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31

第31章

吴敬梓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生在安徽全椒县一个很有钱的官僚的地主家中,18岁就考取了秀才,是个少年得志的贵家公子。后来,他父亲因得罪上司而丢官回家,不久就病死了。在父亲丢官的前前后后,吴敬梓见到了官场中互相倾轧的丑恶。父亲死后,近亲侵夺他家家产的纷争又使他看到这种书香门第表面上讲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尔虞我诈。吴家败落后,族人乡邻都歧视他,嘲笑他,把他视为吴家的不肖子孙。受过他慷慨接济的人也疏远了他。他在家乡住不下去了,就迁居到了南京城。这一切,使他对当时善于钻营的读书人非常厌恶,他再也不想参加科举考试,下决心要写一本书,把他们的丑态记录下来。

当时,读书人博得功名富贵的唯一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按朝廷规定,八股文只能写四书五经上的东西,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以朱熹的注疏为标准,文章的格式刻板,就连字数也有规定。这样的文章,没有实际用处,培养出人也没有真才实学。这种制度,实际是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培养奴才的手段。

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老书生叫范进,就是深受科举考试之苦的人。范进只知道作八股文,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他直到胡须花白了,还只是一个可怜的穷秀才。有一次,他参加乡试回来,看到母亲和妻子已经饿了三天了,就抱着一个生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没想到这一次他竟然考中了。人们到集上把这消息告诉他,他居然兴奋过度,猛地向后一跤摔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救过来之后,他披头散发,满脸黄泥,一身臭水,鞋也跑掉了一只。他什么也不顾了,只是一个劲儿地拍手大笑,高喊“中了!中了!”后来,他被人打了一记耳光,才恢复了常态。从此,人们都来巴结范进,送他房屋、田产、衣服、杯盘。范进科举成名,从一个揭不开锅的穷光蛋,成了一个官气十足的“老爷”。

吴敬梓笔下的读书人,有的拼命钻营考取之道;有的考中做官,就搜刮民财,残害百姓。封建文人的丑态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对于自食其力的读书人,却给予同情和尊重。通过对境遇不同的儒生的描写,吴敬梓宣告了八股制度必须灭亡的历史趋势。吴敬梓是一位目光犀利,见解深刻的作家。可惜,穷困潦倒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后不久,就病死了,才活了53岁。

清代和明代一样,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最优秀的代表作品,除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以外,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清代的传奇也有很大发展,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最有名的作品。清代的诗词、散文等也出现过一些好作品,但比起小说和戏曲来就逊色了。

孟母三迁

孟子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但是,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不太富裕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靠祖宗留下的一点遗产和母亲织布卖钱,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早先,她家的附近,有一大片坟地,经常有人在那里埋葬死人,孟子年纪小好奇,也就跟着看热闹。孟母发现儿子经常学着哭死人,还和小伙伴玩埋死人的游戏。她生气极了,就搬家到离坟地很远的地方去了。

孟子的新家靠近市场,一出门,就可看见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做买卖。孟子很快又去学商人的样子,时而扮成屠户,宰杀泥捏的小猪;时而扮成卖布的商人,同买主面红耳赤地讲价钱。

母亲发现了,决定再一次搬家。这一回,她把家搬到邹城内小河旁的一座房子里。它的东邻是一所学校,不出家门,就可以听到那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搬到新家没几天,孟子就被学校里的读书声吸引了。从此,他几乎每天都跑到学校里,在一旁出神地听先生讲书和学童念书,观看学童学习进退揖让的各种礼节。渐渐地,他也学起来了。他又约了一帮孩子,用泥巴做成杯盘盆鼎等各种礼器,在自己的院子里认真演习起来。看着孩子们一本正经地揖让进退的样子,孟母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又过了些日子,孟母花了一笔钱,为儿子买来《诗》、《书》、《礼》、《春秋》等几部书,亲自教孟子读。当时的书,字都写在竹木简上,一本书就是一捆竹简。孟子聪明好学,对于学过的书,每日诵读不倦。从此,东邻学童的读书声和孟子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孟母听了非常高兴。

盂母对孟子要求十分严格,孟子每天学过的功课都必须熟读成诵。所以,即使晚上,孟子也必须端坐在一旁,伴着织布的母亲,诵读诗书。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孟母在织布机旁一丝不苟地织布,孟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诵读。突然,孟子诵读的声音停止了。孟母转头看去,只见孟子打了一个哈欠,合上书,两眼怔怔地看着前方。孟母停止织布,叫儿子过来,问:“怎么不念书了!”

“母亲,我累了,剩下的功课明天再念吧。”孟子怯生生地说。

盂母听罢,突然拿起剪刀,一下子把织机上所有经线都剪断了,她流着泪对儿子说:“念书就像织布一样,是不能中断的!断了就接不起来啊!”

