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28440900000023

第23章 回眸三国典型人物(2)

此时的孙权已经年近古稀,没几天活头了,所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帝国找一个可靠的管家。孙权看上了诸葛恪。245年,陆逊被孙权给气死了,孙权并不伤心,至少不为荆州的事务伤心,因为他已经物色到了一个更加优秀的荆州牧人选,就是诸葛恪。

荆州是东吴的重镇,能当上荆州刺史的人,将来免不了要出将入相。果然,在七年后,孙权弥留之际,他下诏征诸葛恪入朝。孙权拜诸葛恪为大将军,辅佐幼主孙亮,确立了诸葛恪“内阁首辅”的地位,这一年诸葛恪整整五十岁。

由于孙亮年幼不能理政,东吴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就是诸葛恪,诸葛恪大展宏图的机会终于来了。诸葛恪和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都有强烈的北伐瘾,诸葛恪执政不久,就大举北伐。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刘备三顾之恩,而诸葛恪北伐,主要还是为自己挣军功,在乱世官场上,没有军功是难以服人的。

诸葛亮北伐时,已经在蜀汉官场确立了绝对威望,没人不服诸葛亮。诸葛恪在官场上威望尚浅,他急巴巴地想立军功,可惜北伐屡败,吴军死伤惨重,诸葛恪的威望还没树立起来,就彻底栽了下去。东吴“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在官场上缺少能镇住人的威望是非常致命的,首先大家都不服你,你的命令不再有权威性,离崩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为诸葛恪在官场上威望太浅,由他来做首辅,大多数人是不服气的。

雪上加霜的是,诸葛恪北伐失败后,依然在官场上耀武扬威,今天踢这个,明天踹那个,整个东吴官场无不对诸葛恪恨得咬牙切齿。孙峻之所以敢发动意在除掉诸葛恪的政变,就是因为诸葛恪“民之多怨,众之所嫌”。

诸葛恪本事通天,仅仅当了一年的首辅,就把东吴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全都得罪了,甚至连皇帝孙亮都受不了诸葛恪。等待诸葛恪的只能是无情的毁灭。

吴建兴二年(253年)十月,一场残酷的政变如期上演,孙亮下诏请太傅诸葛恪入宫饮酒,孙峻伏兵于殿中,还没等诸葛恪闻出酒的味道时,伏兵就一拥而上,将诸葛恪就地斩首。诸葛恪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干掉了,陪他下地狱的是他的整个家族!

诸葛恪和孔融的失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恃才狂傲,目中无人。在官场上混,最忌讳的就是得罪人,诸葛恪出事,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北伐失败导致的威望丧失,诸葛恪的叔父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但诸葛亮在蜀汉官场上的威望却几近于神,诸葛恪和诸葛亮的差距就在这里。

诸葛亮在官场上未必没有敌人,但诸葛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人,孤立少数人,让政敌陷入自己的人脉大海中。而诸葛恪恰恰相反,他自视才高八斗,谁都瞧不起,以为靠自己的聪明可以镇服所有人。可根本没有人吃诸葛恪这一套,你有才又如何,再有才也不能骑在我的头上拉屎拉尿,没人受得了。

诸葛恪的失败,其实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有许多人看了出来,包括他的父亲诸葛瑾。诸葛恪聪明外露,是诸葛瑾非常担心的,官场上的水非常深,没有诸葛恪想得那么简单。诸葛恪以为他踩的只是一尺深的水,实际上在这一尺深的水的不远处,就是万丈深渊。

诸葛恪的悲剧告诉我们:做人,还是低调些好。

在诛杀诸葛恪的那场可怕政变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武卫将军孙峻。孙峻也是孙权内定的辅政大臣,只是所有的风光都被诸葛恪给抢了,孙峻连几句台词都没捞到,自然恨透了诸葛恪。

孙峻是东吴官场上有名的反诸葛恪派,但还有一个人,在这场政变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可历史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他,这个人就是当朝皇帝孙亮。

