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30

第30章 第二十九名 陶渊明

网络搜索结果:522890条

最大招牌:《桃花源记》

招牌搜索结果:55400条

名言嘉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荣誉称号:隐逸诗人之宗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

出生:公元365年

逝世:公元427年

祖籍: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出生地:江州豫章郡(今江西宜丰县)

逝世地:浔阳(今江西九江)

主要身份:文学家

主要功过:开创中国文学中的“田园诗”传统

主要著作:《桃花源记》、《归去来辞》,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陶渊明于公元365年生于江州豫章郡,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前期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陶敏是安成太守。陶渊明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不过在陶渊明成长的过程中,家道逐渐中落。在陶渊明21岁的时候,他家在宜丰的田园被康乐县公谢玄侵夺。公元393年,陶渊明28岁时,为谋生计,开始走上仕途。他起先任江州祭酒,但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拒绝了,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公元399年,在34岁时,陶渊明被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命为军府参军,三年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居丧。公元404年,陶渊明39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做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一年后辞归。公元405年,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有一天,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次年,陶渊明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归去来辞》。此后,陶渊明就隐居在家乡,未再出仕。公元408年,家中突遭火灾,全家被迫栖居舟中。公元419年,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诗并记》。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逝世,终年62岁。死后被朋友私溢“靖节”,归葬宜丰故里。

[影响力评述]

如果在中国历史上寻找一位言行完全统一并相得益彰的人,这个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对历史的影响既通过他的超然脱俗的文字,也通过他卓尔不群、高傲耿介的行为。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身后,也只有李白、杜甫可以与之比肩。陶渊明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诗人都有专门的“和陶诗”。陶渊明的行为,其实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从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就开始了,但陶渊明给了这种行为一个明确的名字,就像现在的企业“Logo”一样。“陶渊明”因此而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尊严而不屈服于俸禄的符号。后世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脉相承的。但陶渊明更彻底,更决绝,更义无反顾,没有一丝的掩饰,没有一丝的犹疑。其他人的出世,是在“庙堂之思”断绝之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逆反,而陶渊明的出世却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渴求,他因这份至真至朴而感动后人。

陶渊明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陶侃有一句名言:“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清人郑板桥曾撰对联曰:“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其中的“陶分”,就是指陶侃“惜分阴”的故事。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过壮志豪情。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时说: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陶渊明为何后来成了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人,后人不得而知,大约还是本性使然。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传》中为自己画了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必欣然忘食。”大约在陶渊明28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出来做官,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养家糊口。南朝文学家和史学家沈约在《宋书·陶潜传》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缓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数次做官,又数次去职,从来没有做长过。即使是在他做官的阶段,他也时时怀念田园的隐居生活,有诗为证: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一行似有制,素襟未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陶渊明经历了断断续续的13年的仕途生活后,就彻底地隐居了。他为了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快乐心情,写了《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著名的词赋作品,是他的思想和人生观的最直率的表露。他在其中憧憬回到家时的情景: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憧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在隐居山野、躬耕田亩的日子里,陶渊明怡然自得。他的诗是对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归居田园的人生理想最出色的描述。陶诗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并且陶诗的文学成就至今没有哪一个后世的田园诗人能够超过。读陶诗,是在我们身心俱疲时对心灵的最好慰藉。陶渊明用最明快的风格,用最朴素的词汇,用最率真的心为我们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适和惬意。且看他最著名的两首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安石评价陶渊明的后一首诗时说:“渊明诗友奇绝不可及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有诗人以来无此句。”陶渊明还写过不少饮酒诗,其实这些饮酒诗是陶渊明借酒咏志。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白居易最能理解陶渊明,他的《访陶公旧宅》说:“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不都是风平浪静,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他家突遭大火,“一宅无遗宇”,一家人只好委身于一艘船上。作为一个农人,他遭受过虫灾、风灾、水灾,时常受到夏饥冬寒的威胁。而且,他还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时有战事发生。但这些都没有影响陶渊明的心境。大约在晋末宋初的时候,他创作了自己最重要的散文著作《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故事和理想在中国由来已久,老子在《道德经》就描绘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生活。西晋的思想家鲍敬言也有类似的思想:“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含铺而熙,鼓腹而游。”陶渊明继承了这个传统,用更文学化的语言,用更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这一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后世余绪不断,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王安石的《桃源行》都受陶文的熏陶与影响。

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也不是完全不受外界事态的影响,他写过一些诗影射篡晋的刘裕,他在诗中歌颂填海的精卫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还写过一首歌颂壮士荆轲的诗,朱熹对此评价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柯》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来。”鲁迅也认为陶渊明不是一个对世道人生漠不关心的人,而是自有一腔热血奔涌于心中:“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后人在评价陶渊明时都不吝美辞,萧统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黄庭坚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苏轼对陶渊明文字的评价最高:“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样的评价,也只有陶渊明能当得。

陶渊明是一个生长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但他的诗在今天却特别能得到共鸣。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人们在物欲的驱动下蝇营狗苟,陶渊明所展现的东西,正是我们所最缺少的。在人静夜阑的时候,品味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旷达、闲适、宁静、悠远,会使我们的善端得到些许的回归。静下心来,读一读陶渊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