孟子也哭了,说:“我一定记住您的话。”

说完,他端端正正地坐下,诵读声又响起来了。

毛姆的广告

英国着名小说家毛姆未成名前,生活非常贫困。虽然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无人问津。

为了引起人们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地在各大报刊上登了如下的征婚启事: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都再也买不到毛姆的书了。

多长了几年的竹笋

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是“嘉靖八才子”之一。一生诙谐洒脱,机敏耿直。当地有个富豪,搜刮克扣,又贪又吝。用搜刮来的钱,新修了一座大厅,求李开先给题一幅字,李开先毫不推辞,挥笔写了一首散曲,讥讽富豪。

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

富豪一看,气得吹胡子瞪眼,浑身哆嗦。

后来,李开先生了男孩,富豪为了报复,便让人送去一份礼物,礼贴上写道:

送上母鸡两只,少抱了三五天。

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两只鸡蛋。

第二年春天,富豪六十大寿,李开先也给他送来一份礼物,包封上写着“祝君长寿”,礼单上写着:

敬奉春笋三斤,多长了八九节。

富豪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几节竹竿。气得当场晕了过去。

查尔斯巧致歉意

牛津大学有一个叫艾尔弗雷特的年轻人,因为有点诗才而在全校闻名。一天晚上,他在同学们面前朗诵自己新创作的一首诗。同学中有个叫查尔斯的说:“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不过,它是从一本书中偷来的。”

这话传到艾尔弗雷特的耳朵里,他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向他赔礼道歉。

查尔斯说:“我说的话,很少收回,不过这一次,我承认是我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我到房里翻开那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一度在伦敦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赚几个钱,他曾写了有关他自己生平的故事。但是这部书在书店里并没有卖出几本,萨维奇仍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由于缺乏食物,他病倒了。后来,由于给他治疗的那个医生医术高明,他才恢复了健康。过了一两个星期之后,医生给萨维奇送了一张讨要诊费的账单,但是贫穷的萨维奇没有钱来偿付。医生等了一个月后又送来了账单,但仍然未索回分文。几个星期之后,他又送来账单要钱。最后,医生本人来到萨维奇的家中,对他说:“你明白,你是欠我一条命的,我希望你有所报答。”

“是的,”萨维奇说,“我欠你一条命。为了向你证明我对你的诊治不是不报答,我将以我的一生相报。”

说着这番话,萨维奇递给医生两卷书:《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父子都不错

明朝大将陈洽8岁那年和父亲沿江边散步,见江上两只船同时并进,一只船摇橹,一只船扬帆,不一会儿,扬帆的船一下子驶到摇橹的船前面去了。其父触景生情,很快就出了一个上联:“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这是一个语意双关联,表面上说是摇橹的船比不上扬帆的船快,暗指三国时东吴的谋士鲁肃比不上西汉时的勇士樊哙。

这时,正巧远处有个牧童在吹笛,近处又有人在吹箫,声音悠扬,两音此起彼伏,动人心弦。陈洽听了,灵感顿生,随口念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这个下联也是意含双关:表面上说笛声虽然悠然清扬还须众箫齐和;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北宋时的武将狄青比不上西汉时的谋臣萧何。

父亲听了笑道:“你小子还真行!”

陈洽马上答道:“我老子也不错!”

小牛钻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穷,从小为地主放牛。他出生那年,正巧父母的年龄合起来是88岁,父母就给他起名为重八。

重八9岁那年,给地主刘德放牛。地主对他很苛刻,牛不吃饱就不许他回来吃饭。这一天,重八和几个穷伙伴实在饿极了,但天还没黑,又不敢回去。重八见小伙伴快饿坏了,就带头把一条小牛打死,做起野餐来。吃完了小牛,孩子们怕了,重八却说:“我自有主意。”

重八把小牛皮和骨埋掉,单独把小尾巴插在石头缝里,回到村里对地主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

地主刘德大发脾气,即派雇工徐二到山上看个究竟。徐二很同情孩子们,就将小牛尾巴拿了回来,以谎报谎,说:“小牛的确钻进了山洞,我们几个人拉都拉不出来,你看,尾巴都拉断了!”

