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2813100000004

第4章 武夫当政(3)

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年同月袭晋王位。丧事办完后,他的叔叔李克宁想要造反,被他设计捕杀,同时率军击败了想要来趁火打劫的后梁军,解了潞州之围。朱温看着自己的军队死伤无数,冒着火说道:“生子当生李亚子。他袭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简直猪狗不如!”

得胜后到太原后,李存勖开始施展自己的治内才华。先任命李存璋为河东马步都虞侯兼军城使,负责整顿军纪。李存璋立即部署,打击扰乱军纪的将士,诛杀了几个首领,几天后,晋军军纪大振,百姓们拍手称快。同时,李存勖又规定,骑兵不见敌人不准上马,违犯军令者一律斩首,从而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精锐严整的劲旅。

在内政方面,李存勖命令各州县保举贤良之人充任官吏,罢黜地方的贪官污吏。同时减轻人民的租税,抚恤孤儿与老人,为民平反冤狱,并严厉打击盗贼。

在内政与军事都臻于完善时,李存勖背着他父亲留下的三支仇恨之箭开始了复仇过程。每在出征前,他就派人取来其中一支箭,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才送回家庙。

李存勖是五代军事史,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勇猛和自己与生俱来的战争智慧,又有着冒险的性格,所以,每次战斗,他都能打得赢。他经常像个疯子一样,只身冲进敌阵,有很多次陷入重围几乎就被杀掉,幸好他的部将们拼命将他救出。但他没有一点感谢,反而痛骂救他的人,认为是这些人耽误了他杀敌。

在这个时候,其实就能看出,李存勖并不是一个明主,只不过在战争年代,他一心顾着杀人,没有时间发挥他昏庸的那一面罢了。

公元913年,李存勖灭掉燕,杀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公元922年,他驱逐了南下的契丹军队。公元923年,他灭掉后梁。他父亲留下的三支箭上的仇恨终于得报。同年4月,他在魏州称帝,为了缅怀唐朝,他建国号为唐。不久又迁都洛阳,建年号为“同光”,史称后唐。

三年后,他又发兵灭掉了前蜀。至此,他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将势力扩展到长江上游,在即位之初,他能有所作为实在让人对其未来抱有希望,可惜,就在灭掉前蜀的这一年,曾经的李存勖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让历史都想哭的“李天下”。

“李天下”这个名字是李存勖给自己取的艺名,有一次李存勖登台演戏,按照戏文,他应该呼喊“李天下”两声,但呼喊两声后,没有回音。正当他莫名其妙时,只见一个戏子冲了上去就抽了他两嘴巴,其他人吓得面如土色,李存勖捂着脸正要发怒,那戏子嬉笑着说道:“理(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回过神来,哈哈一笑,命令厚赏了这个伶人。

事实上,早在他四处征战时,一回到太原,就会找来自己桊养的戏子们唱戏,但当初因为父仇未报,他没有太多时间跟这些戏子们天天在一起。当父亲大仇已报,他定都洛阳后,就开始对戏曲迷恋上了。

他自己常常粉墨登场与戏子们共同作戏,每次出行必要有戏子陪同。因为这种关系,戏子们随时出入宫廷,有时还敢干预朝政。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句好话,还争着向他们送礼。李存勖还用戏子作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整个后唐朝廷简直就是一戏子的舞台,任凭他们随意表扬。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只能看,不能评。

李存勖最受宠爱的一个戏子叫景进,只要景进在他面前说谁的不是,谁就会遭殃。所以,群臣见了景进份外害怕。李存勖又封两个戏子去当刺史,许多将士见自己身经百战而做不到大官,心中早已经怨愤难忍。

当然,这还不是李存勖身死的最主要原因,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和他掌管国库的老婆都很抠门。当各地叛乱四起时,去平叛的军队得不到军饷。当李嗣源向都城杀来时,李存勖的军队严重缺饷,有大臣建议拿钱出来慰劳士兵。可李存勖的皇后居然使了一个下三滥的招数。他把三个年幼的皇子带出来,气呼呼地对要钱大大臣说:“你们以为做皇帝的真有钱吗?其实早就随军赏光了,现在就剩下这三个小鬼,你们把他们卖了当军饷吧。”

众大臣见到皇后这副嘴脸,又见皇帝一声不吭,无奈地走了。

许多士兵因为得不到军饷,都纷纷逃到李嗣源的军队里。所以,当郭戏子反叛攻城时,李存勖身边剩下的军队已经很少了,又加上里面太多的戏子,他的整个守城军队就是一杂牌军。他想不死又怎么可能呢!

