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18

第18章 第十七名 屈原

网络搜索结果:826110条

最大招牌:《离骚》

招牌搜索结果:129000条

名言嘉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荣誉称号:千古辞宗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屈原,又名平

出生:公元前340年

逝世:公元前278年

祖籍:湖北秭归

出生地:湖北秭归

逝世地:湖北秭归主要身份:诗人、政治家主要功过:创作《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主要著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人物生平]

屈原名平,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关于他的家庭和童年人们所知甚少。大约在公元前319年,年轻的屈原任楚国的左徒(职位仅次于令尹)。楚怀王将制订《宪令》的任务交给了屈原。屈原还未完成《宪令》,上官大夫靳尚见后欲夺之,屈原不与,靳尚就在楚王面前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也’。”楚怀王因此疏远了屈原,罢免了他的左徒之职,让他担任有职无权的三闾大夫。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使楚,以割地600里为条件,请求与楚国结盟。楚王应允,遂与齐国绝交。但楚国使臣到秦国接受所割之地时,张仪却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王大怒,发兵伐秦,与秦战于丹阳、蓝田,均大败。公元前311年,楚王后悔没有听从屈原和齐国结盟的政策,复起用屈原,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从齐国回来后,劝楚王杀掉正出使楚国的张仪,但楚王不听。公元前304年,楚怀王再度采取与秦国结盟的政策,屈原再次被流放。公元前300年,屈原复被招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欲与秦王会面,屈原谏劝楚王勿行,楚王不听,结果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秦国。公元前298年,顷襄王立,他就是做了秦国女婿的太子横。公元前292年,顷襄王再次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了长江以南的原野上。公元前279年,秦国攻破了郢都。公元前278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时年62岁。

[影响力评述]

在所有的中国历史名人中,只有一个人,人们每一年都会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他,这个人就是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一出现,就像拔地而起的山峰一样挺立在中国文化的原野上。人们纪念屈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歌,更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对自己的祖国爱之深,恨之切。他用自己的如椽大笔,写出了对祖国的爱,也写出了对误国佞臣的恨。他也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他人格的洁白和高尚。在秦军攻破郢都的时候,他投江以殉自己的国家。虽然屈原的国还不是整个中国,但爱国精神则是一致的。我们为屈原的情所感动,我们为屈原的才所折服。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记起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屈原的家族是楚国的贵族,屈原本人在年轻时就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但因为上官大夫向楚王进谗言,最终楚王疏远了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生动的记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槀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一生中,曾经两次受到放逐。第一次放逐,是因为屈原反对楚国采取的绝齐联秦政策。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谏,贪图秦国小利,被骗后又恼羞成怒,发兵攻秦,终于兵败失地。怀王为此事迁怒于张仪,但张仪来到后他又因宠姬郑袖的蛊惑,放走了张仪。后来,楚怀王又不听屈原的谏阻,去与秦王会面,被秦王扣留,最终客死他乡。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是因为他得罪了令尹子兰,因为他责备子兰不该怂恿怀王去和秦王会面。另外,屈原的《离骚》当时可能已经传世,诗中直言不讳的词句触怒了顷襄王,也是屈原被放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受到谗臣的排挤和放逐,屈原失去了对楚国政治的影响力,于是转而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品格与情怀。如果屈原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就不可能有辉煌的楚辞流传于世了。楚辞共23篇,其中《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九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三篇。在楚辞以前,我国的诗歌主要是民间诗歌,其代表就是《诗经》。可以说,楚辞的体例是屈原创造的。屈原的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国风格,楚辞的诗句均较长,可以表达更丰富和细腻的思想内容。屈原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屈原最伟大的作品当属《离骚》,到了汉代,《离骚》甚至成为儒家的经典,被称为《离骚经》。离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充沛的情感内涵,屈原各种爱憎与褒贬的情怀都在《离骚》中有鲜明的体现。《离骚》是一首长诗,它共有373行,2490个字。在屈原以前,还没有人能够驾驭如此长的诗歌。在屈原之后,写出如此长诗的诗人也很少见。《离骚》是屈原诗歌特点的最好体现。在《离骚》中,屈原充分运用了他无边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屈的灵魂和白璧无瑕的个人品格。《离骚》其实是屈原的言志诗,是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通过《离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屈原。

《离骚》首先抒发了屈原不为名利所动的高洁。能够在名利面前不为所动的人是不屈的人,大多数人尚不易做到,而摆在屈原面前的,一边是荣华富贵,另一边是千里流放。但屈原经受住了这个考验,他选择了高贵与艰险,守住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大多数人的言志诗是写给他人看的,但屈原的言志诗却是用自己的行动写就的。诗中最让人动容的是这样一句话:“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此态”是什么呢?这种态度曾子形容得最为形象:“胁肩谄笑”。曾子说:“胁肩馅笑,病于夏畦。”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由于长年的流放生活,屈原更多地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他为人民的苦难而呐喊,为他们的苦难而悲伤。他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另一首诗《哀郢》中,屈原也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些诗都表达了屈原对于民生的关注。

屈原不仅仅描写人的命运和社会生活,他还对浩瀚的宇宙和人类的历史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诘问主要体现在他的长诗《天问》中。在这首诗中,屈原一口气问了172个问题,可以说是问题如潮。屈原不像其他的哲学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匆匆忙忙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是从问题开始。这些都是关乎宇宙和人文的根本问题,体现了屈原的探索精神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他的有些问题今天看来可能比较幼稚,但他的拷问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楚辞中有很多诗歌是屈原自喻的作品,这其中最通俗的就是他写的《橘颂》。屈原表面上描写橘树的品格,其实何尝不是对自身高风亮节的刻画呢?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脍炙人口,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屈原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他不为世人所理解,而自己的祖国又遭受丧乱,他决定以死明志。他在《渔父》中表达了这样的志愿:“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最终举身赴清流,离开了这个肮脏的世界。

屈原是中国诗人的鼻祖,他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屈原的诗句,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被人无数遍地吟咏。淮南王刘安在《离骚传》中称赞屈原说:“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李白赋诗说:“屈平词赋悬日月。”鲁迅说,屈原的作品“影响后来的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逸响伟词而卓绝一世”。在所有对屈原的评价中,司马迁的评价用字最少,但却最为贴切:“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