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46

第46章 第四十五名 韩愈

网络搜索结果:334910条

最大招牌:《昌黎先生集》

招牌搜索结果:2430条

名言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荣誉称号: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韩愈,字退之

出生:公元768年

逝世:公元824年1月25日

祖籍: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

出生地: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

逝世地:长安

主要身份: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主要功过:领导唐代古文运动,倡导“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文字风格

主要著作:《师说》、《原毁》、《进学解》,有《昌黎先生集》

[人物生平]

韩愈于768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和三个叔父都是做官的。在韩愈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韩愈在长兄嫂的抚养下长大。韩愈10岁时,随兄嫂来到韶州,但大哥韩会却不幸病逝于韶州。嫂郑氏又带领全家来到宣州,“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19岁时参加科举,但三试不中。直到公元792年,在陆贽做主试时,才考中进士。韩愈29岁时第一次出仕,任宣武节度使董晋门下的推官。公元802年,在韩愈34岁时,才当上了监察御史。公元803年,关中地区大旱,京畿乏食,但京兆尹李实却隐瞒旱情。韩愈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触怒了德宗,被贬为阳山县令。公元808年,韩愈任国子博士,后来又做过河南令、职方员外郎、史馆编修、中书舍人等职。公元817年,韩愈晋升为刑部侍郎。公元819年,唐宪宗迎佛骨进皇宫,韩愈上了著名的《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改迁袁州刺史。在袁州任上,韩愈写了著名的《祭鳄鱼文》。他还在袁州解放奴隶七百余人,永远“禁其为奴”。公元820年,穆宗即位,召韩愈回京,任国子监祭酒,不久转任兵部侍郎。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6岁。死后追赠礼部尚书,溢“文公”。

[影响力评述]

韩愈是一个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政治家,官至吏部侍郎,在当时的国家政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他还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宋明理学的最早源头就是韩愈的思想。当然,他成就最大的领域还是文学。他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是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散文家,他的诗歌也有很高成就。作为文坛领袖和文学改革运动的领袖,韩愈有他的文学理论和主张,也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这样一个人,自然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韩愈自幼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他从小学习非常刻苦,并胸有大志,“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韩愈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四次应试才考中进士,47岁才获得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监察御史。在监察御史任上,因揭露京兆尹李实隐瞒灾情、请求停征京兆府的赋税,得罪权臣,被贬为阳山县令。后虽回京任职,但由于他经常和宦官权臣作对,仕途一直不得志。宪宗元和年间,他支持裴度征讨吴元济叛乱,并写有《论淮西事宜状》,为裴度的策略辩护。他随裴度一同出征,任行军司马,最终平定了叛乱。韩愈因平叛有功,擢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自凤翔迎佛骨至京师,官员和百姓均顶礼膜拜。韩愈一贯坚持儒家立场,反对佛教,他因此上书宪宗《论佛骨表》,直言犯谏。此举触怒了宪宗,宪宗甚至要处死他。由于裴度等人的说情,被从轻发落,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赴贬所的路上,碰到了他的侄孙韩湘,在此写下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去世,穆宗即位,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韩愈出任这一职位确实是名至实归。韩愈后升任兵部侍郎,这时镇州发生以王廷凑为首的兵乱,韩愈临危受命,赴叛乱兵营招抚。皇帝并没有命令他必到军营,但韩愈表示“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策马进入镇州。王廷凑列甲士相迎,韩愈凌然不惧,对王廷凑晓以利害,使兵变顺利平复。韩愈功成还朝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后来还任过京兆尹。在他担任京兆尹期间,“盗贼止,遇旱,米价不敢上”。可以说,韩愈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廉臣。他具有中国古代正直官吏的优秀品格——直言敢谏,为了诤谏,他不惜以性命为代价。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是担得起这样的评价的。韩愈也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冒死进入兵变的军营,他的勇敢不亚于武将。韩愈又机智多谋,如果裴度采用了韩愈的计谋,破蔡州的就不是李愬而将是裴度了。可以说,韩愈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但韩愈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文学领域。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韩愈继承了荀子以来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认为“文”只是手段,而“道”才是目的。他提出学习前秦两汉古文的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认为文学应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但他又反对“泥古”,提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他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而不能空洞浮华,“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文章的内容必须根植于实际生活,“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韩愈的文学主张,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创作。以韩愈、柳宗元的诗文为代表的“元和体”,一改大历以来的浮华文风,开创了中国散文的崭新时代。

韩愈不仅仅是古文运动的大力倡导者,他也是身体力行者。韩愈的散文后来成为中国文章的典范,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就体现了他在文坛的地位。韩愈的散文议论叙事俱佳。他的议论文如《师说》、《马说》,一直就是中国现代中学课本的选文。他的《原道》、《进学解》等文章更是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他的叙事文,代表作如为张巡立传的《张中丞传后序》,继承了《史记》的优良传统,传神地刻画了张巡大义凛然、英勇赴死的气概,是叙事文中的精品。甚至韩愈的悼文和墓志铭都写得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例如他给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对这个政治上的对手和文学上的同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被人推崇的是他悼念自己侄子的文章《祭十二郎文》,通过对往日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和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的怀念,读来让人唏嘘不已。韩愈是一个语言大师,他的文章中的许多文字,已经固定汉语中的成语,至今仍在使用:“蝇营狗苟”、“佶屈聱牙”、“动辄得咎”、“同工异曲”、“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垂头丧气”等等。当一个人的影响深入到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时,他对这个民族的影响就可以说是永不磨灭的了。

历代对韩愈文章的评价极高。古文运动的另一个领导人物,和韩愈同朝为官而又政见不同的柳宗元对韩文的评价是“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与“司马迁、扬雄相上下”。宋朝的散文大家苏询称赞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韩愈的文章特点被概括为“韩潮”,与苏轼的所谓“苏海”并称。韩愈是无愧于这些评价的。

韩愈不仅文作得好,诗写得也好。他的诗是自己文学主张的忠实体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社会疾苦和政治的腐败。诗作《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就是一篇佳作,我们选取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体会到它的震撼力:

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

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

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征求。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韩愈也是一个写长诗的大师,上面这首诗就长达120行。韩愈还有更长的诗,他的《南山》长204行,1200多字。在这首诗中,韩愈用他的生花妙笔吟咏了终南山的壮丽风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山水诗。后世的诗论家评价韩愈说:“气势浑灏流转,而时有螭龙光怪出没期间,最是韩公胜境。”著名文学评论家司空图说他“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清代的叶燮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为鼻祖。”虽然也有贬低韩诗的人如陈师道、王世贞等人,但韩诗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韩愈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将宋明理学的源头一直追溯到韩愈。韩愈最著名的思想观点是“性三品说”。他的性三品说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有所不同。董仲舒将人性分为三类:“圣人之性”、“斗肖之性”和“中民之性”。前两类不可改变,而最后一类可以通过教化使之为善。韩愈则明确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认为,上品的人性生来就是善的,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中品的人也具有道德,但不够纯粹;而下品的人则无伦理道德可言。与人性的三品相对应的是情的三品。上品的情表达出来符合道德准则;中品的情表达出来则是有的过多有的不及;下品的情表达出来则完全不合乎道德准则。他说:“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所谓‘不移’也。”韩愈的性三品说对中国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普通人不可能大量地阅读古文,人们接受古文的主要途径就是在中小学的课本上。韩愈是诗文人选课本最多的古代作家之一,他因此具有影响学生一生的力量。他是一个多面手,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成就卓著。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人们最为熟知和认可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有这样的评价,韩愈应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