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学记
28434700000032

第32章 第九讲(3)

你知道怎样才能够真正地最圆满、最究竟地不起心动念吗?惟有佛陀。除佛以外,九法界众生都不能够真正地心体离念。不念佛法界,就念菩萨法界;不念四圣法界,就念六凡法界;不念人天法界,就念地狱法界。所以要心体离念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惟有佛陀究竟圆满了。可见,《金刚经》很深奥。后半部分的话是越说越细。你以为看起来好像跟前面重复一样,其实修法是非常细、非常地深入,而且境界非常高,可以说,后半部分是开悟以后的修行人的具体修法。其实后半部分就是对治俱生我法二执的,因为它与念俱生,所以佛就开示要离念,无念为宗,任何念头都不可以住著。乃至于成佛这个念头都不可以住著,一有这个念头就是生死根株。由此可见,前半部分讲离相,后半部分讲离念。

第三个方面,前半部分令离相,是遣其所执;后半部分令离念是遣其能执。所执的幻相是起于能执的妄见。从一体同观分第十八起讲了佛的五眼以后就说得越来越深入细致了。前半部分遣其所执是从客观外在的境界上面来修。所以,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要离我人四相,这是从客观上来修。后半部分是从主观上来修,后半部分主观的妄念才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第四个方面,前半部分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方为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这其实就是教我们要空掉自己住著于我、法的病,要能够破除人我执、法我执,要证得我空法空。后半部分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一切法都是佛法。这是空其住著于我法二空之病,即前半部分是讲空有两边不著,后半部分就是讲两边不著也不著。前半部分是讲我空、法空,后半部分就是讲空空。

第五个方面,前半部分讲一切皆非,以此来显示般若正智的独真,能够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这个不变的本体。后半部分讲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显示般若理体一如,能够起随缘的妙用。最后就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金刚经》的最后就有这八个字。再浓缩就是四个字:“离相,离念”。

再看底下经文: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一节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佛开示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止觉心应该如是地观修,首先发菩提心,我应度化一切众生都成就佛的果位,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在世俗谛中灭度一切众生,而在胜义谛中,能灭度者与所灭度的众生都不存在。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啊,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正觉者实际上也并不存在。这是一切都是不可得,称性极谈。

第二个要点,本经说:能灭度者和所灭度的众生,从胜义谛来说都不存在。那么,如何理解?正如《般若摄颂》所说的:“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不可得,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就是说,最胜般若也是不可得,因为没有实体的般若法存在。菩萨觉心也不可得,听闻到这样殊胜的空义、空慧,能够不愚痴、不恐惧,这位菩萨就是有了佛的智慧,即彼菩萨行善逝智。

《般若摄颂》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扬的,如果能够经常带着般若法本,或者冉简单一点,把《心经》做成一个小小的带在身上,那么除了自己前世真正造下了必须要以生命偿还的业之外,一切暂时的违缘都能够遣除。

首先,我们所修的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只能在名言中安立,胜义谛中根本不可得。可见,所修的法不可得,能修的人也不可得,行持般若的人也是不可得。行持般若的人是初地到十地的圣者菩萨,或者是刚刚发心修学般若的凡夫菩萨,这一切其实也是不可得。所以,能修之人也不可得。

最后,菩萨心相续之中获得的胜义菩提心,虽然在世俗谛中是有,但是以胜义理论从本体、从来源、从形相等等各个方面来观察的时候也是不可得。所以说,“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不可得。”

《入楞伽经》云:“正智慧观察,自性不可得,是故不可说,及说无体相。”就是通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的自性不可得。正因为不可得的缘故,因此就不可说,或者说也没有体相。说也不过是让我们要因指而见月,他没有实质的体。其实这样的一无所得和一无所见,才是最殊胜的得和见。

