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28358200000015

第15章 “白衣大食”——伍麦叶王朝时期的阿拉伯人(2)

伍麦叶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它同伊斯坦布尔的蓝顶清真寺、开罗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先知清真寺同被列为世界著名的四大清真寺,其地位仅次于麦加禁寺、麦地那先知寺、耶路撒冷远寺之后,有伊斯兰教第四大寺之称,在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史和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地位。由伍麦叶清真寺往北,一路上都是由阿拉伯穆斯林的民族英雄萨拉丁一手开创的艾尤布王朝的辉煌。

萨拉丁——这位在阿拉伯穆斯林英勇反抗十字军东侵的史册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就长眠于伍麦叶清真寺旁,仿佛永远守护着这座清真寺巍峨屹立于大马士革这块古老而神圣的都城里。

书同文政策——阿拉伯语的统一中国古代的秦始皇曾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无独有偶,在阿拉伯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政策。在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执政期间,就实行了书同文政策。

伍麦叶王朝开国初期,由于缺乏人才,不得不留用原有职员,官方文件仍使用当地语文。阿卜杜·马立克即位后,下令以阿拉伯文为哈里发政府的通用文字,官方文件一律用阿拉伯文,或以阿拉伯文为正本,别的文字文本为副本。同时,其他如记事、账目和教育等也都使用阿拉伯文。这种书同文的政策,大大提高了阿拉伯文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使阿拉伯语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从其他语言(如希腊语、波斯语和叙利亚语等)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最终使阿拉伯语不仅成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政治上、经济、文化、学术方面的通用语,而且在很长时期内成为重要的国际性语言。

当时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叙利亚,更是深受“书同文政策”政策的影响。虽然当地的居民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他们的土著语言阿拉米语,但阿拉伯语在哈里发希哈姆时期已逐渐变为城市居民的通用语言,知识阶层为了获得在政府部门任职的资格,特别重视对阿拉伯语的学习。

来自乡村的商贩及手工业者为了谋生便利,也逐渐掌握了阿拉伯语。

这一时期阿拉伯语的语法学研究也快速兴起,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书同文政策的实施,加快了阿拉伯语的发展。随着文字的统一,这一时期开始有希腊语著作被译为阿拉伯语,由此掀开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翻译运动的序幕。这时期还出现了阿拉伯最早的翻译运动中心——伊斯兰世界建立的第一座规模很大的图书馆——大马士革图书馆。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文字,伍麦叶王朝时期的书同文政策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阿拉伯语作为主要的交流的工具,对当时的民族融合、国家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亲民的哈里发——欧麦尔二世

在伍麦叶王朝内外局势不安、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严峻时期,欧麦尔·本·阿卜杜拉·阿齐兹受命于危难,开始了他为期仅两年多的执政。欧麦尔·本·阿卜杜拉·阿齐兹(717—720年在位)是麦尔旺·本·哈克木的孙子、阿卜杜拉·阿齐兹的儿子,也是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麦尔的外孙,故史称为“欧麦尔二世”。

在欧麦尔二世继位之前,伊拉克总督哈查吉颁布法令,规定异族穆斯林也要缴纳人丁税和全额土地税。哈查吉的新法令引起全国异族穆斯林的不满,伊拉克、呼罗珊、北非等地的新穆斯林纷纷掀起抗税斗争。欧麦尔二世继位后,厉行改革,特别是税制的改革。他废除了哈查吉的法令,恢复了原先新穆斯林免缴人头税的规定,并且禁止把纳税的土地卖给阿拉伯穆斯林,只可租用,不可占有,不管是穆斯林或非穆斯林,也不管是阿拉伯人或非阿拉伯人,都可租用。欧麦尔二世的新税制,大大鼓励了各地的异族,开始大批加入伊斯兰教。因此,“欧麦尔二世时代”被阿拉伯历史学家称为“伊斯兰的复兴时代”。

然而,欧麦尔二世的税制改革政策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新税制导致国家收入锐减,支出激增,同时也触犯了伍麦叶贵族的利益。他的一个代理人甚至写信警告他说,有利于新穆斯林大众的财政改革将使国库空虚,而他却回信道:“指真主发誓,看到每个人都成为穆斯林,我一定很高兴,即使你们和我都要去种地,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位哈里发一再坚持,但迫于各种压力,他的税制改革政策最终未能得到长期贯彻。

欧麦尔二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税制改革,还实行了其他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他废除了由穆阿威叶始立的不少繁琐仪式,其中包括在星期五聚礼日讲道中公开诅咒阿里的做法;他还解散了穆阿威叶组建的皇家警卫队,以节省国库开支。欧麦尔二世特别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奖掖学术,使宗教学、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与伍麦叶王朝其他哈里发相比,欧麦尔二世以廉政亲民著称,他甚至将妻子的首饰纳入国库。他爱民如子,好善乐施,生活非常简朴,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为他作传记的人说:“欧麦尔穿着补丁重重的衣服,他和人民像亲人一样常在一起,以致从外地到首都来找他请愿的人,难以认出他就是哈里发。”因此,欧麦尔二世被尊为伍麦叶王朝的圣徒哈里发。

