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08

第8章 第七名 曹操

网络搜索结果:1599250条

最大招牌:官渡之战

招牌搜索结果:56000

名言嘉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荣誉称号:乱世枭雄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曹操,字孟德

出生:公元155年

逝世:公元220年3月15日

祖籍: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

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

逝世地:洛阳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主要功过:统一中国北方

主要著作:《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有《魏武帝集》

[人物生平]

曹操于公元155年生于沛国谯县的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靠了养父的关系入仕做官,在灵帝时升为太尉。曹操在公元175年初入仕途,任洛阳北都尉,负责京城的治安。于任上造十余根五色棒,有犯禁令者,即用五色棒击杀。大宦官蹇硕的叔父无视禁令,仗势夜行,被曹操棒杀。京城官民无不惊怵。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因镇压起义有功,被擢为济南相。董卓利用天下大乱的机会,带兵侵入洛阳,废少帝,自封相国,挟持汉献帝,并在洛阳烧杀掠抢。公元190年,曹操引兵于荥阳与董卓作战,兵败负伤。公元192年,击败青州黄巾军,得降卒30万,组成青州兵,从而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公元197年,陷徐州,杀吕布。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以不足一万人的兵力战胜实力强大的袁绍,并最终在公元205年肃清了袁绍的势力,实现了中国北方的基本统一。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稳定了北方边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决心平定江南。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公元211年,曹操进兵西北,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平定马腾、韩遂,统一了关中地区。曹操晚年进为魏公,后又封为魏王,劝进之声不绝于耳,但终被他拒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5岁。同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后称帝,国号魏,追溢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影响力评述]

在所有的中国历史人物中,曹操应当是争议最大和争议时间最长的人。在曹操以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在人们的心中,他都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的风行天下,更使得曹操的反面形象固着在人们的脑海里。但历史总是公正的。如果曹操在天有知,也一定不会想到,他竟然在最具21世纪特色的网络空间中拥有如此大的影响,而且更多地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曹操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乱世之中统一了中国北方,其历史功绩自然不会被人们忘记;其次,曹操也是一个既立功、又立言的伟大人物,他在功业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非凡的表现;再次,曹操还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无疑扩大了他的影响,无论其形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曹操在董卓之乱时就起兵讨贼,但是他真正的起家还是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收并降卒30万之后。这些降卒组成所谓的“青州军”,成了曹操征战天下最初和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在以后的数年里,曹操先后打败了张绣、袁术、吕布,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公元195年,曹操迎汉献帝建都于许昌,从而掌握了当时最大的政治资源,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其实,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的人,是袁绍的谋臣沮授,但袁绍没有听从这样的劝告,错失了良机,等到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在手时,他悔之晚矣。仅仅从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过人之处。

曹操最著名的军事伟业无疑是官渡之战。此役,曹操击溃了他当时最强大的敌人袁绍,自此北方再无强敌可以威胁曹操的霸业。在官渡之战前,曹袁两军的实力对比是非常悬殊的。但曹操在劣势中不畏强敌,运筹帷幄,采纳各方的建议,逐步削弱袁绍的实力和士气,为进攻积极准备。曹操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敌情的掌握要比袁绍更加丰富和准确。经过数月的对峙,曹操找到了袁绍的软肋——战线过长,以及对供给线的守卫出现漏洞。曹操利用这一战机,派兵化装成袁绍的降兵,突袭了袁绍的囤粮之地乌巢,将袁绍囤积在此的粮草全部烧毁,进而一举击溃袁军。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和东晋时代的“淝水之战”一样,被历代的兵家不断研究。作为官渡之战的主帅,曹操无疑在其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这次战役也是曹操军事思想、指挥艺术的一次完美展示。

