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如果学生自信心不足,我们往往会通过语言鼓励、表扬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或者喊一些诸如:“你能行!”“你真棒!”的口号。结果呢,老师在时,学生还会坚持一下,但没有老师在时,学生的心态就会打回原形。事实上,教育者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给予学生更持久、更稳定的教育影响,例如,让学生成功地做一件事,让他感受他能力所在,并帮助他继续发扬他的所长。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在生动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加强,而不是建立在老师一堆虚设的语言之上。这样的处理在于教师要跳出“教育就要用嘴巴说”的传统惯性,通过学生生活、做事这样的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真实认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转变。
例如,有一个班主任发现他班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所以在学习上提不起什么劲,但经过分析,他发现他班的学生写周记还是写得比较流畅的,于是他找到了本地的报纸编辑,要求开一学生习文栏目,以便让社会能够了解现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生活,编辑马上就同意了,因为这样的做法既会扩大报纸的阅读群,也会使报纸内容更加丰富。于是,报纸就开始将他们班的学生习作连续刊登,这一做法,使得全班同学写周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了,也开始关心其他学科的学习,家长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上心了,最终使全班同学的所有学科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升。
在这里,这位教师就是一个善于利用资源的人,他能将社会资源巧妙地变成了德育资源,不费苦口婆心的说教,不紧盯着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却成功地通过在报纸发表文章这一做法,促进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态度的转变,形成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使一件本来很难做到的事——提高学生学习自信与兴趣,变得信手拈来般的容易。难得的是这位老师由于具备非常开放的系统资源观,所以,他在这件事中,还能够取得至少四赢的局面,教师赢、学生赢、家长赢、报纸赢。
在系统的德育资源观中,最忌的是教育者首先将资源拆分为哪些是有用的(或有关的)哪些是没用的(或无关的),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之下,教育者肯定只能将德育资源逐步狭窄化和孤立化。在教育工作中,最佳的处理方式是以目标为核心,看什么资源能够最好、最快、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目标,这样,德育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为你所用。
(2)资源的辩证性与德育资源的辩证运用
资源的存在与使用具有一定的辩证性,例如,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资源可能是有限的,也可能是无限的,这要看人们从什么角度和怎么看资源。又如,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资源可能同时存在着有用性和有害性的问题,这主要看我们怎么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同理,德育资源也存在着辩证性的问题。德育资源的辩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德育资源本身的道德价值与教育价值不存在等比关系。道德价值不等同于教育价值。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凡是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正面人物与形象、积极的事物都是德育的资源,那些阴暗的、反面的、消极的人、事、物都不能属于德育的资源,所谓的德育工作之一就是要挖掘那些正面的内容展示给受教育者,使他们从中获取正面的成长力量,同时尽可能避免负面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这种观点就是将事物作绝对化的区别,是传统资源观的重要观点。现代资源观认为凡资源都有可能被德育工作所用,在工作方法上,我们不应强调资源的道德价值,而应该强调资源的教育价值。事实上,任何资源对德育而言都有好坏的两个方面。
我们要区分清两个不同的概念与问题:一是资源在道德价值判断上的“好”与“坏”;二是资源在教育功效上的“有用”与“有害”,这两者是不同的。在德育工作方法中,资源在价值观上的“好”并不一定都会带来正面的教育影响,资源在价值观上的“坏”也不一定能够给德育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雷锋在道德判断上应该是最正面的,贪官在道德判断上应该负面的,但不代表在具体德育影响力上,雷锋的教育影响力就一定大于贪官。贪官(负面人物)惨淡下场可能对学生的震撼性还要大一些。
在过去的德育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雷锋这一形象在道德价值上应该是最正面的,但将之用到德育中作为学生的榜样,其教育效果可能不见得好,因为雷锋精神太伟大了,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一般人是很难学得到的,如果教师总以此要求学生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放弃学习,甚至还会故意做出一些相反的行为以挑战教师的要求。因此,在德育资源运用和开发上,我们应该强调资源的德育影响力而不是对资源进行道德评价。
其二,任何的德育资源其教育功效都不是绝对的,在不同对象、不同目标与内容上、不同背景下教育功效会有所不同。
同一种德育资源在不同的德育情景中其功效是可以互为转化的,甚至起完全相反的作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指曾经有效的德育资源在下一次的教育活动中可能不再有上一次一样的效果,因为教育对象变了,教育情景变了,教育的功效可能也会因之而改变;同理,曾经没有效的德育资源可能在另一次的教育活动中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因为德育资源的功效总是与教育情景相匹配的,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有的教育者因此觉得德育资源是难以控制的,所以宁愿舍弃。要灵活地掌握好丰富的德育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唯一的方法是熟悉各种德育资源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牢牢记着德育的目标,根据德育的目标和教育情景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德育资源进行调控。
例如,学生出现学习问题,一般老师喜欢将学生请到办公室进行谈心,但有的老师发现,这种谈心效果并不佳,当时学生答应得好好的,可过了两天,又跟谈话之前没什么两样。所以,有的老师认为谈心这种方式是没有效的。
但也有成功的案例,老师在开学初时与学生的一次谈话从此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以下摘抄来自网上的一篇教育日记:
开学不久,我发现我班有个学生很有灵气并且活泼、好动的人,但他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爱说话;在做练习时不爱动笔,即使写也是随心所欲,不符合规范。其次,也是更为严重的,这位同学有明显的偏科现象,他不爱学英语。在每次的英语考试中,他总是在年级中倒数一二。
一天,英语该查背课文了,全班同学除了他都背下来了。放学后,我把他留了下来。我问他:“你昨天知道留背课文的作业吗?怎么没背下来?”他低着头回答道:“知道,就是不愿意背。”“为什么?”他很理直气壮的说:“我从小学就不愿意学英语”。此时,我意识到,他是因为在开始学英语时就没有好的习惯,抵触心理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换了个话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他看看我,感到很奇怪,然后毫不犹豫的回答:“那当然!”我立即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此时,我看出他很高兴。我接着说:“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和几个老师都认为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将来学习一定错不了。”他听到了这里,头更低了,好像等着我批评。我接着说:“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发现你确实很聪明,数学上,你一听就会,当别人还在思考问题时,你已经有了答案。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很羡慕你。”这时,他不好意思的露出了笑容。“我想,你能学好数学,一定是除了爱好数学的同时,还有好的方法并且在数学上下了不少功夫,是吗?”他不住的点头。“既然你很聪明,我相信你除了能学好数学,也一定能学好每一科。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能成功。”此时,他的眼睛一亮,透出了希望。“你的外语不好,应好好找找原因。学习外语其实并不难,除了背以外,还应该讲究方法。当然,首先必须正确对待,不能因为不愿意学就不学了。你不但要学,并且还要学好。你能行吗?”他自信的点点头。“今天,咱们就先把这段课文背下来,用心点儿背,你一定可以。”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能把课文读熟了,但不能背下来。我告诉他,先一段段的背。终于,经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够把整篇课文背下来了。“怎么样,就是因为你认真了,所以一会儿你就能背下来了吧。”我笑了,他也笑了。在临走时,我再次告诉他,“我相信你,能行!”“我一定能学好英语。”他自信的回答。