地主很生气,狠狠地毒打了重八一顿,并将他赶回了家。

重八虽然挨了打,但为小伙伴办了好事,心里仍然非常高兴。这时,小伙伴徐达风趣地说:“小牛钻山洞,尾巴在外。”

重八马上接口道:“老爷打重八,脑壳当先。”

少年李白

715年春天,14岁的李白已在南浦(今万县)名扬全城。有位姓胡的乡绅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他五十大寿之日,宴请全城富户名流,并请“神童”李白赴宴。酒席间,胡乡绅想表现一下自己,寻机讽刺李白好喝酒,便指着墙壁上挂的一幅画让众人看。画上有一个老神仙,怀抱着一只大酒坛,睡在石岩上,不知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坛口朝下,酒顺着坛口往下流。胡乡绅装腔作势地说道:“酉加个卒是个醉,目加垂是个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众人一听,不由暗暗替李白担心。李白却不慌不忙地指着肥胖如猪的胡乡绅答道:“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当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众人大笑。

蔡元培的故事

1936年2月9日,蔡元培先生70岁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国际饭店为他称觞祝寿,他是这样开始致答谢词的:“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再做几年事;我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做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以自嘲的口吻开始他的谈话,听者一听而惊,再听而悟,于是大家前仰后合地大笑起来。既是对蔡元培先生严于律己的谦虚精神的赞誉,又是对这别出心裁的开场白的喝彩,宴会气氛显得融洽和活跃起来,为后面的宴会活动奠定了一种快乐和谐的基调。

项羽与拿破仑

清朝末期,某地有一位自恃学识渊博的人。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叫他以“项羽与拿破仑”为题写篇论文。此人一听傻了眼:项羽是个什么人,他知道;可这“拿破仑”是啥玩意儿?他冥思苦想,却想不出什么名堂。忽然,他用手在脑门上一拍,说:“呀!真笨,这‘仑’不就是‘轮’吗?”于是,拿起笔,一挥而就,一篇论文刹时跃然纸上:“轮难拿,破轮更难拿。然项羽能拿,因羽力举千钧,况破轮乎?”

嫁出二十次

1872年马克思的大女儿小燕妮已经28岁了。虽然来求婚的人很多,小燕妮决心投身革命。

这年6月,巴黎大资产阶级的《高卢人报》造谣说:“马克思的大女儿又要嫁人了,这次嫁给一个非常有钱的法国首饰匠。”马克思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失声而笑。小燕妮在给她女朋友的信中写道:“到上星期为止,《高卢人报》已经把我嫁出去二十次了。”

到了10月,小燕妮真的要结婚了,未婚夫不是什么有钱的首饰匠,而是巴黎公社的流亡者沙尔·龙格。龙格当时一贫如洗,身无分文,还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

业余胜专业

一次,查尔斯·道尔森外出度假。途中,他遇到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请求他讲故事。回来后,他将所编的故事加工整理写成了《阿丽斯漫游奇境记》,用刘易斯·加洛尔笔名发表。作品出版后,轰动英国和世界,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慕名而读,竟着了迷,她下令:这位作家的下部作品必须先送给她看。可是,当作者将下部作品送去时,她却甚感困惑——竟是一本数学着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数学论着渐渐地被人淡忘,而他的唯一的业余作品却经久不衰,牛津大学为了纪念这位名人,在校园内给他立了塑像,并将他的真名和笔名并排刻在塑像基座上。

打油诗

唐朝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张打油生性幽默,喜欢用俗话做诗。一天,大雪纷飞,张打油见了,随口吟道:“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非常通俗,风趣、形象而又夸张地描绘出雪中景物的特点,不失为一首好诗。

有一次,张打油喝醉了酒,随意在官衙的墙壁上题起了咏雪诗:“大雪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县官见了很生气,要治他的“随意涂鸦”之罪。过后想想还是“罚”他再作一首诗为好,就以南阳被叛军包围正向各处求援之事为题,命他必须以刚才那首诗的韵重作一首。张打油随口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县官听了,哈哈大笑,就放了张打油。

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通俗浅显、幽默风趣的诗叫做“打油诗”。

必定有我

郭沫若8岁时,与同学们到和尚庙里偷桃子吃。和尚找先生,先生查学生,谁也不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条挖苦学生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要是对上了可以免罚。”郭沫若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古代文人常把“攀桂步蟾宫”用来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的下联一语双关:“昨日偷桃子的有我,将来能出人头地的也有我。”

凡·高的耳朵

纽约市一博物馆,举行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其中有几幅是荷兰着名画家凡高的名画。幽默家哈托劳前去观赏,由于观众拥挤,无法细看。

第二天,哈托劳从一大块干牛肉上割下一小块,将其雕刻成一只“耳朵”嵌放在褐红色绒盒子里,配上玻璃罩,盒子下面写着:“这是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凡·高送给女友而割下的耳朵。”

他偷偷地将盒子悬挂在博物馆的墙上。

这一天,很多观众都被“凡·高的耳朵”吸引过去了,而哈托劳便悠哉游哉地在凡·高的名画前一饱眼福了!

酒店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