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资源观认为,社会德育资源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其一,社会德育资源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其二,人们对社会德育资源的发现和运用是与其认识水平、智力状态和社会视野、生活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三,社会德育资源具有教育影响的两重性:既可能促进德育发展也可能阻碍德育发展。
(三)现代教育资源观下的家庭德育资源
传统的德育资源观比较强调家庭的环境布置、家规与传统、家庭主要活动与事件以及家庭成员的有意识的教导与要求。即比较强调家庭环境中比较显性的一些因素。而对于隐藏在显性环境背后的因素则比较忽视。
现代德育资源观视野下的家庭德育观则认为,家庭德育资源应该包括:家庭环境布置、家庭成员关系、生活与行为习惯、家规与传统、家庭主要活动与事件、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及其素养、家庭成员人际交往特点与模式,等等。事实上,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生活态度、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对未成年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本人在关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在发达地区主体意识高涨的中学生群体还是在欠发达地区的懵懂少年群体,在家庭观、人际关系观、生活观和金钱使用观上,都深受父母影响。有些家长经常抱怨道:我一直教育我的孩子要有礼貌、要大方、不要说谎,可是为什么孩子都不按我的要求去做呢?在现实考察中发现,这些家长在正规地指点和教育孩子时,往往都是按社会的主流价值进行的,但平时在家庭的随意行为上,自身却表现出不礼貌、会算计以及说小谎这样一些行为,这些非正式场合下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恰恰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而不少的家长却认为这些生活中的小节,无意识的行为不应该纳入到教育影响因素中,所以觉得自己对孩子的言行其实是缺乏控制力的,把问题的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
从影响的角度看,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影响力量弥散性、影响效果持久性和影响过程生活化三大特点。这是因为家庭这种教育资源是在日常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可控性比较差,许多时候家长也无法预测与控制,这种影响又是全面的、综合的与持久的,属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产生影响力,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刻的和持久的。从影响的内容看,主要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形成,影响学生基本生活态度和学生的行为方式。
三、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德育资源
(一)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是有效开发德育资源的基础
要开发教育资源,应该做到如下五点:
1.正确地、深刻地理解德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只有了解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者才能时时刻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将之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形成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充分并灵活运用教育资源。
2.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态度。在同一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啦?许多时候,这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所谓心在资源就在,指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态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素质结构、视野与能力,从而决定了我们是否真正地开发和运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教师认为学生们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视野,应该知道多一点社会的人和事才能促进他们成长时,他(她)就会注意在教育工作中做一些相关的措施:如每次外出回来都会拿照片给学生欣赏,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及此行的感受;又或者要求学生定期收集社会的新闻,并让大家一起来评述相关新闻;又或者常常介绍一些名著给同学们看,并谈自己对这些名著的看法和感受,他(她)的教育内容就不会仅限于学习或当下的一些小事,社会的教育资源就会被充分自如地得到利用。
3.活用德育资源还需要教育者具备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学识、个性、才气、能力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表现力。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开发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如下作用:有助于综合处理来自不同的信息源的信息;有助于将信息转化为行动,有助于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并将之衍生为各种教育活动。
从某个角度看,人在接受教育时,以及在后来社会实践中,都应该自然生成这些综合的素质,但由于我国教育的一些缺陷,使受教育者不能自然生成全面而完善的素质,特别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之间所需的素质,如知识、情感、意志与行动之间缺乏和谐发展。过分注重知识教育的结果,也使许多教师埋头于知识教学或者形式化的教学行为之中,而失去了职业过程中职业素质均衡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因此,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重新建构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缺乏综合素质,将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视而不见,手中掌握教育资源而不知道怎么运用,运用时可能达不到原有的教育目的,甚至可能弄巧成拙。
4.教育者还需具有开阔的社会视野。要培养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成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视野,这包括社会意识、社会知识、与社会交流的能力,等等。具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教育者就会养成深刻的社会思考力和理解力、现实的社会实践力,也就能够有效地将社会生活与书本(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
只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教育者才能拾掇社会的资源,并将之揉合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社会时时处处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出现各种各样的物,有些事或物可能直接与教育工作产生直接联系,每个人都能用感官感受到这些事物与教育的联系,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将之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中。例如在512大地震中,许多灾区教师舍身保护学生,许多受灾的同学互相支持鼓励,互救自救,这些是我们一眼可以看到的教育内容,我们可以以此引导我们的学生如何向这些灾区的师生学习,在危难中要学会互相合作、要关爱彼此,要具有坚韧不拨的精神与品格,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
但是,世间还有许多事或物,表面看上去与学校教育工作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实际上它本质深处其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教育信息(关系)。例如,某处房屋倒塌了,世界某处发生的民族冲突,这些看起来跟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工作或生活都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这些事件本身却都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品质需求,如社会责任感、如良性的人际交往互动等等。如果一个教育者有开阔的社会视野,就会于细微处,或看似不相联处寻找到各种各样社会资源背后的道德共性,并从中看到其教育的价值,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多样化。
这是一位教师的一段经历: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老师在班里为同学们分发校服,同学们秩序井然地在座位里等着接收老师派发的校服,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教育场景,没有什么异样,但这位老师还是从中发现了教育的契机并迅速利用了这一契机教育了学生。原来老师发现整个分发过程中,学生们没有一个主动地帮助老师分发衣服,接到衣服以后,全班50多名学生只有两名同学向老师说声“谢谢”。因此老师巧妙地对同学进行了引导: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你们在小学学过的数学方法,计算出老师刚才分发衣服的时间里做了多少个动作?”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只要知道老师每位同学分校服需要多少个动作再乘以全班人数就可以知道老师总共做了多少个动作了,经计算,老师至少又蹲又站地做了200多个动作。同学们震惊了,原来在短短的两小时里,老师是很累的。
这时,老师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只有两个同学对老师的辛劳表示了感谢,其他人则什么表示都没有,而老师一直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文明礼貌素养,能够被社会所称赞许从而使大家的人生有一个彼此和谐的关系。我们班从今开始就以此为目标,让我们一起变成受社会欢迎的人,能够有和谐人生的人,好不好?
