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24

第24章 加缪的故事

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幼年丧父,生活极为艰难。二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的地下运动。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

苦难的童年

加缪的童年可谓是贫穷和苦难的集合,虽然加缪说“世界不是我的敌人,我的童年是幸福的”,但加缪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描述这种苦难。

加缪的父亲在加缪10个月时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身亡,从未与父亲谋面的他一辈子都有一种解不开的父亲情结。

外祖母粗暴、傲慢、专横,对孩子非常严厉,有时甚至用牛筋鞭子抽打他们,毫无年老之人对孙辈的疼爱之心;温柔的好母亲却不知道怎么疼爱孩子,结果也是麻木不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被打;“家”在加缪的眼里成了“贫穷、肮脏、令人厌恶的地方”。

读完小学后,外祖母要加缪去做工,赚钱贴补家用,后来多亏小学老师日尔曼上门劝说,加上他的鼓励和帮助,加缪考取中学奖学金后,才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为日后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从事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代法国人的良心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缪,这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因为他在法国意识形态的左派和右派中都树立了激烈反对的敌人。

不过还是有许多正面的声音在支持他,比如杜?伽尔称赞他的意志能超越挫折带来的痛苦;莫里亚克则直接称他为“年轻一代的良心”。英美国家对他的获奖也非常欢迎,深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称赞“这是从战后混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人道主义声音。”《时代》周刊也高度赞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战后,法国有两位“精神领袖”级别的人物——萨特和加缪。许多中国人对于萨特是耳熟能详,因为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与萨特相比,知道加缪的人要少得多,但其实加缪在法国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斯的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主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

二元对立

加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流放和王国》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互不取消,甚至有相反相成的意思,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这是加缪在他的随笔中多次使用的修辞方式。

二元对立的两极互为存在,使作品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悖论和歧义性、多义性在此丛生,其间人道主义一以贯之,这一切使加缪的作品形成了令人捉摸不定的风格。

永远的存在

加缪曾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的了”,然而,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个玩笑,1960年1月4日,他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加缪罹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尽管当时法国广播电台正在闹罢工,罢工委员会还是同意了播放5分钟的哀乐以悼念加缪。世界各国的报纸也纷纷在头版头条刊登加缪车祸身亡的消息。

1月5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说:“加缪在荒诞的车祸中丧身,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因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对人类处境做出一个思想深刻人士的正确回答。”

我们的时代似乎验证了加缪的观点。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氢弹威胁的恐惧,这一切使加缪严肃的哲学长存于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