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交友之道
28398100000039

第39章 克制自己的私欲

做人,要能自我把持,严守己之本分,分清事有可为不可为,克制自己之私欲,方是智者之“礼”也。

《周书·苏绰传》中曾说:“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

“正人先正己”是这段话的最好注脚。我们在想要求别人廉洁、公正、无贪欲、无恶行时,应该先自省、检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达到了要求别人做到的标准,否则,“表”歪何以求“影”正?

孔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此言虽是古代做臣子的道理,而用之今日仍可为处世待人之法。

当我们一心一意执法、一心一意待人、一心一意为公、一心一意处事时,自然能做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从而能以浩然之气常驻世间。

东汉杨震被派任山东东莱,赴任途中要经过昌邑县,此县县令王密曾是杨震的学生,也是杨震推荐才做了官。因此当杨震到昌邑县后,王密当晚便带了黄金十斤去拜见自己的恩师,一是为了尽地主之谊,二是为了感谢恩师对他的教诲和提拔之情,三则是想在日后能继续得到恩师的垂青和提携。不曾想,杨震却十分生气,他对王密说:“当初我是因为理解你才举荐你为官的,而不是出于师生之情,现在你这样做就是没有理解我的为人原则。”王密还以为是恩师为了面子,怕给人留下话柄才这样说的,于是就自作聪明地对杨震说道:“恩师,现在已是夜深人静,此处又无外人,没人会知道的,你还是收下这些礼物吧。”不料杨震却更加生气,立即正色地反驳道:“此事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道?你赶快把这些东西拿走!”王密这才知道自己误解了恩师,十分惭愧地低下了头,乖乖地收回了金子。

如果说我们不能克制自己的贪念,不能把持住自己的德操,不能以公正廉洁之心对人对己,则终会被贪欲所腐蚀,入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一代名主唐太宗曾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家庭、一个人,只要能自我约束,以正理、正道行事做人,则可不惧外人之诋毁、恐吓,也能因自己的言行合乎道义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效仿,由己及人、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地使整个家庭、国度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廉正无私的氛围,“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之境界也才可以期待,待老之将至时,方不畏良心、道义之谴责,百年过后,方不被后世万代所指责、唾骂。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丞相,历经三朝而未遭难,实乃不易。究其因,并不是因为他三心二意,善于阿谀奉承讨君王的欢心,相反,正是因为他有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之心,只是善于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此目的而已。如同“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目的相同,途径各异。

做人处事自应有其原则,不可为了利益就趋之若鹜,也不可因有了祸害而惟恐避之不及。

隋朝时的大理寺卿赵绰,就曾因隋文帝的命令不合法而拒不执行,虽险招杀身之祸,但仍因自己的一身正气护法而终得隋文帝谅解,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尊敬。

唐朝的魏徵以自己的刚正、忠直赢得了唐太宗的赞赏,不仅成为了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亦是后世万代人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赵普是宋朝幽州人,字则平,宋太祖时官任中书令。一次他举荐了一个人为官,可此人不合宋太祖之意,被驳了回来,没有录用。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仍未录用,第三天,当赵普再次向宋太祖推荐此人时,引起了太祖的怒火,撕毁了赵普的奏折掷在地上。赵普拾起奏折回到家中修补好,第四次向宋太祖举荐终于成功。事后证明,赵普推荐之人到任后非常称职。

赵绰、魏徵、赵普都不以冒犯“龙颜”为惧,不畏人言,不畏死,一心一意地以国家、社稷为重,坚持自己的原则,忍受失官之忧,丢命之虞,忍受误解、非难,守己做人处事之本,其心不惑,其行不偏,如皓月当空,气贯长虹,方能百世流芳。

守本克欲是为职之道,亦是做人之道。无论君臣、父子、夫妻、同事、朋友之间,若“做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处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西汉末年,皇太后王政君揽权,给王氏子弟封侯许爵,汉朝的实权均落到了王家手中,王氏家族一时间权倾朝野,一个个穷奢极欲,骄横无比,唯有身为皇太后侄子的王莽与其他人背道而驰,没有同流合污。王莽的父亲死得早,没能封侯,故而王莽一直生活俭朴,刻苦勤奋地攻读诗书,平日里对那些纨绔子弟避让疏远,只与名士们交往,不仅待人谦和恭敬,行事更是小心谨慎,圆滑机巧,对待长辈们也是温驯孝敬。侍汤奉药、嘘寒问暖,全无怨恨之言、骄奢之气,遍获美誉的王莽,以致被世人奉为道德的典范。不久,封侯的王莽便成为了平辈王家子弟中最显赫的一人。

仕途上一帆风顺的王莽越发地小心谨慎了,尽其所有地网罗天下名士,这些投奔他的宾客们又成了王莽的“活广告”,一传十,十传百,王莽的德望于是万众仰慕,如日中天。

为了维护自己克己奉公的美名,王莽不惜以自己的一个儿子的性命为代价,换取了“安汉公”的封号。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王莽又在“大义灭亲”的幌子下,逼死了自己的长子,网罗罪名迫害了自己的叔父、室弟及有牵连的人数百名,铲除异己的同时掩盖了自己的真面目。

渐渐地,王莽开始露出了狐狸尾巴,毒死汉平帝之后他自己做了“摄皇帝”又做“新皇帝”,将汉朝改为“新”朝,复古改制,倒行逆施,弄得人心惶惶,民怒人怨。此时,人们才明白王莽从前的一切做法,俭朴、忠孝、勤政等等只是为了要使自己称帝而使用的手段而已。

当民众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攻入长安时,贪念不绝的王莽竟还手执短刀守在60万斤黄金与无数的珍宝前不肯离去,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真心、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忘其本,轻则招来口舌是非,失财毁名;重则有性命之忧、亡国之虞。到头来,自己念念不忘的荣华富贵亦只是过眼浮云,如镜中花、水中月般虚无缥缈,更留得一世骂名,那是多么可悲呀。

一个人内心刚直、讲究原则并不会影响其涉世时的灵活、机智、委婉、变通及情趣。纵观历代建功立业之人,均是善于灵活变通之人。

再以唐朝名臣魏徵为例,他虽以极言直谏、敢于触犯龙颜而流传千古,但实际上,魏徵除了得遇明君之外,主要还是因其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能委婉机智地处理事务,善用虚心圆转的方式来说服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达到自己直谏的目的。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一个人只要本本分分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真诚、仁厚之心待人,坚持原则中不失机趣,终能不惧小人、不畏权势、不屑声名、不耻寒贫,以安闲之心涉世,方能“笑天下可笑之人,容世间难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