴籍,身契掌管在容夫人手里。容夫人问及林菀之事,他掂量了下,没敢隐瞒。把容谦没好意思说的事全倒了出来。

什么见了面就上了心,守在人家家门口,好不容易盼着人出来了,巴巴的凑上去装问路搭话,却被碰了软钉子。后来想到个馊主意,花钱请了抓花婆子勾了人家的表弟,打算借此去混面熟,结果没禁住,把事情弄砸了。

容夫人听到后头,坐在榻上笑得不行。她这个宝贝儿子,真真是个活宝。

罢了罢了,既然他是真喜欢人家姑娘,她这个做娘的哪能拦得住?容夫人拨动拨动算盘珠子,叹了口气。

迎进门来先看着,她作为正经的婆婆,看不顺眼的地方,重新调教就是了。总是得随了儿子的心愿……能遇上一个喜欢的人,也是不容易。

“儿女都是债,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伺候了容夫人半辈子的于妈妈笑道:“等谦哥儿娶了媳妇,夫人就能享清福了。”

容夫人笑而不语,她琢磨着,只要不是她娘家的侄女,容老爷应该会同意这门亲,倒是不用去担心他了。值得思虑的是,她们初来乍到,与本地的夫人还不相熟,做亲总得请个中间人。她也不放心儿子那胡乱打听到的消息,最好请个熟悉情况的才好。

这个人请谁好呢?

“夫人,不如就请官媒吧?”于妈妈提议。

“也是,好歹我占着个县丞夫人的名头,料想那媒人也不敢用假话来糊弄我。”容夫人点点头,打算明儿一早就去办此事,她拖着儿子好几天了,可禁不住他这样一天一天的问了。

于妈妈暗叹,她这个主子,对孩子也太宠溺了点。但愿谦哥儿娶了媳妇,人能知道些分寸,不要整天跟那些地痞无赖厮混才是。

等容夫人把官媒找来,和门房搭话的柱子转头就回了东厢。上次他把容谦给卖了,心里也是忐忑的,他怕把容谦的事办砸了,到时候落得两头不得好。这边得了消息,松了口气,就喜滋滋的去给容谦报喜了。

容谦听了果然很高兴。他娘既然请了媒人,肯定是和容老爷商量过了。很快他就能娶回阿菀了。这几天他窝在家里都快长草了,解了禁也好出去玩。顺道还能去看看阿菀。

林菀不知道那个让她觉得奇怪的容家二公子,攒足了心思在打她主意。她一心绣着嫁衣,想到马上就要有自己的家,有一个休戚与共的丈夫,她的心里只有喜悦。

前几日牛家女眷正式登门,两家口头已经说定,婚期就定在六月。如今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她看牛家大嫂很是爽利大方,应该不难相处。

舅母还说,等她嫁了,紧接着就要办表哥青彦的婚事,许柳两家早有默契,只是一直没说破,眼看孩子大了,才开始张罗起来。林菀这时才明白,最近柳曼娘不来串门的原因,只怕现在和她一样,躲在家中绣嫁妆吧?

“阿菀,快来,看舅母给你买了什么好东西回来了?”许母含笑的声音传来,林菀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小心的把料子放好,才推开门去了堂屋。

许母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红漆木盒,桌上还堆着一些五颜六色的绸子。

红漆木盒别看着不大,一打开才发现里头的东西可不少:一对蝴蝶金簪、一对配套的耳环、还有几个零零散散的小银钗。林菀只感受之有愧,簪子拿在手上份量不轻,应该是赤金的,看这做工精细,料想不便宜。

许母一看侄女的神色就知道她又想茬了,连忙说道:“我知道你娘留给你那一套首饰,你想留作念想,舍不得化了打新样式。但那都是经年的老东西了,你一个新嫁娘,戴着旧首饰,哪里像样?”不知道还以为她这个做舅母的小气。

