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安溪县志
28183900000012

第12章 规制类(1)

都邑建制,必备规制。公署所以出政也。坛壝、祠庙,义崇祭报,政之大也。阴阳、医局、仓亭、铺馆,政之属也。寺观以庐缁羽之流,亭榭以纪名人之迹,故次“寺观”、次“亭榭”,作《规制类》第二,其目有五。

一、公署

国家建官图治,必设公署以居之。居之,必有位。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署以表位,位以建政,古之制也。志《公署》。

行署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城隍庙右。国朝正统五年,知县邵公阳重建公堂、后堂、厂房,共八间。嘉靖八年,知县黄怿建厨房二间。

府 馆 在县治东,城隍庙左,原系布政分司。国朝正

统五年,知县邵公阳重建公堂三间、后堂三间及两旁厨

舍各一间。

县署

县 治 在凤山之下。五代周显德二年,詹敦仁请立县治。宋绍兴、嘉定、淳祐间,县令韦能惠、陈宓、黄坚叟、赵盏夫及至元间县尹何克明相继重建。国朝洪武、正统年间,知县侯士举、潘靖复相继修建。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惟仪门独存。景泰间,邑人李森捐资助建正厅。天顺间,知县杨纪复建后堂、谯楼,并修六房。天顺七年,典史谢日新始是暮厅。

县正厅 詹敦仁初建。绍兴二十三年,县令韦能惠重建。绍熙五年,县令昭先修之。厅后有堂三间,扁曰“吏隐”。吴丙曰“美锦”。咸淳间,县令林泳扁曰:“琴堂”。俱久废。国朝正德间,知县龚颖、嘉靖间知县黄怿相继修之,扁曰“琴堂”, 日久而渐坏,至于嘉靖二十七年,知县汪瑀从而饰之,改其扁曰“清慎勤”。

幕 厅 宋尉厅在丞厅之左。国朝,建县厅之东,扁曰“赞政”。

吏 舍 在县厅前。东为吏、户、礼,西为兵、刑、工。

戒石亭 在县厅前甬道中。铭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仪 门 五间。天顺间知县杨纪建。嘉靖二十七年知县汪瑀修。

谯 楼 古者,国无大小,必为台门。后世易之以楼,亦诸文三门之制,礼以高为贵之意,所以严等威重教令也。安溪谯楼久倾圯。嘉靖二十七年,知县汪瑀重修,有联句云:“头上即青天,夜月满楼如鉴照;眼前皆赤子,春风到处尽弦歌。”前知县黄怿有联云:“钟声震动江山晓,鼓韵调和天地春。”

三省堂 先儒谓:“当官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县汪瑀既扁于堂,又惧其懈,乃复扁“三省”于堂后,以寓退省之意。教谕李錀记。

知县衙 在县厅后。嘉靖二十四年知县易广礼再建后衙一座、亭一座。二十八年知县汪瑀重加修饰。

清军馆 在县厅西,今废。

典史衙 在县治东。国朝嘉靖二年;典史涂玺建。

咨贤堂 在典史衙之东。嘉靖十六年,典史邹奇建。

架阁库 旧在厅事之右,谓之“省库”。陈复斋有联云:“得从膏血里,安用鬼神知。”又有常平库在厅事之左。俱废。惟架阁库见存。在厅后之东,见一间。

县 狱 宋在县内西。有勘厅三间,扁曰“尽心”,咸淳五年修,改名“求生堂”。下为两廊、四囚房。国朝建在仪门内,西四间,今狱门改谯楼西内。

公 廨 在县治内。东西六房,吏分居焉,

申明亭 在仪门外左。

旌善亭 在仪门外右。

属署

源口渡巡检司 宋大中祥符间,泉州提刑奏置巡检司于永春、德化,始议寨于永春,凡三议,卒于德化左岭下五州辐辏,遂即其地建司。元丰三年,迁于德化西云峰里丘店村,主德化、永春、安溪,谓之“三县寨”。其后,设于本县龙兴里,专属本县。国朝尝裁省。正统五年,知县邵公****奏重设。正统十一年,巡检马郁建公堂三间。后坏,巡检陈文举重建。嘉靖二十八年,题准以巡检司,移入白叶堡守御,但印信犹未改铸颁降。

