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28358200000011

第11章 民族跃迁的动力之源——伊斯兰教(2)

信士不会在同一个洞穴中被咬两次(即信士不会重蹈覆辙)。

最优美的事便是中正和谐、不偏不倚之事。

最优秀的人是最善待妻室的人。

凡事成败,惟凭举意。

圣训作为穆罕默德23年间对伊斯兰教言传身教的记录,是伊斯兰教义、教法、《古兰经》注疏的重要依据,也是穆斯林在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效法的准则。圣训不仅是一种宗教典籍,而且是伊斯兰文化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之一,它对穆斯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阿拉伯语言文学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因而其价值已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仅次于《古兰经》的重要思想源泉。

人类的教化者——历代先知

穆斯林相信,真主为人类各民族曾经派遣了许多使者和先知,以作世人的警告者和引导者。《古兰经》中说:“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引导者。”(13:7)“没有一个民族则已,只要有一个民族,其中就有警告者曾经逝去了。”

(35:24)“我确已派遣许多使者,他们中有我在以前告诉你的,有我未告诉你的。”(4:164)“我曾派遣许多使者报喜信,传警言,以免派遣使者之后,世人对真主有任何托辞。”(4:165)

历代先知的数目很多,据说有12.4万多位,人祖阿丹(即亚当)是第一位,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其后不再有使者和先知了,故有“封印万圣的至圣”之称,《古兰经》中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众先知的终结。”(33:40)“我派遣你,只是为怜悯全世界的人。”

(27:107)我国清代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著有《天方至圣实录》,讲的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古兰经》中提到的使者先知共有25位,他们是:阿丹(亚当)、努海(诺亚)、伊布拉欣(亚伯拉罕)、伊斯哈格、雅尔孤白、达吾德(大卫)、苏莱曼(所罗门)、艾优布、优素福(约瑟)、穆撒(摩西)、哈如乃(哈伦)、泽克忍亚、叶海雅、伊德里斯、伊里亚斯、伊斯玛仪、艾里叶塞尔、优努斯、鲁特、撒里海、胡德、舒尔布、祖里凯夫里、尔撒(耶稣)、穆罕默德。

众使者和先知的时代不同,民族各异,但他们所肩负的使命都是教化、引导人们认主独一和拜主独一,穆斯林对所有先知都予以承认和信仰,一视同仁,不歧视其中的任何一位。伊斯兰教是与犹太教、基督教一脉相承的宗教,因此,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先知都是穆斯林所承认和信仰的先知。

穆斯林相信,所有的使者都是凡人,不是要人顶礼膜拜的神仙,他们如同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同时,先知们又具有常人不备的品格和能力,真主安拉赐予他们超凡的迹象,例如,先知穆萨(摩西)变手杖为巨蟒;穆罕默德的登霄以及他作为文盲而带来的文辞优美的《古兰经》等。先知们远离犯罪,在认主独一、拜主独一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人们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和楷模。

“我们来自安拉,我们归于安拉”——今世与后世

2005年8月,当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去世,除了广播电视中反复播放着“我们来自安拉,我们归于安拉”的祷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而为这位富甲天下的国王举行的葬礼更是简朴得令世人惊叹。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的生活除了今世,还有后世,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今世到后世的一种转换。今世是短暂的,后世才是永恒的。后世有天园和火狱,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在后世。今世是人类的栽种场,后世是清算地。在后世的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今世的所作所为。只有在今世认主拜主,行善干好,远离罪恶,才能在后世获得报偿,进入天园,否则,就会进入火狱,受到安拉的惩罚。《古兰经》中说:“行一个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8)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是真主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肩负着替真主安拉建设世界的神圣职责。人类在后世归宿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它在今世的作为,因此,穆斯林在信仰后世的同时,又特别重视今世,主张要追求今世与后世两世的吉庆,先知穆罕默德在圣训中说:“你当耕耘今世,犹如你要永活于人世;你当准备后世,犹如你在明日就要死亡。”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不主张远离红尘的出世主义,而是倡导积极进取,建设今世,为获得永恒后世的成功做出最大的努力。

大海与行舟——前定与自由

伊斯兰教认为,宇宙的运行、万物的兴衰,都是由真主安拉预定的,《古兰经》中说:安拉“创造万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25:2)。还说:“你当赞颂你至尊主的大名超绝万物,他创造万物,并使各物匀称。他预定万物而加以引导。”(87:1-3)穆斯林相信,大到日月星辰的运转往复、昼夜四季的更迭交替,小到一草一木的枯荣、一病一灾的生消,都不出真主安拉的定夺。总之,宇宙万象,社会兴衰,生死夭寿,祸福吉凶,无一不是真主安拉的前定使然。

同时,伊斯兰教又主张,人类具有选择善恶的自由,因为真主安拉赐予他们视听,赋予他们智慧,善恶美丑,真伪曲直,人有凭借理智选择的自由。趋善远恶,求真去伪者,便得真主的引导,相反,则遭真主的摈弃。