林菀脸一红,说道:“可以送去打磨一番,翻新翻新还是能看的。”她娘当时缠绵病榻,床都下不来,更别提梳妆打扮了。虽说留给她的有一整套金头面,很是贵重,可放在匣子里许久,拿出来那样子真心不好看了。

许母笑道:“都收着吧。”其实她本来有意再买一对玉镯,衬着侄女的白嫩的手腕肯定很好看,但能入眼的玉价格太高,次一点的戴在身上也掉价,她看了看就算了。

大齐朝开国虽只有百来年,但几代明君治理之下,国富民强,商业空前繁荣,连带商人地位提高,那条行商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也在二十多年前被废除。虽说赋税逐年增加,但百姓生活依旧是越过越好。

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厚嫁之风开始盛行。据说京城里许多出不起聘礼嫁妆的人家,常常一年一年推迟婚期。要知在大齐朝之前的时代,女子一般十三岁就出嫁了。现今女子一般十五出嫁都算早了。要说林菀十七岁嫁人不算特别迟,坏就坏在她这个时候才开始寻找夫家。

当然,平川镇这样偏僻的小镇,民风朴实,并不像京城那种的地方的人,自持身份,为了面子死撑,时常误了自家孩子佳期。但嫁妆也不可能一分也不准备,总要让女儿家不被婆家看轻才是。

许家还有两个儿子未娶,不可能给林菀出太多钱置办,许母思来想去,到时将男方的聘礼全给林菀算到嫁妆里,她和许父再出钱买一般的木头打一套家具,加上林菀原本那点,面上也还过得去。

至于买蝴蝶金簪这事,还是许父私底下和许母说的。他说什么跟书肆一条街上的首饰行新进了货,让许母去挑挑,他都和首饰行的掌柜说好了,要算他们折扣。

去首饰行买东西算折扣这事还用许父去说,许母以前都是自己去的,她听了丈夫的话,哪还不明白是拐着弯让她去给林菀买首饰。她倒没推脱,都做了九十九了,也不差那一步了。

媒人上门的时候,她们还在讨论衣服上是绣鸳鸯戏水还是并蒂莲花,许母让林菀回了屋,自己在堂屋接待来人。女方家里,矜持点没错。前几****上柳曼娘家闲磕牙的时候,柳曼娘的娘才和她说了,牛家摆出的条件好,他们说和的不止是许家,还有两家也在接触。

许母听了一肚子火,议亲还未有定论的时候,广撒网那是理所应当的。但两家暗地里都说得差不多了,也定好了日子合完八字正式下聘。基本上来说,初略也算有了共识。这附近相熟的几家,谁不知道她们在和牛家说亲?

这不活生生的打人脸吗?退一步说,两家走到最后一步没谈成,牛家再找其他女子也说得过去。哪有像现在这样同时和几家姑娘议亲的道理?

许母心里有气,对牛家那边不免冷了几分。她推说小儿子出了事,要在家照看,暂缓了婚事。她想再看看牛家是不是真有诚意,要是靠不住,也好早点重新给林菀找人家。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事许母一个人寻思了,连许父也没支应。林菀就更没告诉了,她都在开始绣嫁衣了,告诉她不惹姑娘家心急嘛。

所以媒人进门之后,许母面上也没个笑影儿,表现得很淡漠。

媒人倒是不以为意,笑嘻嘻的把来意说了。

她是来给县丞家的二公子来提亲的。

许母呆住了,容家二公子不是把青佑送回来的那个男人吗?他们私底下还嘀咕这事有蹊跷,哪有赎一个孩子花十两银子的?后来知道是县丞家,也只能当是容家公子不通俗物,见义勇为却被人诓骗了,还巴巴的送去了十两银子。

容家没收,淡淡的虚应一番,就送了他们出来了。许母看来,县丞夫人摆明了态度,不想和他们多有来往,去了一次也就没去了。

谁想到今天竟然来提亲了?!

媒人见她才说明来意,许母的脸色就变得怪怪的,不由心里一个咯噔,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不成?她可是在县丞夫人那拍胸脯保证要把事情办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