当我们听到所修的般若法不可得,能修般若的人不可得,胜义菩提心也不可得,这个甚深微妙的道理的时候,当然这个无明实执的愚痴心就不会产生,就能够破除,所以能够破实执。同时,正因为是性空,所以真空生妙有。世俗谛之中,所修的般若法、能修般若法的人、以及所发的菩提心都是如幻显现,所以恐惧心也不会产生。那么,这种菩萨完全能够行持三世诸佛的智慧行境,也就是能够真正通达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可见,一切万法在胜义谛中不可得,不存在,而在世俗谛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对万法怎么看呢?就是四个字:现空无别。也可以说就是显现和空性双运。通达现空无别的人,是通达般若的根器。

由于胜义谛中一切无所得的缘故,无明实执的愚痴心不会有;轮回诸法不可以执著,解脱道上的一切清净法,也不可以执著,所以一切无所得。那么,无明实执的愚痴心就不会有。世俗谛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的缘故,恐惧心也不会有。所以,提婆菩萨在《中观叫百论》上说:“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因为通达了性空无我,所以,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没有贪著,没有恐怖之心。本来不生不灭,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呢?

第三个要点,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抉择,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应该有我人四相的执著。如果有相状分别就不能够称为菩萨。作为修行者,要能够以胜义谛和世俗谛来分析万法。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说:“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用真俗二谛来看、来分析万法,就能够生起智慧、破除执著,并且生起大悲心,能够起妙用,能够安心于般若上而尽其应尽的责任。

第四个要点是(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但是所化的众生不可得,而且我们还要反观自身,能发心度众生的菩萨也不可得。无所化的众生相可得,无能发心的菩萨可得。这样来降伏其心,就能够安住于胜义菩提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因地发菩提心,最终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这一切在实相中皆不可得。这一节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说:须菩提啊,你是怎么想的呢?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有没有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根据我对佛所说深义的理解,您在燃灯佛前没有得过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之法。佛称赞说:非常对!非常对!实相中如来没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是如是”,这两个如是,第一个如是是说明在世俗谛中,释迦佛在燃灯佛前得授记,汝当作佛,当来成佛号释迦牟尼。第二个如是说明胜义谛中无有实法可得。

第二个要点就是(如来于然灯佛所)得授记,实无所得。这其实就是举果以明因,得果者是无得而得,发心者也是无发而发。得果时,是虽得而实无所得,才是性德圆彰的如来。

(不也,世尊!)这个“不”字,念(fú),这是个活句,表示非无法、非有法。释迦牟尼佛因地作八地菩萨的时候遇到燃灯佛,正蒙燃灯佛给他授记当来作佛,所以是非无法。而同时他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一法不生,所以说是非有法。

第三个要点就是来说明(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果的时候,虽得而实无所得,《般若摄颂》可以引为证。学《金刚经》其实广泛地说,对于《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般若摄颂》都要能够通达。对于《现观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也要能够通达。两系的法宝合起来,你就知道《金刚经》的奥义,《金刚经》实修的窍诀也都在其中。也只有通达了这些经典,我们再来学《金刚经》里面的经教大手印,才能够相应。

《般若摄颂》上面说:“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意思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不存在。五蕴都不存在,万法不可得。不住万法,无住而住、无住而行,这样就能够无取获得诸佛所证的菩提,即“无取获诸佛菩提”。六祖大师说:“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证得佛菩提其实也是无取,你不要执著于有一个佛菩提可证。有取就是不究竟,所以无取获诸佛菩提。

那么,五蕴怎么不存在呢?我们首先来观察色蕴。包蕴我们都知道,五根五尘,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这十种色法,都是微尘积聚,没有实体可得。我们学过唯识宗,应该很清晰,并且来说微尘也是没有实体。所以,包蕴在世俗谛中是如梦如幻的显现,在胜义谛中不存在。当然,这个理论上面我们容易明白,但是行持上面我们没有证悟,所以这个要下功夫,要从《清净道论》开始起修。

