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以直观概念来命题,故事结构可以具体直接一些,因为由具体指定的事物编出的故事,可能会呼唤各种有联系的人物,有各种不同的结局和寓意;而抽象概念的命题比直观概念的命题可以想象的领域要宽,在同样的理念下,可以寻找多种人物形象编故事。
具体命题的那个事物,可能是考生原来不了解的,应该说并不影响编故事。比如,命题是“上网”,可是考生并没有上过网,他可能不大清楚什么是上网,这对于编故事来说不困难,完全可以这样讲:“有一个山区的学生,总是在报纸上看到上网的报道,可他一直不知道上网是怎么回事,他就到处去问别人。一次他到了县城……”这样,完全可能以“询问、求知”为主线来编故事,其中将会有顺利和不顺利、有悲有喜。编故事的人自己知道多少上网的知识,就让故事里的人物知道多少,最后以“还要继续找”或者以“明天就能到网上了”为结局。
2.形象命题
形象命题指的是用实物、美术作品、音乐、音响、影视片断等多种艺术形象来命题。这样的艺术形象既是故事的规定性,又对故事展开想象的引导和启发。
有一种形象命题的方式是以几件物品作为命题。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图画。乍一看,作为故事的规定条件,这三样东西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茶杯—鞋子—金鱼、鲜花—自行车—台灯。需要通过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发展将这三样物品自然地联系起来。可能是将三件物品(或者其中的一两件)当作故事的中心、关键,也可能在故事发展中顺便提到或者遇到这三件物品。
不要简单地用一两句的造句形式把三件物品套进去。不能“某人放下茶杯穿上鞋子走到金鱼缸旁观看”;也不能“某人买了一盏台灯从商场出来骑上自行车,慌慌张张地撞翻了一个卖鲜花的花摊”。这只能说是组词造句,还不是编故事。编故事是要利用这几件事物编串出若干情节来,成为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有了规定的命题,故事怎么编?编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在心中把故事完全编好了再讲呢?可能时间不允许。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心中编好了的故事,并非是完善的,一旦讲起来,肯定有变化,如果不立足于边讲边编,那么一下子卡住了。便会陷入慌张。
可以一边编一边讲,想到的不妨先讲出来,讲的时候再继续编下去。事实证明,这是个可行的办法。实际的情况是,把最先编出来的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联想,然后再继续讲出新想象的内容。
边讲边编故事,要注意记住自己已经讲过了的内容,别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二)编故事的方法
编好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需要充分展开想象,调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合情合理地构想和推断,并以情节和内容来吸引听者,主要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和人物关系
人物,是故事的载体,故事是在人物身上发生的。
要根据命题中的规定想象设置人物。人物要有比较明确的个性,这个个性要符合命题的规定。
如果说是边想边讲故事的话,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人物,然后从这个人物身上引出故事;也可能最先想出来的是一个什么事情的开头,然后再说是什么人。虽然命题给定的范围是很宽的,但也是有界定的,不能超越。
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可以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可以想象是古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间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并行人……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有差异才能产生故事。
2.故事要有情节的发展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沿着时间线变化,出现新情况。简单说,编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过程——结尾”这样的过程。
有人以为故事很长才能有情节的发展,其实不然。有这样一个例子,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之一这样写:“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坐在房间里,突然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和吼声……”我们看到,这么短的一个故事里,事件有了一步发展。如果再往下进行,还应该继续有进展,要么是脚步声夹杂着吼声由近而远;要么门一下子被撞开了……
什么是没有发展的故事呢?就是情节原地踏步,没有沿着时间前进。比如:“有一个解放军战士,他入伍三年了,是个老战士,他是南方人,三年来一直在北方当兵,他个头不高,性格有点腼腆。”说了这么多话了,故事还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没有向前发展。这样不适合短时间编故事的要求。如果接下来故事讲到:“这个战士今天就要复员回乡了,他正在站最后一班岗。”这才是故事开始,进入故事时间线上的第一站。如果再接下去讲:“他刚上岗不一会儿,来了一位首长模样的人……”或者“他刚上岗不一会儿,发现远处有一团黑影正向自己这里移动……”,这就是故事有发展了。
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要有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有的有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把喝了一半的软饮料从汽车窗抛出去了,经过一段故事,最后发现正好损害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有承接关系。比如,早晨出发时,背上了背包,里面有衣服和药品。在后面的故事里就可能要有御寒或者用药的情节。
故事的表达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可在边想边编的时候,有可能先讲出了结果,然后再从头说起,讲事情的起因,倒叙的方式也常用。有的时候还会有插说成分,要注意别把插说成分说得太多,跑了题。
有人在讲故事之初,常常会说上一大段解释性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比如,“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感动过很多人,我自己听了以后十分感动,我想我讲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也会受感动的。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不是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个多么惊险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平凡又不简单……”。这就太长了,浪费了所有听故事的人最佳注意力,占了宝贵的考试时间,肯定会丢失相当的考分的。所以一定不要说这样解释性的话,上来第一句就该是故事的内容。
3.悬念
什么是悬念呢?如果我们向高远处抛一颗石子,在石子落地之前人们会一直不安定,心是悬着的,到石子落地有声,心中才会感到踏实。故事中的悬念就像石子抛在空中那样,让人心悬着。
就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关系往相反的方向变化,事物之间发展到对立的关系,欲知而未知的愿望,都会产生强烈的悬念。
有一种编故事的考试要求考生接续故事。由若干学生一起考,老师先讲一段故事由第一个学生接着讲,讲到一定时候,老师叫停,由第二个学生接着讲,然后再由第三个学生、第四个学生继续讲下去……
这样的考试看来很难,要及时反应。其实接着讲并不难,人物、事件前面都已经讲出来了。在这样的考试中,最要紧的是在自己讲的这一段中能够使故事有所发展,既要有合乎前面已经讲的规定情境,又要有在此基础上的新编故事。
为了能够让故事有新发展,可以在自己接着讲的时候,先说改变的条件,再说故事。改变条件,可以把原来故事中的“早晨”直接讲“不知不觉天黑了”,可以让原来故事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然后就是这个人的故事了。
练习
【设置悬念】
“在生怕惊吓的重病人旁有一个不知情的孩子正在点燃一个大鞭炮……”
“在火车站迎接新娘,下车的人走光了,抱着鲜花的新郎一直没有找到新娘的身影……”
“姐姐一直爱护弟弟,对弟弟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次弟弟找姐姐借钱,没想姐姐就是不借……”
“一个战士刚刚上岗,就发现了一黑影从远处飘过来,战士握紧了手中的枪……”
“一位经理刚回家,电话铃就响起来了,拿起听筒一听,什么声音也没有。放下几秒钟,电话又响了,还是没有讲话的声音……”
【故事汇编】
爱人之心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
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饺子皮尖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的嘴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几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角色语言(译配音)
配音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配音工作实际上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用声音表达思想,用有声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