信前定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穆斯林信仰前定,会使他在遭受挫折和不幸时,能够获得巨大的慰藉,避免气馁沮丧,树立坚强的信心;同时,也会使他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忘乎所以,狂妄自傲。

关于前定与自由关系的讨论,历来是伊斯兰哲学的重要命题。前定是绝对的、必然的法则,自由则是或然的、相对的自由。自由超不出前定,也更改不了前定,更不能创造出违反前定的法则。前定若大海,自由如行舟。

人类只能认识前定,顺应前定,利用前定,在信仰前定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前定范围内的自由,这就是穆斯林对前定的信仰。

五功之首的念功——作证词

除了前述六大信仰,伊斯兰教还有许多具体的宗教功修和礼仪,其中最主要的是“五功”,即所谓“念、礼、斋、课、朝”。念功是五功之首。

所谓念功,实际上就是信仰的表白,具体指的是诵念“清真言”和“作证词”。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沙特阿拉伯国旗上所写的就是这句清真言;作证词即:“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独一,无匹无偶;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忠仆和使者。”

清真言和作证词是每个穆斯林必须诵念的赞辞,也是区别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重要标志。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孩子,他的开蒙第一课,便是学习诵念清真言和作证词,而且是他终生时常挂在嘴边的赞辞。另外,清真言和作证词还是非穆斯林在归依伊斯兰教时举行的简单入教仪式上必须诵念的,是他对自己信仰的一种公开表白。

由于清真言和作证词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同时,又是穆斯林表达其信仰的最为简便的方式,因此,诵念清真言和作证词成为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

礼功——生命不息,礼拜不止

据埃及《金字塔报》主编海卡尔先生在其《阿拉伯人与苏联人关系史话》中记述,埃及总统纳赛尔曾率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高级官员会谈,会谈期间,埃及代表看了一下表说:“到礼拜时间了,我们得先作礼拜,然后继续会谈。”勃列日涅夫感到不解地说:“难道礼拜比国家大事更重要吗?我可以打电话让莫斯科清真寺的教长推迟一下礼拜时间,等会谈结束后再礼拜不迟。”埃及代表则说不能推迟。随即离开会谈室去礼拜。勃列日涅夫等高官只好无可奈何地等待他们礼拜回来再谈。又有一次,在美国总统访问沙特阿拉伯时,正当沙特阿拉伯仪仗队在机场准备举行欢迎仪式时,高音喇叭中突然传来嘹亮的唤礼声,全体仪仗队即刻跪地礼拜,令美国客人惊讶不已。

由此可见阿拉伯穆斯林对礼拜的重视程度。礼拜是伊斯兰教最主要的宗教礼仪。《古兰经》中说:“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并说“拜功的确能防止丑事和罪恶。”(29:45)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日礼拜五次,依次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和霄礼。五次礼拜均有特定的时间,晨礼在拂晓时举行,晌礼在午后举行,晡礼在晡时举行,昏礼在日落后的黄昏时分举行,霄礼在入夜后举行。礼拜之前要洗浴净身,否则不可礼拜,对于洗浴的程序和方式也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礼拜时不但衣服要洁净,礼拜的地方也要洁净。任何洁净的地方都可礼拜,但一般强调要到清真寺集体礼拜。因此,在世界各地凡有穆斯林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礼拜时还必须朝向麦加的方向。集体礼拜时有一个人在最前面领拜,称为“伊玛目”,其余人则在其后排列成行,跟随伊玛目礼拜。清真寺中一般有专职领拜的伊玛目或教长。

除了一日五次礼拜,还有聚礼和会礼。聚礼即在每个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参加举行的集体礼拜;会礼是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举行的集体礼拜。

礼拜有特定的动作,如站立、鞠躬、叩头、跪坐等,不同的拜功跪拜的次数也有所不同。礼拜中还有一系列特定的祈祷词,《古兰经》首章是其中必念的祷词。

礼拜是一个穆斯林一生需要坚持的功修,可谓是生命不息,礼拜不止。

斋功——修身养性过斋月

当你在伊斯兰教历9月(赖买丹月)旅行到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就会见到大大小小的餐馆都闭门不开,这是因为9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

每年9月的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这一月,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期间,所有成年穆斯林都要禁止饮食和夫妻生活,即为斋戒,有病者、旅行者、行经或哺乳的妇女等不斋戒,但要在日后按所缺天数如数补斋。《古兰经》中说:“赖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2:185)穆斯林认为,斋戒是真主安拉对他们信仰的一种考验,也是他们对安拉的忠贞信仰的一种具体表达,意在磨炼意志,强化信仰,修身养性,清心节欲,通过体悟饥渴的方式,培育坚韧忠诚、宽容仁慈的精神和怜悯贫苦饥渴者的恻隐之心。故斋戒期间,除了戒除饮食房事,还当克己自省,悔过自新,慷慨施舍,劝善戒恶,陶冶心性,培育道德。

