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28

第28章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22)

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没有涉及。我们从《宣言》中既不能得出多党制的结论,也不能得出一党制的结论。这就需要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根据本国的实践来探索。探索的原则———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资产阶级提出和贯彻的主权在民的原则同样适合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国家。后来,由于复杂的原因,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不容其他工人政党的存在,把其他工人政党都看成或打成反革命政党加以消灭,形成一个政党垄断政权的局面。这是由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列宁等人的认识决定的。我们不能把它看成社会主义唯一的政党制度。应该说,社会主义与多党制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策略原则。

关于共产党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宣言》第二章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也就是说,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一样,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都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另一个是它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在: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走在运动的前列,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宣言》第二章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也就是说,共产党比其他工人政党更先进。这种先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实践的先进性和理论的先进性。

关于共产党的纲领。共产党的纲领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一样,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高纲领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关于共产党的策略原则。共产党政治斗争总的策略原则就是: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也就是说,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必须把当前斗争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共产党在领导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过程中,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原则的坚定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能放弃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三是保持对同盟者批评的权利;四是坚持不断革命的原则。策略的灵活性体现在,为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达到某一阶段的目标,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开展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自己政党的领导下,就能胜利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

在《宣言》中,他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了一个大致的勾画和说明。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也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说,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私有制的社会。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2.社会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社会创造的财富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而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资产阶级利用社会创造的财富作为奴役他人的手段。《宣言》第二章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3.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私有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阶段是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发展的阶段。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时谈到了这一点。在《宣言》的第二章,他们指出:“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但是,买卖一消失,自由买卖也就会消失。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货币关系也就随之消失了。

4.平等的民族关系,民族对立和民族隔阂消失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之间对立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在资产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此民族之间存在着敌对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民族对立的根源———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消灭,因此,各民族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对立和隔阂也会随之消失。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们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5.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随之消失,国家也就消亡了。在《宣言》第二章中,他们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6.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的自由发展。而人要自由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条件。如果说,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少数人的自由发展是以多数人受奴役、受剥削、受压迫为代价的话,那么,在新的社会里,由于阶级的消灭,不存在奴役、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未来社会显然不是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而是它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它的最初阶段。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