所有同学对照自己行为,感觉非常羞愧,从中也发现老师是真心希望能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的,于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全班的成长目标也明确了,良好的班风一下子就树起来了。
可见,只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才能把不起眼的生活事件转变成教育资源,将学校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形成价值联系。
许多教师谈到,新课程改革由于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使教师视野必须从课本转向社会,这一变化,使许多教师自觉手中拥有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学生时能够顺手拈来许多生动的社会事例,教育学生过程变得生动有效。在学校中我们常常看到,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往往都是些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经验和具备开阔视野的人,他们既具丰富的知识,还具备各种能力,还特别善于与学生一起分享对社会和生活的感受。
5.开发德育资源还需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社会不变革新变化的今天,每一项工作都面临着新的变化和要求,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教育工作具有保守与创新的两重性,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教育的确存在着保守的一面,当社会要求教育者一字不差地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时,教育就只能恪守原有的知识要素及其规律,但教育者面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特点,这就需要教育者在传授的过程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需要与特点创造性地传授,这就是教育工作创新性的一面。
创新能力有助于教育者打破原有的工作思维惯性,克服工作盲点,开拓新的工作增长点,就会多角度看问题,就容易找到最佳的教育时机与方法了。从而为找到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条件。
(二)深入了解德育特性和学生个性是灵活把握德育资源的条件
充分开发德育资源还在于我们能否深入了解德育特性和教育对象——学生。
德育工作是首先是育人工作,必须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工作的目的,任何的德育工作都不能脱离这一点,否则就没有意义;德育工作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师必须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为已任,这也是教师的社会责任,传授知识仅仅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还是面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因此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更多的教育技巧和耐心。
教育对象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独立的个体,有着较强的主体意识;教育对象是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个体,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立个性;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教育对象是正在迈向社会但又不完全了解社会规范、也不熟悉社会生活的未来社会成员。因此,教育者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这些成长特点因材施教。
德育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在现象上看往往都有共通之处,例如,不遵守纪律、男女生交往过密、抽烟、打架、偷窃、网瘾、厌学等等,这些现象的背后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特定的形成环境,这都需要教育者有甄别性地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地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进行解决。
(三)智慧地把握并充分地开发德育资源
当我们具备了以上的素质,了解了德育工作的特性和教育对象,我们就会发现,德育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
社会教育资源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教育资源。无论你是否有意识运用,社会因素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主动了解和掌握社会因素,及早将之统一在有意识的教育目的之中,充分利用社会因素中的优势,化社会因素之劣势为优势,就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根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接触面远近以及控制状态的不同进行区分,可将不同的社会教育资源区分为社会文化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有所区别地开发与管理。
1.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社会文化资源可体现为社会性事件、社会思潮(舆论)、各种社会文化场所及其活动、社会典型人物。
(1)社会性事件及其教育开发
社会性事件是指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时事。每天社会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这些事情的背后都与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状态、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等联系在一起的。透过对社会性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
社会性事件特质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范畴上看,社会性事件可能是本地的社会性事件,如某地社会公益性的百万行活动;也可能是国家的社会性事件,如全体中国人民在汶川地震中的行动,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升空,周正龙虎照事件等;也有可能是世界性的事件,例如国际性的一些争端,金融海啸中各国政府的反映,日本海啸、各国社会生活事件等。从性质上看,社会性事件总会以某个领域为核心而出现的,有可能以政治为核心,表现为政治事件,也有可能是经济事件、文化事件、科技事件、教育事件,也有可能是社会公益性事件。但许多时候,大型的社会性事件都属综合性事件,例如,三鹿奶粉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事件,但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社会心理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事件作为教育内容与学校性的教育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学校性的教育内容更强调学科性的内在逻辑关系,许多问题是虚拟的,规范是抽象的,感受是单一的,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而利用社会性事件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强调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们全方位感受过程,一般情况下是从具体生活事件出发引出价值观与态度,而不是灌输,更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2)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及其教育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