李存勖的死在五代乱世并不算什么,无非是少了个打仗奇才。但历史记住的只是他与戏子们的故事,至于他建立的功勋,似乎没有他与戏子的故事让人怀念得多。由此可知,一个人建立大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守住。李存勖无疑就是守不住大业的人,一代君主死于乳浆大概就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与讽刺吧。

李嗣源的祷告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李嗣源都是五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在他做皇帝的那几年里,每天晚上都要在宫中点上香,向上天祷告:我李嗣源本是胡人,因为碰上了乱世被大家推举,不得已才做了皇帝。希望上天早生圣人,成为天下之主。

这段祷告不要说是在五代所有别的君王没有,恐怕千古以来,能够肯自向天祷告,说出此话的,也找不出第二人来。这真是让人感动的一段话,也是李嗣源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世人看的一句话。

李嗣源本是一个没有姓的沙陀部民,13岁那年在李克用帐下效力,由于作战勇敢,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其名为李嗣源。17岁时跟随李克用到宣武节度使任上,在朱温想要烧死李克用的上源驿战役中,他冒死救出了李克用,更受到李克用信任,遂掌握亲兵,作侍卫队长。

在五代,只要你有点本事,有胆子,命又大,你一定就能成名。

896年,李嗣源奉命率兵3000前去援救朱瑾,在任城(今山东济宁)一举击败梁军,解了兖州之围,威名大振,李克用大喜之下把他所率的500亲兵命名为“横冲都”。

这支军队四年后在邢州青山大败后梁名将葛从周,李嗣源亲上战场,仅此一战,他就身中四矢,从此“李横冲”的威名传遍四方。

李嗣源虽然战功卓著,但从不自夸。当许多将领夸功争吵不休时,他就慢慢地站起来,嘴角挂着笑,慢慢地说,“诸位是用口杀敌,而我,用手。”

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大将都很惭愧地低下头,这种低头的背后除了惭愧大概还有嫉妒。的确是这样,李嗣源是那个时代武将里的佼佼者。即使有人如他那样英勇,也没有人如他那样战功赫赫。

在李存勖成为晋王到称帝的近十年时间里,李嗣源一直是冲锋在前,帮助李存勖东征西讨。击败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赶跑了契丹,他功不可没;是他,第一个冲进了后梁的都城,后梁灭亡。

当925年,已经近60岁高龄的李嗣源再败契丹,受蕃汉兵马总管的时候,有人偷偷告诉他,您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境界了,快找好退路吧。

李嗣源看着洛阳方向,在那里,皇帝李存勖正在跟戏子们唱歌跳舞。他大概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所谓的退路,其时,已经无路可退,大将郭崇韬被杀就是一例子。当今皇上已经不是从前的皇上,朝政败坏,各地民怨沸腾。身为大将的他肯定会重走郭大将的老路。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自己当皇帝。

机会来了,926年,占据魏州的赵在礼发动兵变,李存勖先派出大将元行钦前去镇压,不想被赵在礼所败,他只能也只好派出李嗣源。

李嗣源抓住了这次机会,带出了后唐的主力与叛军一起重新杀回了洛阳。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嗣源根本就不想做皇帝,在大军驻扎在某地时,他叫来所有将领,跟他们说了一通当今皇帝的不好,然后说,我是坚决不做这个皇帝的。

将领们就冲出了营帐,临时找来一面小黄旗,插到了老头子李嗣源的背后,意为黄旗加头。

李嗣源死活不干,将士们急了,跟他说,如果您不做,我们就把你杀掉再拥戴一个。这话在五代的军人口里说出来很平常,他们当初杀一个人就像杀只鸡那么简单。

据说,李嗣源只好承认自己造反,杀进了洛阳,当上了皇帝。这一年,李嗣源已经六十岁,人一老,许多事情就都想开了,不像一些青少年皇帝那样喜欢折腾。在李嗣源看来,自己想要开疆拓土,没有体力;想要找美女陪着,又没有精力,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地搞他的国家建设。

在历史上,李嗣源在位的八年时间被称为“小康局面”。仅这四个字就绝对有理由把他划到明君行列中去。因为在“破坏多,建设少”的五代时期,这样的君主太难得了,想要有这份心就已经是难得,更何况是他将此心付之于实践!

一个国君想要治理国家是好事,但绝不是易事。如果自己没有一定地见地,治理国家无异于害国。李嗣源就是这样一位很有见地的皇帝。他的儿子秦王喜欢作诗,经常聚集一些华而不实的浮夸子弟,互相吟诗唱和,而且还自认为很高明,很了不起。有一天,李嗣源把这个喜欢作诗的儿子叫到跟前来,对他说,“你老子我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喜欢听那些读书儒生讲五经的道理,实在可以开豁人的智慧与思想。”

作诗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心上顿喜。李嗣源忽然一转,“以前老皇帝(李存勖)在位时,我也看他做过诗,但看不懂。其实,我们都是将门之后的子弟,诗文素来不是专长。你如果偏要认为这是你的专长,定会被人在背后偷偷取笑的。你切不可学这样啊。”