在这一案例中,教育者之所以成功改变学生,首先是在于教育者十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同时抓住了学生希望肯定又对一些旧习惯缺乏成功体验的这一状况,教育者还利用了其他教育者的肯定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将谈心与学习体验结合在一起,多种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就容易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了。试想想,如果教育者只是嘴巴上说应该怎么做怎么做,你自己回去试试,不给予一定直接体验,其教育效果肯定就会逊色得多了。
其三,德育资源无限,关键在于你从什么角度寻找与应用。
一些在相对封闭和落后地区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处于这样的社区,德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这种言论表明教育工作者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资源观阶段,将物质环境看作德育资源的唯一要素。事实上,德育与智育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因为德育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素质,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因此,德育资源不存在发达城市多,落后地区少的问题。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社会性的问题:就会有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就会有如何调整自身个性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等等,这些社会性问题就是最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学会站在德育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社会性素质的角度看周边的人、事、物,这样就会发现身边无穷无尽的德育资源,并将之用于德育的工作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例如,城郊结合部是社会交通的死角,许多人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出了问题,为了学生安全,许多教育者都要求学生少去这些地方。在这里,让学生处于安全的环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交通黑点是教育者不可能碰的德育问题而不可能是德育资源。
有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却特意组织了学生去这一交通黑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这一地区的交通信号情况、行人执行交通规则的情况、机动车辆的驾驶特点,等等,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最后得出,交通黑点是行人与机动车辆不按交通规则所造成的,而行人要想保证自身的安全,只能注意自身的行为,因此列出了几条注意事项和行为标准,并将研究结果在全校大力宣传,学生们从这件事中深深感受到个人行为对社会交通的影响,开始普遍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了。
这所学校的管理者,将交通黑点这一别人都不认为是德育资源却纳入为德育资源,利用这一资源特点深深地教育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管理者将德育目标建立在更高的、更长远的角度上进行考虑的——学校德育应该使学生更长久地避免交通伤害,而不是仅仅为了在校期间不受交通伤害,因此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交通问题的关键和规律。如果说前一种做法强调的是“学生要有安全的环境”这一德育目标,那么后者的德育目标却是“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交通环境中确保自身安全”。目标的不一样,德育资源运用程度及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3)资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与德育资源的开发
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深入,资源可分材料--能源--信息三种层次和类型,人类从学会利用材料资源再到能量资源到信息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材料--能源--信息“三位一体”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全面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大资源,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德育资源观也经历了类似的资源认识过程,这意味着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德育资源为教育服务,特别是要紧跟时代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发现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特别在今天,人类信息,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正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最为广泛的传播,这一传播方式已经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说过去,信息还可以通过物质管理、区域管理进行控制的话,今天信息的传播是难以调控的,在这一情况之下,如果我们不采取主动的姿态去掌握信息为德育所用,我们就等于失去德育的主阵地、主途径和重要的方法。
资源的开放性促使教育工作者对待各种信息和资源要有开放的态度。要从过去以“防”为主的状态转变为“活用”与“开放”的状态。要学会了解各种资源的特点,善于挖掘资源的德育价值,发现新的德育资源亮点,使德育工作更具成效。
固守旧有的资源观念、资源渠道以及管理资源的方法,不思进取,不但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也会被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学生所摒弃。
(四)掌握与开发德育资源的教育价值
所谓的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关于如何确定教育的价值有不同的分类,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等。本文立足于德育工作本身看德育资源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成员三方看其影响。
1.能够使教育者自如地运用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在德育过程中,德育资源对于德育工作者来,既可能是内容,也可能是工具、方法和手段。充分开发德育资源,就意味着教育者拥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德育工具、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拥有越多的德育资源,就意味着教育者可以在众多的德育内容、德育工具、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中选择最佳的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事实证明,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开发德育资源的教育者,总会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智慧,能够巧妙地化消极的因素为积极因素,教育落脚点到位,教育的效果强烈而明显,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全面。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个案看善于运用德育资源的与不善于运用德育资源的德育效果有什么不同。
案例一:
新年即将来临,我带的高三(1)班却发生了一件震动全校的大事:邵兵、李志国、张立明对高一(2)班的一个同学大打出手,从一楼撵到四楼,用汽水瓶子把人家砸得头破血流,后来头部在医院缝了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