宫廷秘书长——阿卜杜·哈米德

当伍麦叶王朝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745—750年在位)苦苦支撑着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时,有一个人始终报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追随麦尔旺,为他出谋划策,与他患难与共,这个人就是当时著名的宫廷书记官阿卜杜·哈米德。

公元749年,在麦尔旺二世被阿巴斯军围困于叙利亚北部萨阿卜河的最后时刻,他要求阿卜杜·哈米德赶快离开,以保全性命,但这位忠心耿耿的书记官却平生第一次拒不听命,依然紧随哈里发,准备战死疆场。最后,君臣双双都战死疆场。阿卜杜·哈米德对哈里发的忠肝义胆,在阿拉伯历史上传为佳话。

阿卜杜·哈米德祖籍波斯,生于伊拉克安巴尔城,年轻时是一位乡村教师,工于文辞,擅辞令,因他写出一部出色的著作,深受当时担任亚美尼亚总督的亲王麦尔旺·本·穆罕默德赏识,被聘请到总督府担任总书记官。

麦尔旺二世即位后,委任阿卜杜·哈米德为宫廷秘书长,总管中央政府各机关的公文机要。

据说阿卜杜·哈米德一生写有书信、文章多达一千余篇,内容涉及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教育等许多领域,因此成为阿拉伯文学史上书信体作品的代表作家,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甚至有“写作始于阿卜杜·哈米德”的说法,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散文的优美意趣,而且具有演说辞的感染力,对阿拉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当他与哈里发身处绝境时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写道:

启者,真主使尘世充满不幸与欢乐,又把人分成形形色色。承沐生活之甘美,鸿运高照者,他们安居乐业,心满意足;蒙受生活之煎熬,负重于身者,他们忿郁填胸,怨怒不绝。苍天曾使我们荣华富贵,享尽欢快喜悦。

他也曾使我们备遭劫难,美好的一切随之不再复返,美满温馨的生活顿时变得苦涩艰难,它使我们背井离乡,亲朋分散……家虽近而不能返,厄运渐至……

文学史家普遍认为,阿卜杜·哈米德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个以“赞主词”为一本书或一篇论文的开篇的人。阿卜杜·哈米德不仅是伍麦叶王朝时代最杰出的散文家和翻译家,而且也是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他的写作,重描绘、好修辞,行文讲究韵律,这种独特的风格对后代文人影响颇深。

情诗之王——欧麦尔·本·艾比·拉比阿

伍麦叶王朝时期,歌唱和音乐艺术一度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抒情诗歌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到处传唱。当时的抒情诗分为纯情诗和言情诗两类,纯情诗最早生产于游牧的贝都因人的口头创作,牧民们以朴实的语言歌唱他们纯洁的爱情。而在奢华的城镇里出现了一种直接表达追求异性之欢的诗歌,描写的对象多半是高贵的女子、美丽的婢女等,描写细腻,韵律优美,因而常常被谱成乐曲传唱。

古莱什族富家子弟欧麦尔就是言情诗的代表,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引得许多姑娘们都喜欢他、追求他,这也是他专事情诗创作的原因之一。在他眼里,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在他心灵的土壤里,爱的种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在他步入中年、老年之后,依然才思如泉,抒发对爱情的向往。

欧麦尔情诗的风格委婉清丽,朗朗上口,歌手们竞相把他的诗配乐吟唱,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例如,他在一首思念恋人的诗中写道:

从家乡我向你遥寄衷肠,

书写是满怀着痛苦惆怅。

两眼涌流出泪水霈滂,

独自咀嚼着悲愁忧伤。

情丝缭绕在心头胸膛,

恋火燃灼得难入梦乡。

欧麦尔的爱情诗所描绘的爱情情节与人们通常熟悉的有所不同,求爱的主动者往往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描写一位姑娘是如何对他一见钟情,如何因为思念他而夜不能寐,又如何因为他的执意离去而痛苦万分:

当她得知我将与她分手,

她说:呵,但愿我在此之前已经死去……

欧麦尔甚至在一首诗中描绘他是如何被三姐妹同时爱上的:

大姑娘问:

你们是否认识那俊美的小伙?

中姑娘答:

当然认识,他就是欧麦尔。

热恋着我的小姑娘接着说:

他像月亮般不会隐没,

我们怎会不知道?