穆斯林认为,斋月是尊贵吉祥的月份,因为斋月间降示了《古兰经》。

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斋月间的作息时间都要做与平日不同的调整。人们半夜就起来吃斋饭。到了黄昏时分,又开始为开斋而忙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热闹非凡。斋月结束时,还要隆重庆祝开斋节,盛装出门,参加节日会礼,走亲访友,互致问候。

天课——社会救济

“天课”是阿拉伯语“则卡特”的意译,原意是“纯洁”、“净化”的意思,指的是穆斯林通过缴纳天课而使自己的财产以及心灵得到净化。《古兰经》中说:“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9:103)因此,缴纳天课也称为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

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穆斯林在财产超过一定限额时,应按一定比例缴纳天课。即每年一次除去全年的正常消费开支外,结余的金银、首饰、货币等资产应缴纳最低为2.5%的天课,其他如畜产、农产、矿产等则各有相应比例的天课,各类财物、牲畜的天课比例在教法中均有具体详尽的规定。

对接受天课的人也有具体要求,以赈济贫困者为主。《古兰经》中说:“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真主是全知的,是至睿的。”(9:60)

可见,伊斯兰教的天课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救济制,旨在限制贫富两极分化,维护社会贫富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告诫穆斯林不可为富不仁,不可贪恋今世,一味聚敛财物而忘却后世。缴纳天课者不仅仅是在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更是表达对真主的服从和敬畏,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洗涤和净化,故不可施恩图报,沽名钓誉,而是藉以培养自己扶贫济困、敬主爱人的精神。

除了财产方面的天课,伊斯兰教还有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天课。包括各种知识、学问、技能和特长等。圣训说:“每一件事物都有天课,凡有所能者皆以其施舍而益济不能者。故有财富者,以周济贫乏者;有学问者,以其所学,教导愚鲁之人;善言辞者,排解纠纷,息事宁人;有臂力者,扶助微弱;以及广修屋舍,以迎宾客,多备器用,亦应借贷;凡此皆天课之义也。”总之,天课旨在鼓励穆斯林以尽己之所能,奉献爱心,扶危济困,造福社会。

朝觐天房——万方来朝的宗教盛典

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2月8日至13日。朝觐的地点在圣城麦加。朝觐并不针对所有穆斯林,只有成年的、身体健康、理智健全且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穆斯林,在路途无阻的情况下,一生当中需朝觐一次就可以了。

朝觐的仪式及日程大致如下:

教历12月8日清晨,参加朝觐者洗浴受戒,举意朝觐,朝觐活动即正式开始。受戒即男性脱去日常衣着,换上戒衣,戒衣为两片未经缝制的洁净布单,一片裹于下身,另一片披于上身。妇女则不穿戒衣,而仍穿日常服装,但不蒙面,禁艳装。这样,朝觐者即进入受戒状态,受戒期间,受戒者不可脱去戒衣而换穿其他日常服装;不可剃头剪发,理须修面;不可剃拔毛发;不可修剪指甲;不可用香水;不可说坏话脏话;不可争吵斗殴;不可砍伐或折损树木花草;不可宰牲打猎;不可伤害鸟虫;不可说媒、订婚;不可有夫妻生活等。

洗浴受戒后,朝觐者口诵“应召辞”,或步行,或骑乘,前往麦加城郊的米那谷地。穆斯林认为,朝觐是响应真主的召唤而来,“应召辞”是这样的:真主啊!我响应你而来,我响应你而来!

我响应你而来,你绝无匹配,我响应你而来!

赞颂归你,恩泽归你,王权归你,你绝无匹配!

米那谷地距麦加城约7公里,朝觐者12月8日抵达米那后,即驻扎在这里过夜。12月9日清晨,朝觐者离开米那,浩浩荡荡地前往距麦加城约25公里的阿拉法平原,并在这里驻扎至黄昏。驻阿拉法平原是朝觐活动中一项最主要的功课。黄昏时分就离开阿拉法向米那方向回归,在阿拉法与米那之间的木兹旦利发处驻足停留,然后在此地过夜,拣拾豆粒大小的石子以备次日射石打鬼。

12月10日晨,朝觐者从木兹旦利发出发前往米那,在那里举行射石打鬼仪式。在米那立有大石柱(又叫阿格伯石柱)、中石柱和小石柱3根石柱,象征魔鬼。朝觐者10日上午开始的射石仪式只打大石柱,每人均打7次。射石完毕后,剃头或剪头(妇女只剪去1缕头发即可)以示开戒。朝觐者可脱去戒衣,换上平日服装,这样,受戒状态基本结束。接下来的就是宰牲,每个朝觐者至少宰1只羊,或7人合宰1头牛或1峰骆驼,多宰亦可,因为先知穆罕默德在其最后一次朝觐中宰了63峰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