他儿子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皮球”永远都不会明白父皇的本意。李嗣源其实已经看透了诗文在五代那样的乱世是没有市场的,有时候非但没有市场,很可能成为亡国的主要因素。

当改革大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李嗣源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告诉他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时也最多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洲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

范延光又说:“臣经常考虑养马负担很重,养一匹马的花费相当于步兵五个,这三万五千匹马,就相当于十五万步兵。没有战争需要,却白白损耗国力,臣担心日子长了难以维持。”

李嗣源点头称是,从这以后,就下诏禁止少数民族再进献马给朝廷,在边境一带挑良马来买。也许,这位老皇帝很明白在乱世环境中,他用改革所创造的局面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

李嗣源能有如此见地是属难得,但他更有一种心地,对百姓的关怀之心,这在五代的帝王中恐怕是个绝种的东西了。

有一次,他和宰相冯道谈论政事,冯道念了一首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听了后,感动得一塌糊涂,立即命人写下,经常诵念。意在告诫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李嗣源在位八年,革除了不少弊政。当他一进入洛阳,就把那群戏子赶出了皇宫,还将罪无可恕的戏子郭门高拉出去砍了脑袋。在处置贪污问题上,他绝不手软,孔谦就是被他先拿掉脑袋的第一个大贪官。过不久,他又把喜欢盗墓,引起公愤的温韬处死。对提笼架鸟之徒,他一概以棒子伺候,还把宫廷人员大量缩减。

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多大成效,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说的是,这样一位还算英明的君主为什么在死后仅三年,他用八年改革塑造出来的后唐政权就消失了呢?

早在改革初期,他就有了危机。也许,这个有见地与有新地的老皇帝看到了改革虽然取得了成果,但却是极不稳定的。“皇权”在太平时期可能至高无上,但在“兵强马壮为天子”的五代时期,“皇权”可轻如鸿毛。

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往往在中央能得到切实贯彻,但一到地方,就没有成果了。另外,李嗣源虽然有冯道那样的人帮助,但其改革内容往往也有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的改革内容只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得到实施。

当他对冯道讲出这种担忧,也就是自己死后国家的走向时,冯道淡淡地说道:“听之任之,总会有圣人出现来收拾局面的。”

他突然释怀了,于是,他每天都焚香祷告,希望上天能降下一位圣人,来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与其说李嗣源的改革是自动的,倒不如说是自发的。这种自发是一种无为,为后来的圣人创造统一天下的条件。可是,他创造了这种条件,却没有让后代也延续这种条件。在继承问题上,他犯了大错。

李嗣源刚登皇位时,由于他年事已高,所以有大臣就请他立太子。李嗣源什么事情都可以理解,也可以想明白,但就在这件事上,他想不明白了。他以为大臣们是想逼他退位,一听到有这样的言论,这位老头子大发雷霆,大有谁再敢言立太子就杀掉谁的意思。从他怒发冲冠那次后,就再也没有人跟他提过立太子的事情。

那位喜欢写诗的秦王李从荣是他的长子,也是一个混蛋儿子。不但自以为是,而且还信任奸贼。凡是好人,他都不信任,他只信任坏蛋。公元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倒,由于年事已高,只不久,病情就开始严重。由于许多天来的没有临朝给李从荣一个错觉,他以为老头子已经死了。先是高兴,因为老头子一死,作为长子的他肯定是皇位继承人,可转而又害怕,因为老头子没有立太子,按照这个时候的习惯,谁先抢到了皇位,谁就是皇帝。

在一些奸贼的怂恿下,这位喜欢写诗的饭桶带兵冲进了寝宫,他是想看看老头子是否死了,如果死了就赶紧夺位,如果没有死……

大概他想,如果没有死,我既然带了这么多兵,干脆就把他杀掉算了。可当他带领一千士兵冲进皇宫的时候,枢密使朱弘照立即派兵围攻,将他击退,李从荣逃回府中被追兵杀掉。老皇帝李嗣源在弥留之时一听说儿子被杀,悲痛得几乎从病床上掉下来,昏迷后又醒过来。然后召另一个儿子李从厚回来侍候,但他肯定是活不久了,即使他真想活着,他的儿子们也不可能要他活着,在半死不活六天后,这位老皇帝死掉,这一年,他68岁。

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包括像李嗣源这样卓越的人物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必须在历史所提供的具体条件下展开活动。李嗣源处在混战最激烈、最恶化的五代时期,人民颠沛流离,社会经济凋敝。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他所进行的改革即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绝对不会稳固。

他自己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天天向上上天祷告,希望能降下一位圣人来统一天下。李嗣源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创造了小康局面,而是他能认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该做什么样的事。这才是历史应该记住李嗣源的地方。

“儿皇帝”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