色法不存在,而受蕴是依色法而存在的,快乐、痛苦,还有等舍这三种感受也就不成立了,因为色法不存在,这样包蕴空、受蕴空。同样的道理,想蕴、行蕴、识蕴也都不可能存在。想、行、识都是依色蕴而生起的。这样就可以推知万法不可得,没有任何可执取之法,就能够无取获证佛菩提。最起码我们能够闻思到般若空性之法,对世间的执著就会减少,散乱心就会减轻。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资讯发达,众生的分别念越来越炽盛,所以要解脱是有困难的。要依靠金刚般若的智慧宝剑才能够斩断这些分别妄念,我们的散乱心也就会减轻,因为内心对万法的虚妄相已经通达。我们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性不可得,那么暂时幻化般的痛苦也就荡然无存。因此,能够拥有般若空慧的见解,或者说能够有般若的证悟,这是最值得羡慕的,是有最大福报的人。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一节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说:须菩提啊,如果有殊胜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的相状可得,那么,然灯佛根本不会给我授记:汝于未来世,将会成就佛果,名号为释迦牟尼。正因为万法不可得,无一法实有存在,得不到一个实有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汝于未来世,定当作佛,名号为释迦牟尼。”

第二个要点,有法可得则不授记,无法可得乃与授记。因为有一法在,有一个得在,哪怕你这个得的是成佛之果,只要你有一得在、有一个法在,依然还是分别执著的老毛病,习气反应,那么清净自性就仍然在三障之中不能显发。所以,不但一切法不应住著,就是菩提法、成佛之法也不可以住著。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之所以有分别执著的毛病,是由于不能够通达一真法界,不能够见性,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既然是相,当然就有种种森罗万象、千差万别、相相不一。迷于相,对于相起实执,就会起分别,起执著。并且相是时时刻刻、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不知道是假,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所以就名为妄念,也就是追逐妄相而起念叫妄念。

为什么我们的心一直向外攀缘呢?因为妄念。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都不会满足呢?因为迷真逐妄。迷失真性,本自具足的自性功德藏不能开显,所以追逐妄尘。对治的方法也是两种:第一种当然就是离相,根身器界一切的境相,都是镜花水月,不要对它起贪瞋。第二种就是离念。无始以来习气深重,虽然知道这个相都是虚妄,但是还是攀缘不止。所以下手功夫要修离念,要在起心动念处着力。

禅宗的修行方法为什么顿悟那么快呢?她就是在念头上下功夫。组成我们精神活动的最小的单元就是每一个念头。正如一条很长很长的铁链子,不管这条链子有多长,你斩断其中一环,整条链子就断掉了。同样的,禅宗的修法就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在每一个念头上下功夫。你把这一个念头斩断、妄念斩断,由这个念头契入到不生不灭的真心,当下就是佛。所以六祖大师开示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这是真实不虚的,就是禅宗的下手处。在起心动念处修行,在每一个念头上着力,这就是离念的功夫。

在贪瞋习气反应生起来的地方当下息灭它,最浅的方法当然就是内观禅。我们说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也就是在贪瞋习气生起的地方当下息灭它。你能够觉知到你的感受、觉知到你的呼吸,那么,妄念起来的时候,它的能量就耗散了。你能够觉知你的身,觉知当下你这个身的实相,也就能够觉知到你的心,这样就没有留下业痕种子,当下息灭它了。要能够这样来修离念、修转念。

有一个小的公案是关于一休禅师的。一休是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他生于1394年,是日本的王族。但是因为他母亲的家族跟天皇家族有矛盾,所以他很小就被赶出来了。6岁时,他就在京都的安国寺出家。他有许多很机敏的公案。

他6岁多一点点刚刚在佛前剃度,他师父有一个很喜爱的茶杯,很珍惜。有一天师父外出,他拿这个茶杯看啊玩啊,不小心就打碎了。他吓坏了,师父回来肯定会骂的、会打的,他就把碎的杯子藏起来。等到师父回来的时候,他就跑到师父面前说:“师父啊,人为什么会死呢?”然后装作很悲伤的样子。师父就给他开示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等等,讲了很多。

一休禅师听他师父讲完以后,才把藏在背后面的碎茶杯片拿出来给师父看,说:“师父,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杯子死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