在消灭袁绍的势力后,曹操为了稳定北方的边疆,又率兵远征乌桓。乌桓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经常和汉朝的割据势力勾结,侵扰北方边境,劫掠人民和财物。曹操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也为了清除掉逃到乌桓的袁氏残余势力,开始了对乌桓的征讨。当大军到达易县的时候,曹操采纳谋士郭嘉的建议,甩下辎重,轻装突进,在当地义士田畴的帮助下,取道卢龙塞,直抵乌桓的大本营前。两军在白狼堆决战,曹军势如破竹,一举击溃乌桓大军,杀死乌桓单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曹操通过北征乌桓,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局面,也为日后的南征奠定了战略基础。

曹操的胜仗有名,他的败仗同样有名。在军事形势看来不可能打胜仗的时候,他打了胜仗;而在军事形势最可能打胜仗的时候,他却打了最大的一个败仗。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水陆军队80万准备平定江南。在此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击曹军。由于曹操的将士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且很多将士因水土不服而染疾。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使用火攻战术,在赤壁将曹操的80万大军打得大败,曹操平定江南的野心遭到了最大的挫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的统一向后推迟了几十年。但总的说起来,曹操作为军事家是成功的,他所占据的地区比蜀吴两家的总和还多。最终,也是由代魏而起的晋统一了中国,曹操对于这个结局的贡献是最大的。

曹操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首先,曹操非常重视发展经济。曹操把屯垦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通过屯垦,极大地缓解了军粮的紧张,并在客观上发展了生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其次,曹操非常善于笼络人才。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人才总是关键。曹操礼贤下士,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文人谋士如荀彧、荀攸、郭嘉,武将如张辽、张郃、徐晃等人,均是一时之才。曹操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怀若谷,这是他屡屡取得胜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将自己军中将士写给袁绍的信件一把火烧掉,体现了他宽大的胸怀,赢得了那些曾经立场不坚定的人的信任,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忠实部下。再次,曹操治军极为严格,赏罚分明。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因为自己的战马践踏了青苗,便自割头发以代替刑罚,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曹操以身作则、法出如山的故事。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时说:“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谋。”曹操对法家思想的重视是和他的治军之道相吻合的。

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在曹操年轻的时候,他就遍访各家兵书战策,认真研读。据历史记载,曹操本人也曾著有多部兵书,可惜的是,这些兵书后来都失传了。曹操的军事理论,我们目前也只能从他所作的《孙子兵法》注中窥到一些端倪。从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释看出,他深得《孙子兵法》的精髓。例如,在孙子的论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之后,曹操写道:“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在对《虚实篇》的注中,曹操总结说:“兵无常形,盈缩随敌。”又说:“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孙子兵法》的曹注本是流传最广的版本,目前通用的版本就是在曹注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历代兵家在阅读《孙子兵法》时,不可能不受曹操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曹操注《孙子兵法》比起他自己的兵法,影响并不小。

在历史上,曹操之所以成为一个负面的形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背着企图篡汉的罪名。在天下大定之后,曹操位及人臣,他由魏公而魏王,汉献帝不过是他手上的一个政治工具而已。在群臣的一片劝进声中,曹操却不为所动,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虽说这是曹操自夸的言辞,但曹操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篡汉自立。从曹操本人的言语中,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心中有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他在建安十五年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说这番话是中肯的,也是符合历史的事实的。曹操确实为维持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安定局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曹操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称赞他的文章清峻通脱,简约严明,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但曹操最大的成就还是诗歌。宋人敖陶孙评价曹操的诗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这种评价是非常贴切的。曹操的诗不事张扬,但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有恢宏的气势和雄奇的力度。读曹操的诗,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经历了沧海桑田的人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少不更事的人的肤浅的张狂。曹操的诗用的都是非常平实的词汇,一般也没有生僻的字,可能这也是他的诗能够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能体现曹操诗的特点的,是他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在1700年后得到了另一个伟大诗人毛泽东的回应: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时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魏武有知,也会为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到欣慰吧!

曹操的影响巨大还因为他是一个传奇人物。曹操的形象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活跃了几百年,无论是白脸还是红脸,他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历史上有很多人对曹操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还有很多人积极地为他做翻案文章。人们有关曹操的争论还会进行下去,因为他确实是一个让人们欲说还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