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学记
28434700000024

第24章 第七讲(3)

二零零九年八月十八日,《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这两部书的作者霍金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作了一堂比较有影响力的讲演,题目为《宇宙的起源》,主要讲的就是当代理论物理学的前沿理论一一弦论。霍金很了不起,他是个瘫痪的人,只有通过电脑才能够与人家交流,没办法说。但是他很有智慧,把弦论研究得非常深入。

我们知道,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讲物质实有的,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就认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并破除物质实有的这个观念。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后,更进一步科学家又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小小的、一点点的质量通过裂变把它转化为能量,就会变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知道原子弹的人,当然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既然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能量并非是实体,所以物质也就不能够再被看作是实体。我们依此就可以证明物质不可以再被看作是实体。可见,执著于万法实有的观念已经被相对论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读净土的经典中有说:“想衣衣来,想食食至。”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是如此,因为物质是闭锁了的能量,能量是释放了的物质,所以我们想衣衣来,想食食至。“食已化去”,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心念也是一种能量,心能一发出,能量转化为物质,所以“想衣衣来,想食食至”。那食已化去,也就是这个物质又变成能量。这样,我们对于净土依报正报的庄严更加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地深入发展。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家们认为:物质是由分于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于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但是,到了1932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且在实验之中已证实:原子还可以再分,它是由电子、中微和质子组成的。再到1964年时,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做马雷盖尔曼,他就提出:电子、中微子和质子还可以再细分,它们并不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还可以分为更细更微小的夸克,但是这个夸克是刹那刹那生灭。当然,试验之中科学家用了二十年还是没有办法真正通过实验来确认它。

二十世纪的后期,理论物理学提出一个弦论,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弦论认为,电子、光子、中微子,包括夸克,这些看起来是像基本粒子,但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宇宙弦上的不同的振动模式,刹那刹那在生灭。如果我们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好像是水中的泡沫一样,它们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消失。所以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并没有实有不变的存在,其实它就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一些人还是没有明白,执著于万物实有,就会说:不管你说的这个宇宙弦多么小,也不管人们能否观察到这些太微小的宇宙弦,但是这个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存的,因此,它们组成的物质世界也是实有的。这个观点当然不正确。为什么?因为组成物质世界是宇宙弦的各种振动状态,而不是宇宙弦本身,就好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面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本身一样。可见,物质世界确实是没有什么实在的存在,也不是什么实体的存在,真的就是如《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理论物理学发展到弦论这个阶段,其实它也就进入了缘起性空的境界。当然,科学家们这是比量地推知,不同于佛陀是现量地证得。

苏轼读《金刚经》很深入。他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就造了一个亭子,叫“六如亭”。源于《金刚经》中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中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叫六如。他也写了一首《琴诗》来说明缘起性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意思是这个美妙的琴曲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你说这个音乐足从古琴上面来,那这个古琴放在盒子里面怎么没有音乐出来呢?如果说这个琴曲是从你的指头而来,那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去听?所以事实上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

这个弦论也是说没有什么最小最小的物质单

位,原来说是分子、原子;后来又说是电子、中子、质子;更细分说是夸克;再细分乃至于说是宇宙弦。但事实上所有的这些基本粒子,都不过是宇宙弦上不同的振动状态,就好像交响乐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存在。我们当然也可以明白:“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可以引用物理学更深入地来领悟。我们也可以用量子物理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万法唯识,缘起性空。

接下来是说化主无相。

前面讲了对于所说的般若法不可以执著这个法相,所以化法离言。对于说法的地方,又说是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那说法者的佛陀,可不可以执著呢?也不可以执著于相,不可以执著于三十二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前面已经讲了依报离相,是离对一切差别相的执著,而见平等实相,不著相、不离相。也就是说不可以执著于相,同时也不坏一切相。如果灭相取空,则非般若真空,而是顽空。所以古德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这一节,佛陀又进一步说正报离相。佛陀开示说:“须菩提啊,你是怎么想的呢?能否以见佛陀三十二庄严身相,而认为已经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以佛的三十二相见到如来。”因为以理来观察,色法形成的清净肉身并不是如来的法身实相,只是在名言之中以佛的顶肉髻相、眉间的白毫相、千辐轮相等等如来的色身标志假名为三十二相,让众生生欢喜、生信心。但是要知道,这是方便法接引众生,并不是如来的法身实相。佛陀有种种的相好庄严,我在《随念三宝经》已经详细地开示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这一节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不但不清净的轮回诸相是空性,而且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清净相,也是空性法,不可以执著于清净相。也就是说,那个轮回诸相,当然是空性,凡夫众生为这个不清净相,不可以执著。而对于清净相也不可以执著。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知道,神秀禅师的那句“时时勤拂拭,匆使惹尘埃”表示他没有见性。为什么?你还要时时勤拂拭,还执著于这个修行相,哪怕你有一个修行的清净相,只要你起执著,都是没有见性。就连佛陀的三十二相的清净相也是空性法,不可以执著于清净相。化身佛示现三十二相,是佛陀累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以清净心所感得的清净相,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真月就譬如化身佛,水比喻众生,哪里有有缘得度的众生,佛就会在哪里现身,所以说水清月现,佛陀就会现身说法。不过是示现的影像,不可以执著。因为寂灭的法身是无形无相,如果从有形有相上面去见如来,就会认幻为真、认妄为真、执假为实,这就是凡夫,就难以出轮回。故此,须菩提就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可见,学佛的人心里对三十二相也不可以执著,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此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但同时,也不可以离开应身来另觅法身,行动上要精进,要赞叹、礼拜三十二相的化身佛,要常随佛学,请佛住世,所以不可以著相,不可以坏相。不著相,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坏相,所以行动上我们还要精进礼拜三十二相的佛陀,常随佛学。

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之所以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将五蕴假合的身心执著为我。因为由人我执而生起我所有的法我执,又由于执著分别种种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种种习气,所以不同众生面前显现的境界也有差异。

凡夫众生面前是有种种不清静的五蕴显现,圣者面前显现的是清净相。这一节就特别开示我们,不但是轮回中的种种染污相是空性,不可以执著,三十二相的清净相也是空性法,也要由相而见性,不可以执著于这个清净相。正如《般若八千颂》上开示说:“得色身者并非善逝,得法身者乃为善逝。”《华严经》也说:“诸佛法身不可说,无形无色无影相。”

第二个要点是断疑。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上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前面既然说幻化空身即法身,为什么这里又说佛身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呢?其实我们要知道,永嘉玄觉禅师说的“幻化空身即法身”是说本体即是法身,不是说其相是法身。简言之,幻化空身这个三十二相的相不是法身,而是说他的本体是法身。

法身是应身之本体,应身是由体而起的妙用,她起妙用度众生。同时不可以离却应身来另觅法身。应身有为生灭之相,所以不可以执著。因为他不是法身实相,法身实相是不生不灭的。同时,不能够离相,不能够离开这个应化身,另觅法身。所以不可以著相、不可以坏相,要能够离一切相,见真实性。世间的一切诸法,我们如果能够由相而见性,都可以知道它无非是常住法身,因为一切的染净诸法,都是法身的妙用,法身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