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34

第34章 第三十三名 忽必烈

网络搜索结果:446228条

最大招牌:无

招牌搜索结果:无

名言嘉句:无

荣誉称号:忽必烈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忽必烈

出生:1215年

逝世:1294年

祖籍:不详

出生地:不详

逝世地:大都(今北京)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功过: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主要著作:无

[人物生平]

忽必烈生于1215年,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次子,其兄为蒙哥。忽必烈在蒙金战争中长大成人。由于其母经常征召儒士到漠北,因此忽必烈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1251年,忽必烈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委任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的军事和民政事务。1252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进攻大理国,1253年攻陷大理城。1257年,部分王公大臣在蒙哥面前进谗言,导致蒙哥对忽必烈的猜忌,忽必烈被解除了兵权。忽必烈听从汉臣姚枢的建议,将妻子儿女送到汗庭作为人质,并亲自谒见蒙哥,消除了蒙哥对他的猜忌。1259年,蒙哥在进攻宋朝的战争中被炮石击中,不治身亡。1260年,忽必烈在众多王公和将领的拥立下在开平继汗位,后改开平府为上都。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宣布继承汗位,由此爆发了一场持续4年之久的汗位争夺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1271年,忽必烈下诏建国号为“大元”,改中都(今北京)为大都。1276年,忽必烈的大军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1279年,在几百年的分裂、战乱之后,中国在元朝的旗帜下重归统一。元统一中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导致1282年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的事件。忽必烈还发起对日本、安南、缅甸和爪哇的战争,最终均以失败告终。1294年,忽必烈在大都病逝,终年79岁。

[影响力评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的建立者就是忽必烈。元朝被西方的史学家称为汉化的蒙古王朝,而忽必烈就是这汉化过程的主要推动者。蒙古帝国的基业是成吉思汗创建的,但统一中国的伟业却是由忽必烈完成的。元朝对中国的统一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因为在元朝建立以前,中国这块地方已经分裂割据了好几百年。元朝建立的制度有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行中书省制度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忽必烈能够人选这个名单,除了他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国际人物。我们用他的拉丁名字比用他中文名字搜索所得出的条且更多。这一半是因为蒙古帝国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帝国,一半则是马可波罗的功劳。因为从对于一个统一王朝的建立的贡献来讲,忽必烈并不比康熙皇帝大,但由于他的国际性,其影响要比康熙皇帝要大得多。

忽必烈的母亲唆鲁禾贴尼喜爱汉族文化,因此忽必烈在幼年的时候就轶受了汉族文化的熏陶,并且崇尚儒家文化。忽必烈成年之后,开始在自己所在的漠北地区建立幕府,延揽人才。他请燕京庆寿寺的海云法师前来讲学,对他厚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海云建议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后来成为忽必烈重臣的刘秉忠就是海云的弟子,是海云举荐给忽必烈的。忽必烈在此期间笼络的一大批人才在后来他争夺汗位和灭亡宋朝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251年忽必烈长兄蒙哥即汗位后,将漠南汉地的军国事务委以忽必烈。忽必烈开府于金莲川(今河北沽源),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和政治资本。忽必烈在河南、陕西等地任用汉臣,整饬吏治,严明治军,奖励农耕,实行屯田,使他治下的地区经济繁荣,军力强盛。1256年,忽必烈在滦河上游之龙岗建筑宫城,三年竣工,名曰开平府,继而升为上都,以燕京为中都。

13世纪中叶,蒙古人已经先后灭亡了畏兀儿、西辽、西夏和金国,于是就将矛头指向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南宋军民在一批爱国将领的指挥下,凭借险要的地势奋勇抗拒蒙古军队,故此,蒙古军队从正面突破宋军防线非常困难。蒙哥听取忽必烈的建议,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取道吐蕃,进军大理,从侧面进攻南宋。蒙哥派忽必烈领军完成战略包抄的任务。1253年秋,忽必烈从临洮起兵进军西藏。当时的吐蕃正处于四分五裂,互相征战的状态,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民不聊生。蒙古大军穿越雪山进入西藏,迅速击溃了藏人的武装抵抗,吐蕃贵族纷纷归附,西藏重归统一。忽必烈派三个使者劝降大理政权,但被拒绝,使者被杀。12月,蒙古大军兵临大理城下,大理国主帅高和被一蒙古大将一刀劈于马下,大理城破。忽必烈攻陷大理后,本欲屠城进行报复,经过汉臣张文谦、刘秉忠的劝阻,颁告安民,并晓谕全军,杀人者偿命。大理秩序很快稳定,为忽必烈出兵南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

