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31

第31章 《共产党宣言》有关问题研究(3)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相当大的调整余地,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指日可待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直到现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资本主义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马克思和恩格斯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当时的资本主义可以说还处在幼年时期,其生命力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就像一个小孩,刚刚学习走路,还很不稳,不时地摔跤。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的就是这样的资本主义。他们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根据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应该说,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论证的逻辑也是严密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即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宣言》中,他们就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圣人,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当时的资本主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难以为继的样子。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寿命估计得太短了,但他们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当代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措施,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措施。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就在于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弊病不断克服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不断灭亡、社会主义不断成长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义理解为经济上统制、政治上专制、思想上控制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那种模式不能给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是没有前途的(参见本书第279页“‘暴力革命’再探讨”)。

二、社会主义再定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作为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老问题,是因为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们就在探讨这个问题。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一书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概念,但书中所谈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他设想的“乌托邦”就是代替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蓝图。社会主义思想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共产党宣言》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全面系统的阐述。说它是新问题,是因为我们很长时间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直到今天,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对于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们只是在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说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是在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来组织社会生产。当然,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见解,对社会主义下了许多定义。

列宁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共产主义(我们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同一语使用———引者注)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个定义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结合上给社会主义下定义,简短而明确。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苏维埃政权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时期是这样,到了斯大林时期也是这样。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特定含义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对抗的阶级,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不存在阶级镇压的职能,当然也就不需要阶级专政了。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下了这样一些定义。有的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将社会主义定义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社会制度”(参见《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关于社会主义的词条)。有的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给社会主义下定义,说:社会主义,就是经济上坚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制度。有的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给社会主义下定义,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等等。

上述定义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或者说对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泾渭分明。在所有制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在社会生产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产品生产。在交换方面,资本主义货币交换,社会主义取消货币。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政治上,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政党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多党制(一党长期执政、多党联合执政、两党轮流执政等都是多党制的变体,其实质还是多党制),社会主义一党制(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是一党制的变体,其实质还是一党制)。在思想文化领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

实践证明,这样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地对立起来,不利于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比如,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为公有制而公有制,排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建设中排斥发达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制度,结果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对过去的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以及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措施,大大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这些认识都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分不开。

具有“左”的思想的人,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举措左也不顺眼,右也看不惯,对改革开放提出了种种责难。他们认为,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改革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并时常挑起姓“社”姓“资”的争论。这些人把社会主义看成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东西,只要我们采取了与发达国家某些相似的做法,他们就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仍然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本本上的社会主义,是过去“左”的一套搞法。他们要坚持这样的社会主义,反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很显然,如果按照这些人的主张去搞,那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而是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从“左”的方面葬送社会主义。

具有右的思想的人,认为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已经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我们再也不能搞社会主义了。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也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他们也把社会主义看成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东西。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我们现行的改革措施只能对原有体制起修修补补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张进行急剧的变革,走资本主义道路。很显然,如果按照这些人的主张去搞,天下就会大乱,从右的方面葬送社会主义。

赞同改革开放政策的人中也有一部分人存在着糊涂观念。他们打心里认为,还是资本主义好,资本主义灵。我们搞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要按照资本主义的一套去搞。有人甚至用赞美的口吻说: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指鹿为马。明明是在搞资本主义,但他说这就是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讲,人们思想上容易接受,不至于发生剧烈的社会震荡。还有人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其实,这些人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前面具有“左”的思想的人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回事,把社会主义看成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东西。所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不能坚持那样的社会主义,而要改革它,但改革的前途是资本主义。这显然是一种糊涂观念。

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位领导人访问英国后发出了一番感慨。他认为,英国发展得相当不错,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失,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制度也很健全,如果是共产党执政,那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了。我想这位领导人的意思是说,英国的物质条件或者说经济基础已经达到社会主义的水平了,只是上层建筑还不是社会主义的。如果改变了上层建筑,像我们一样,由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发达的社会主义了。他的这种说法显然是受列宁定义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上层建筑决定论。按照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改变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就改变了。这无疑有唯心主义之嫌。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到发达国家访问的人特别是各级各类干部越来越多,他们亲眼目睹了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许多人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只不过他们比前面提到的那位领导人感受更深罢了。

中央党校的学员在讨论社会主义相关问题的时候,一些学员在发言中说,怎么觉得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北欧国家越来越像社会主义,而我们倒越来越像资本主义。其论据是,发达国家贫富差别并不大,中等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多,三大差别基本消失,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们生活安定,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呈现出共同富裕的趋势。而我们国家贫富差别不断扩大,还存在着许多血汗工厂、血汗矿山,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这些工矿企业里,私营企业主就像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一样。

所有这些看法都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或者说社会主义的定义问题。

(二)社会主义再定义

那么,应该怎样给社会主义下定义才算确切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至少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人们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展。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的这段论述将社会主义作如下定义。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

这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关系下的定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不是绝对排斥、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或者说,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扬弃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这个定义就是对这种关系准确的表达。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社会主义要继承人类社会(当然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要继承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成果、政治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社会主义是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社会。”

过去,我们对继承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成果没有什么疑义,但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往往持排斥态度。我们要从过去狭隘的认识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认真进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未来社会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对生产实行预定的控制,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对生产力极大破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弊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并不排斥资源有效配置的其他方式。过去,我们片面地强调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的作用,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结果吃了大亏。

实践证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在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上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突破了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