在诸葛恪出尽风头的那两年,所有人都是配角,其中也包括孙亮。虽然当时孙亮是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但已经有了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

汉质帝刘缵八岁时就知道大将军梁冀是个“跋扈将军”,孙亮自然知道诸葛恪瞧不起他,心里不可能没有反应。所以孙峻密谋要除掉诸葛恪,孙亮立刻就答应了。没有孙亮的配合,以皇帝名义强征诸葛恪入宫,孙峻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拿诸葛恪没办法。

当然,孙亮最终能当上皇帝,也是机缘巧合,说句唯心论的话,孙亮的帝位是上天给的。孙亮作为孙权最小的儿子,243年出生时,孙权已经六十二岁了,典型的老来得子。

本来孙亮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可孙亮的大哥太子孙登没有当皇帝的命,在孙亮出生前两年就死掉了。继任太子的三哥孙和与四哥孙霸为了争夺储位大打出手,最终惹恼了孙权,全部被废掉。孙权很喜欢孙亮的母亲潘夫人,再加上强悍的公主孙鲁班也把宝押给了孙亮,这才成全了孙亮的皇帝之路。

吴神凤元年(252年)八月,七十一岁的一代枭雄孙权病逝,皇太子孙亮名正言顺地登基。不过此时孙亮只有九岁,还没有能力主持朝政,根据孙权的遗诏,由大将军诸葛恪全面辅政。这时的孙亮非常类似于刚登基的刘禅,他们只是黄金招牌,吴蜀两国真正的皇帝,是诸葛亮和他聪明绝顶的侄子。

孙亮虽然年纪小,但他却是一个明君胚子,和同样是老爹幺儿的汉昭帝刘弗陵非常相似。孙亮和他的首辅诸葛恪一样,都是东吴有名的神童,而且相比于诸葛恪的机智,孙亮更突出一些。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孙亮和老鼠屎的故事。

有一次孙亮在西苑游玩,看到园中长满了梅子,感觉有些口渴,就让太监去食品储藏室取一些蜂蜜来,准备蘸着蜂蜜吃梅子。太监很快就拿来了一个装满蜂蜜的罐子,孙亮拿勺子挖了一些蜂蜜,却愕然发现这勺蜂蜜上有一个黑点。仔细一看,孙亮差点晕倒,原来是颗老鼠屎。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就质问藏吏(管理食品库的官员):“是你想让朕吃老鼠屎吗?”藏吏万没想到蜂蜜里居然会有老鼠屎,这可是给皇帝吃的!藏吏腿都软了,跪在地上大声呼冤:“臣冤枉!臣绝没有胆子戏弄陛下,真不知道这老鼠屎是从哪儿来的。”藏吏辩解的声音明显带着哭腔。

孙亮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从藏吏的反应中初步判断藏吏是被人陷害了。孙亮仔细想了一下,能接近蜂蜜的只有两个人:藏吏和去取蜜的太监。想到这儿,孙亮突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指着取蜜的太监问藏吏:“这个阉人是不是曾经找你要过蜜吃?”

藏吏实话实说:“回陛下,小公公前不久确实向臣索要过蜂蜜,但蜜是皇家所用,臣按制度没有给他。”旁边的那个太监一看矛头突然对向自己,立刻就急了,上前辩冤:“藏吏欺陛下!奴才怎敢贪食皇家蜂蜜,定是藏吏恨奴才,所以胡乱攀咬奴才,请陛下明察。”

孙亮大笑道:“怎么,朕还冤枉你了?既然你不服,那好,朕就给你分析一下,让你服罪。”孙亮让人把老鼠屎从蜜中取出来,当场劈成两半。众人伸头一看,这颗老鼠屎内部很干燥,应该是某只老鼠最近刚诞生的作品,但众人没明白孙亮的意思,都在看着孙亮。

孙亮又大笑,指着它给众人讲解:“如果这颗老鼠屎放在蜜中时间很长的话,那老鼠屎应该早就被蜜浸泡透了,屎里应该是湿的。可这颗老鼠屎里面却是干的,明显是刚放进去的,不信我们找几颗干老鼠屎试试?”