欧麦尔情诗的另一特点,就是注重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善于用对话形式描述女子在涉足爱河时的各种心态。他在描写一位名叫苏莱娅的女子时吟道:

当阳光洒向丽人及其头颈,

似金水流溢,光彩照人。

这使我想起旭日的笑容,

划破夜空,跃出层云。

天生的丽质,腰肢扭动,

似蛇的步态,摇曳行进。

美哉!为她配挂的那串项链,

应是用丁香和珠玉引穿。

欧麦尔的诗歌作品,对阿拉伯爱情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后来阿巴斯时期颇为流行的开放型爱情诗,应该说也是欧麦尔爱情诗的延续和发展。

古莱什之鹰——阿卜杜·拉赫曼

阿卜杜·拉赫曼(731—788年)是伍麦叶王朝第十任哈里发希沙姆的孙子,系柏柏尔女奴所生。阿巴斯人对伍麦叶皇族采取了严酷的政策,在派密探捕杀王室成员时,刚满20岁的皇孙阿卜杜·拉赫曼和13岁的弟弟幸运地逃走了。他和弟弟躲藏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刚安下惊魂,远处又传来了一阵马蹄声,阿巴斯人的追兵来了。阿卜杜·拉赫曼和弟弟只好突围,奔向河边,投入滚滚的幼发拉底河,奋力向彼岸游去。最后,阿卜杜·拉赫曼幸免于难,而弟弟却因年幼无力,终被捕杀。

阿卜杜·拉赫曼为躲避阿巴斯人的追缉和暗杀,历经千辛万苦,流亡达5年之久,幸好在逃奔途中,巧遇他忠实能干的释奴巴德尔,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在755年逃到摩洛哥的休达,回到母亲家族的身边,得到了柏柏尔人的保护和拥戴,这才得以喘息。

阿卜杜·拉赫曼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当他遥望东方那烽火连天的故乡——叙利亚时,不免想起死难的亲人,再放眼对面美丽的安达卢西亚时,不禁想到为什么不去海峡对面重新经营祖先的乐园,让伍麦叶家族再放光辉呢。于是他开始筹划跨越海峡,到达了安达卢西亚再创辉煌的宏伟计划,以重振伍麦叶王室昔日的雄风。

阿卜杜·拉赫曼首先派亲信巴德尔秘密渡海进入安达卢西亚南部,与那里的柏柏尔人和忠于伍麦叶王朝的阿拉伯人取得联系,继而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755年冬天的一个夜里,阿卜杜·拉赫曼率领几百人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在格拉纳达南部海岸登陆,附近诸城早已大开城门迎接。阿卜杜·拉赫曼的部队,在民众的欢呼声中顺利进入了格拉纳达。

阿卜杜·拉赫曼到安达卢西亚后,很快控制了错综复杂的局势。756年5月,阿卜杜·拉赫曼率兵北上,进攻科尔多瓦。阿巴斯王朝任命的艾米尔尤素福·法赫里及其部下知道科尔多瓦城难保,便闻讯逃遁。这样,这位王孙兵不血刃,胜利地进入了安达卢西亚的首府科尔多瓦。此时的安达卢西亚,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阿巴斯王朝的管辖,已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阿卜杜·拉赫曼没有自称哈里发,仍用艾米尔的称号。后伍麦叶王朝从此宣告建立。

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不甘心从自己手中丢失这一行省,他于761年任命阿拉·本·姆吉斯接替尤素福的职位,率兵讨伐阿卜杜·拉赫曼,结果战败。从此,巴格达的阿巴斯中央政府对后伍麦叶王朝鞭长莫及,再未干扰过安达卢西亚。可是,艾米尔尤素福的女婿却纠结安达卢西亚东北部的阿拉伯各首领,于777年同法兰西的查理曼订立盟约,共同反抗阿卜杜·拉赫曼。查理曼于778年进军萨拉戈萨,向阿卜杜·拉赫曼的驻军发起猛烈进攻,不料遭到顽强反击,被迫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查理曼的侄子、军队指挥官罗兰被四面包围,战死疆场,从而产生了流传法兰西的《罗兰之歌》。

阿卜杜·拉赫曼在战胜外敌、平定内乱后,即着手国内经济、文化的建设。他修整城市,开凿运河,引种稀有植物,改进农业技术,铸造统一的货币,使安达卢西亚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特别是对首都科尔多瓦的大力扩建和美化,使这座美丽雄伟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方的宝石”。阿卜杜·拉赫曼还于786年开始修筑了举世闻名的科尔多瓦清真大寺。后经历代扩建,科尔多瓦清真寺便成为安达卢西亚最为壮丽的建筑。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执政时,又在该寺创办同名的伊斯兰大学,又经哈里发凯姆二世的扩建和资助,成为伊斯兰世界最早的高等学府,也是当时西方学子仰慕的学术殿堂,纷纷前来科尔多瓦求学。

阿卜杜·拉赫曼在安达卢西亚奇迹般建立了后伍麦叶王朝,历经756—912年的7位艾米尔和912—1031年的9位哈里发,延续时间长达276年之久。阿卜杜·拉赫曼这位重振祖先基业的王孙,被史学家誉为“古莱什之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