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搜索结果:3671900条
最大招牌:《阿Q正传》
招牌搜索结果:93200条
名言嘉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荣誉称号:民族魂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出生:1881年9月25日
逝世:1936年10月19日
祖籍:浙江绍兴
出生地:浙江绍兴
逝世地:上海
主要身份: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学者
主要功过:创作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领导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国民性
主要著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有《鲁迅全集》
[人物生平]
1881年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的一个小官吏家庭,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当时在京城做内阁中书。1893年,在鲁迅12岁的时候,周福清因为卷入了一场科场舞弊案,被革职入狱,鲁迅的家境从此衰落。1898年,鲁迅在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后转入矿路学堂。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进入中国留学生学习日语的学校——弘文学院,1904年毕业。同一年,鲁迅进入日本仙台医学院。1906年,鲁迅因在课堂上看到日俄战争中中国人被屠杀的照片,决定弃医从文,因而从仙台医学院退学。1909年,鲁迅回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教员。1912年,辛亥革命后,鲁迅赴南京,在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鲁迅来到北京,应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讲授中国小说史。1921年,发表小说《阿Q正传》。1926年,出任厦门大学文科学长。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同年,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1930年,参与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行委员。同年末,鲁迅因探母病赴北京,分别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作了五次演讲。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因肺病逝世,终年55岁。
[影响力评述]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自曹雪芹之后最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在死后甚至生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崇敬和赞扬。在鲁迅的葬礼上,他身上覆盖着的旗子上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样盖棺论定的评价,是空前绝后的。毛泽东在评价鲁迅的时候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能得到这样评价的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屈指可数。鲁迅自己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何尝不是他自己形象的写照呢?鲁迅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广义地说,他是中国新文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奠基人。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且是运动中的主要干将。鲁迅更是一位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出路有着最深刻的思考。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缺点特别是国民性的缺点的思考和批判。
鲁迅最早是学医的,他在《呐喊》自序中说,在一次上解剖课的时候,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当做俄国人的奸细被屠杀的照片,以及照片中其他作为冷漠的看客的中国人(这个场景,在鲁迅后来的小说《药》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他翻然醒悟,认识到仅仅改善一个人的体魄是救不了中国的。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于这样的一个转变,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优秀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无独有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初都是学习医学而后来从事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如本书中的下一位人物孙中山,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等等,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鲁迅从此进入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并把它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鲁迅迈入文坛后,赶上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中国语言的现代化。上个世纪的新文化运动,除了将“德先生”和“赛先生”引进了中国之外,最实实在在的成就,就是将文言文改造成了白话文。如果没有这次改革,如果我们目前的科学论文还用文言文来书写,如果我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仍然迥然有别,那么就很难设想我们今天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在所有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种民族通用语言的建立都是这个民族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但丁和马丁·路德在本国所受到的尊崇,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分别写出了《神曲》和领导了宗教改革运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分别是现代意大利语和现代德语的奠基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代所有的中国人都受了新文化运动参与者的恩泽。而鲁迅就是他们中间最重要的一员。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狂人日记》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标志着白话文学的真正诞生。虽然在《狂人日记》之前也有白话文小说发表,但文学水平不高。因此,人们把《狂人日记》看做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第一声春雷”,这是毫不过誉的。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对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且残酷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鲁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另一篇文章中,鲁迅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鲁迅看来,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国人只做了一件事:让人不成其为人。鲁迅对于封建制度的揭露与批判警醒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去,中国现代新文化特别是新文学因此而肇基。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另一大贡献是他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或者叫做劣根性的批判。他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批判最集中地体现在小说《阿Q正传》里。虽然阿Q仅仅是一个无业游民,但他其实是代表了所有的中国人的形象。每一个读过《阿Q正传》的中国人,都可以在阿Q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阿Q的亦即中国人的劣根性最主要地体现为一种自我欺骗的习惯,即后人所总结的“精神胜利法”。阿Q在每次被人打后,没有反抗的勇气,一句“儿子打老子”就可以让他怨气全消。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就是我们最常使用的伎俩。这种把戏至今仍有人在玩,一旦其他国家有了什么新的创造,就会有某个国人站出来说:“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发明了!”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我们曾经也阔过。”阿Q和他的同伴的问题还表现在,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得志便猖狂”,而那些以前对其趾高气扬的人,看到人家得志,就马上过来进行奉承了。我们不是也听到赵太爷称呼阿Q为“Q哥”了吗?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不朽的两个文学形象之一(另一个是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创立者之一。鲁迅的文风造就了我们目前书面语言的行文方式,也间接地影响了我们的口头语言。当然为现代汉语树立规范的文学家不只鲁迅一个人,其他作家像老舍等人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鲁迅的贡献是最大的。鲁迅的语言能力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鲁迅的很多话,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名言警句,为人们经常引用,就像下面一段话:“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语言的魅力是他影响巨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鲁迅不仅小说杂文写得好,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是无人能够超越的。在一个现代新诗方兴未艾的时代,鲁迅却偏偏选择了古体诗作为他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鲁迅创作的诗歌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与古人比肩的实力。可以说,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诗,能够流传后世的并不多,到了现代要想创作传世之作就更难。但鲁迅做到了,他的古体诗面对先人毫无愧色。他的《自嘲》、《无题》等诗将和李杜的诗篇一样流芳百世。诗贵在有诗眼,这诗眼就是诗中的名句,诗的流传与诗中的名言嘉句关系很大。鲁迅的诗中就不乏意味深长的名句,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都脍炙人口。
鲁迅还是一位学者,他在早年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他还是一位翻译家,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他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曾经为了反抗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而开展政治斗争。他还支持其他文艺形式的繁荣与发展,比如他曾经为版画的引进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提携后进,很多文学青年团结在鲁迅的周围,很多人日后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这些都使得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
鲁迅的影响远播国外。他的小说《阿Q正传》出版后不久就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出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专门写文章介绍鲁迅的小说。鲁迅和许多世界文豪都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如爱尔兰作家萧伯纳,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在国外,也有专门研究鲁迅的学者,其中以日本的鲁迅研究最为发达。到目前为止,鲁迅的文学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民族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人,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在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鲁迅是分量最重的作家。由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将会持续他一生的时间,因此鲁迅的影响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鲁迅在生前身后,争议就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今天仍没有停歇,也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