然后笑着问那个取蜜的太监:“现在服不服?朕是不是真的冤枉你了?”那个太监万没想到皇帝会这么聪明,居然这么简单地就揭穿了他的谎言,吓得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承认这颗老鼠屎是自己刚趁人不注意放进去的。众人这才明白过来,无不佩服小皇帝聪明绝顶。

孙亮当起得“聪明绝顶”这句评语,但问题是孙亮生不逢时,他的“绝顶聪明”受到了历史的限制,基本上发挥不出来。孙亮要比汉质帝刘缵幸运许多,因为孙亮身边的大将军诸葛恪人品要比刘缵时的大将军梁商端正,至少诸葛恪没有对孙亮下黑手。不过孙亮和同时代的蜀汉皇帝刘禅相比,则谈不上幸运。刘禅虽然昏庸无能,但他身边有一位千古名相级别的相父诸葛亮,而孙亮身边的诸葛恪一没有他叔父的威望,二没有他叔父的才干,只当了一年多的首辅,就被孙峻等人给干掉了。

对孙亮来说更加不幸的是,继诸葛恪之后的两任首辅大将军孙峻、孙綝个个飞扬跋扈、蛮横难缠,从来不把孙亮当回事。刘禅身边继诸葛亮之后的蒋琬、费祎都是文官首辅,性格内敛,刘禅趁机收回了不少权力。即使是强悍的武人姜维,在蜀汉官场也没多少权力可言,在很多时候,姜维都要看刘禅的脸色吃饭。

这时的孙亮,更类似于同时代的傀儡皇帝曹芳,他们都是权臣手上的玩物,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孙亮有一点还是比曹芳幸运的,就是曹芳身边的权臣是外姓司马氏,而孙亮身边的权臣却是东吴本姓宗室,而且孙峻等人只想弄权,倒没有篡位的想法。

孙峻还好一些,至少他还知道给予孙亮一点最起码的尊重,而且孙峻执政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孙亮真正的噩梦来自于孙峻的堂兄弟孙綝。按辈分,孙亮还是孙綝的堂叔,但孙綝眼中只有权力和欲望,没有堂叔。

作为宗室系的权臣,孙綝执政对东吴孙家天下来说,至少能保证东吴国祚的延长,即使孙綝称帝,也还是大吴帝国。如果孙亮年幼弱不更事,小皇帝和权臣之间还能相安无事,但随着孙亮慢慢长大,他想收回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就和孙綝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孙亮是十五岁时亲政的,从那之后,孙亮就开始找孙綝麻烦,“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孙綝由此大惧。

孙亮到底是年轻,政治经验太浅,这点不如同样是少年继位、朝中同样有权臣执政的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以外藩人承大统,徐羡之等人把持朝政。刘义隆继位的前几年一直在隐忍装傻,慢慢等待机会夺回权力。最终他发动兵变,一举铲除徐羡之。

孙亮知进不知退,他没有考虑到,他对孙綝步步进逼。会不会把他逼得狗急跳墙?当然孙綝作为臣子,孙亮收回权力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是皇帝。但孙亮的方式不对,他只知对孙綝一味打压,却没有考虑到孙綝的感受。

对孙亮来说,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以退为进,挖了大坑请孙綝往里跳,比如刘义隆就是这样玩死徐羡之的。如果孙亮对孙綝做出重大让步,孙綝骄横无度,必然更加趾高气扬,等孙綝把官场高层都得罪光了,就是收拾孙綝的最佳时机。

可惜孙亮太年轻了,他不知道官场这潭浑水的深浅,密谋诛杀孙綝,结果事机不密,被孙綝抢先下了手。吴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诛杀孙綝的计划失败,同时把自己的政治生命也搭进去了,被愤怒的孙綝当场废黜,贬为会稽王,另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