白叶坂守御千户 在白叶堡城内。泉州卫千户点委带泉州卫军二百名屯戌,一年一替。

阴阳学 嘉靖二十二年,本府通判陈尧典署县事,始将县前铺改建在直街。

医 学 未建。

僧会司 未建。

道会司 未建。

预备仓 古有“义仓”、有“社仓”。安溪预备仓四所。南北二仓,俱在县治内之东。西仓在还集里。东仓先在感化里,今移入县治东,将上司发下赃罚及本县赃罚银两,遇丰稔之年,收买稻谷储仓,以备赈济。

际留仓 在县治东。贮官吏俸米。

儒学仓 在本学。贮师生俸廪。

县前铺 在龙津观西。

公母林铺 在永安里。久坏。嘉靖三十年,知县汪瑀重建。

罗渡铺 在长泰里。正德十五年,知县龚颖重建。嘉靖三十年,知县汪瑀重修。

演武场  附:古者,寓兵于农,闲则练习,有警则分布守御,所以卫民也。安溪县旧有阅武亭,绍定王辰,县尉赵汝淞建。宝祐六年,赵必穟修之。咸淳五年,吴幼角重修。久废。国朝正德间,县令王廷佐建县治南。正德十六年,知县龚颖重修,改今名焉。

养济院 附:古为“居养院”,元为“孤老院”,洪武二年始改今名。旧在凤池桥西南,立屋十四房,择县之谨厚者二人掌之。每岁取废寺粟若干石以养之。病给之药,死惠之棺。院废。嘉靖六年,知县黄怿建在永安里。

惠民药局 附:宋置药局。元大德间,立官保良医主之。安溪惠民药局原在县左,宋时建。嘉定庚午,始为“和剂局”。于中门内,招明医一人修制,吏一人佐之,掌出入籍。宝祐间,知县赵汝改每岁于秋日,令两庵道人循行遍施。国朝设局,立医学训科一员主之。久废。嘉靖六年,知县黄怿改滛祠一所,扁曰“济生堂”,在县治东。

漏泽园 附:宋崇宁中,令州县以常平钱置漏泽园。安溪民贫,或有火化而置之沟壑者,良可哀也。嘉靖六年,知县黄怿始设在永安里。广六亩,环以石彻。地盖谢志道献者。

观澜公馆 附:在依仁里,里人沈璋建。本业学之地,时为官府往来驻节,故名“公馆”。

凤山书院

二、坛壝

国朝仿古制礼,建立坛壝。祀社稷于西郊,阴之盛也。祀山川、风云、雷雨于南郊,阳之盛也。祀邑厉于北郊,阴之极也。若城隍、土神为一邑之主,地道也。故于山川、风云、雷雨并坛而祀之,用致祈报之诚,无非所以为民也。志《坛壝》。

社稷坛 在县西,北向,中为坛,四方,广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出阶各三级。坛下北深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瘗次在其西北,以垣绕之,立四红门,由北门入。石为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去坛二尺五寸,上员尖,余埋土中。西建神厨、斋所各三间,宋绍兴间,县令李著建之。正统九年,知县路亨,成化间知县方汝荣重修。每年春秋二祭。

风云、雷云、山川坛 在县西南,南向,制与社稷同。洪武元年钦奉圣旨,祀山川,若府、若州、若县一般祭祀。至六年,以风云、雷雨、山川之神共为一坛合祭。后又以城隍合祭,于坛东建神厨、斋所各三间。正统九年,知县路亨重建。成化间,知县方汝荣重修。每岁春秋二祭。

邑厉坛 在县治北。南向,周围八丈四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阶二级。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东、西各广三丈六尺。绕以垣墙,前立门额。国朝洪武初年建。正统间,佥事陈祚命、知县路亨修。成化间,知县方汝荣重修。每岁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

乡厉坛 祭一乡之厉。洪武八年,每里各设一所,四周土墙,中筑土台一座。祭与邑厉坛同日,里中父老,备物致祭。

三、庙祠

邑之土神,阴司祸福,有保障之责,庙食兹土,祀典纪焉。若生而有功于民者,死****思而祀之,示不忘也。故祭法以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志《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