1258年,正当忽必烈领兵攻打鄂州时,大汗蒙哥突然身故。留守汗庭和林的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占领了燕京,并发兵企图夺取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回师开平,在龙岗新城召开“忽里台”,接受蒙古诸王的竭力劝进,就大汗位。忽必烈依照汉人的传统,颁布即位诏书,承认蒙古政权“武功迭兴,文治多阙”,表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从这一年开始,开始建元纪岁,年号中统。这是忽必烈采用汉法的外在标志,也是他按照中原王朝的体制改造蒙古王朝的开始。忽必烈即汗位的同年,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宣布继承汗位,自此开始了两人之间的汗位争夺战争。7月,忽必烈领兵亲征和林,先锋也先哥击败阿里不哥的先头部队,忽必烈的大军迅速占领和林,阿里不哥出逃漠北。忽必烈阻断阿里不哥的补给线,迫使他回兵决战。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假意归顺,却突然袭击夺回和林,两军最终决战于昔木土脑儿,阿里不哥战败投降,被流放到漠北,不久病死。至此,忽必烈在汗位争夺战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消灭了阿里不哥的分裂势力,蒙古帝国又归于统一。

1267年,忽必烈又一次遣大军攻宋,而当时的宋朝已经腐朽透顶,不堪一击了。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和汉将刘征分别带领水陆两军进攻襄樊,命四川守军占据夔州,截断了荆、蜀两地之间宋军的联系。忽必烈非常重视新式武器的使用,命造三门回回炮支援襄樊的攻坚战。1273年初,襄阳陷落,守将范天顺战死,樊城守将吕文焕不战而降。1276年,元大将伯颜攻破临安。宋大臣张世杰、陆秀夫在福州拥立广王赵昰为皇帝,未三年赵昰死,他们又拥立年仅8岁的益王赵昺为帝。1279年,元军将陆秀夫和幼帝追杀至广州附近的厓山,君臣二人走投无路,蹈海自尽,宋亡。忽必烈的统一事业至此宣告完成。元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几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个“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国的版图大致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后来再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改变。对于中国的幅员来说,忽必烈功不可没。

早在1271年,忽必烈就发表建国诏书,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还改原来的中都(燕京)为大都,宣布为首都。忽必烈通过这些举动向世人表明,他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性的蒙古政权,而是已经成为了代表整个中国的政权,是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元朝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往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和汉族政权并肩而立的,例如北魏、辽国、西夏、金国等等,只有元朝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元朝的统治并没有中断中国文明的传统,这主要是因为忽必烈的汉化政策使然。历史上的很多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等国,在被外族占领后,其本土文化也随之消亡。而在中国,忽必烈认识到只有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才能够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当然,元朝在民族团结的问题上并没有做好,这是它不足百年而亡的主要原因,但他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记取,开创了一个延续了近300年的王朝,当然这是后话。

元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行政体制,在中央层面上,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主管政务、军务和监察事务。但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元朝有所创新,即建立了它特有的行省制度。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最初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以后就演化成了一级行政机构。元朝做出这样的行政体制改变,显然和它的幅员辽阔有关。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力地巩固了中央的权威,也有利于加强中央和边远地区之间的联系,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劝事农桑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元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到元中期时,原来“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其间”的两淮地区,已经是“烟火相望”、“桑麻被野”了。忽必烈还非常重视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他加强和发展了蒙古原有的驿站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驿站150.多处,这大大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往来,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量。在忽必烈在位期间,还完成了另一项重大工程,那就是修通了自杭州直通大都的大运河,原来经由河南的航道改走山东。到1292年通惠河修毕,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承载着南粮北运的战略任务,它的修通,对南北经济往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1282年,忽必烈还命令开通了南北运输的海上航线。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命郭守敬修订已经使用了七百余年、误差越来越大的《大明历》。1280年新历修成,定名为《授时历》,这部历法比西方同样精度的立法要早三百多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这其实是一项适得其反的政策,如果没有这项政策,元朝也不至于短命而夭。忽必烈在他的晚年陷入了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他相继发动了针对日本、缅甸、爪哇的战争,造成国库空虚、生灵涂炭。他还任用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聚敛之臣,搞得民怨沸腾。忽必烈共在位35年,占元朝统治历史的三分之一以上。忽必烈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汉法,任用贤能,开创了一个繁荣的大帝国。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