两年后,无权无势的孙亮因为受到了孙休的猜忌,被贬为侯官侯,发配到更加边远荒凉的地区。孙亮在绝望之下伏剑自杀,时年只有十八岁。

孙亮的失败,和本篇另外两个主角孔融、诸葛恪一样,都是聪明外露,不会隐藏。在政治经验上,孙亮明显不如六哥孙休。面对气焰喧天的孙綝,孙休刚继位时一味给孙綝装孙子,麻痹了孙綝。

同样是密谋铲除权臣,孙休的计划就非常谨慎,几乎没有破绽。而孙亮却把绝密的除奸计划外泄给了皇后全氏,可全皇后的母亲(也就是孙亮的岳母)却是孙綝的堂姐!

孙亮虽然已经注意到了岳母的这层特殊身份,但还是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岳母会疼自己这个女婿,哪知道全夫人还是疼自己的堂弟。她在第一时间把密谋告诉了孙綝,孙綝以最快速度做出军事反应,结果孙亮这场豪赌输了个精光。

名家回眸

着名历史学家马植杰说,孔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陈寿这样评价诸葛恪和孙亮: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于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风流名士嵇康和阮籍

自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的主体思想渐归统一,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尤其是文人阶层,历代的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接受儒家思想的。

文人阶层给后人的整体印象就是儒雅,文质彬彬,性情温和,理性稳重。历史从来都是相对的,有黑就有白,有大就有小,有儒雅的文人,自然也有狷狂另类的文人。

什么是狷狂另类,通俗一点讲,就是当大多数名士都在安安静静地读书时,这些狂生却大呼小叫、东游西窜、爬高上低、抱着酒坛子四处招摇、到处骂人,甚至还随地大小便。种种出格的行为,让他们在士林中迅速成名,历史牢牢记住了他们。

历史上的狂生非常多,但如果说哪个时代的狂生最多,大多数人张口就来:

魏晋!没有哪个时代会像魏晋时期一样,成群结队地出现不遵礼教的狂徒,这就引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现象——魏晋风度。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代文豪鲁迅曾经写过一篇着名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正式提出了“魏晋风度”这个文学概念。魏晋风度,说得雅一些,就是“简约云澹,超然绝俗”。能玩起魏晋风度的都是江湖名士,这是一道门槛,不是名士根本进不了这个圈子。

论学问见识,他们丝毫不逊于那些正统名士,但两者之间最显着的区别就是对人生的态度。正统名士奉行儒家“入世”思想,积极面对人生挑战,而这些狷狂名士在行为思想上更接近道家的“出世”。在正统名士看来,世界是白色的,希望就在明天。而在狷狂名士看来,这个世界是黑色的,每天都是世界末日。

其实魏晋风度的出现,有很深的政治背景。自东汉统治崩溃后,曹魏和司马晋相继统治北方,他们崇尚法术治国。虽然魏晋统治者都出身士林,但他们与名士往往保持着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尤其是自司马懿父子执政以来,对士林采取高压政策,甚至对反对派大开杀戒。

黑暗的社会现实,让许多名士对前途感到绝望。这些狷狂派名士基本上都是儒生,他们也想入世有番作为,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的梦想破碎。如果低首下心地给司马懿父子当奴才,他们又不肯,怎么办?只能佯狂醉歌于草野,用古怪另类的行为来抗议司马懿父子的残暴统治。

在魏晋之际,狷狂派名士实在太多了,但如果要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样可以张口就来: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谯人嵇康、陈留人阮籍及其侄阮咸、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人刘伶、琅琊人王戎。

在文学史上,一般都将“竹林七贤”划入晋朝文学史范畴,视他们为晋朝人。其实“竹林七贤”都出生于司马氏执政(249年)以前,有的还出生在东汉末年。对于“竹林七贤”的时代划定问题,视为晋人也可,视为魏人亦可,因为三国公认的结束年限是东吴灭亡的280年,而“竹林七贤”中有四人(嵇康、阮籍、向秀、王戎)死于这一年之前。“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嵇康和阮籍均死于晋朝正式建立之前,他们更有理由被看成三国人,否则曹魏就成东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