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男人,怎么可能上毋丘俭这条破船?司马师能给他邓艾的,毋丘俭永远给不了。邓艾在第一时间就出兵南进,为随后司马师主力消灭毋丘俭立下了大功。
干掉毋丘俭后,东线相对安定一些,但西线的问题则非常突出,姜维隔三差五地来捣乱。司马师想到了邓艾,封邓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钦差大臣),同时兼领护东羌校尉。安西将军是官场上的重号将军,属于准一线职务,再加上可以假节,邓艾离一线越来越近。
也许姜维并没有想到,被司马师派来的这个半大老头子会是自己的命中克星,自从邓艾调到西线以来,姜维再也没过上安稳日子。姜维每走一步棋,被邓艾早早识破。
用象棋的术语来讲,就是姜维陷进了一个“死局”,输不了,也赢不了,就这么半死不活对耗着。具体来看,邓艾要稍占上风,姜维棋盘上的小卒子差不多都被邓艾给吃掉了,姜维只能依靠两象两士勉强扞卫着最后的尊严。
邓艾通过对姜维的牢牢压制,渐渐成为魏军西线战场的头号名将,晋封为镇西将军,并全盘节制西线战场。不过邓艾也明白,虽然现在混到了一线,但要想青史留名,必须捞一票大的。
机会终于来了,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发精兵西进,志在灭蜀。虽然这次西征军的主帅名义上是钟会,但钟会走的是正路,而邓艾走的是奇兵。所有人都明白,这将是一场专门给邓艾准备的战争。
邓艾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他最强劲的对手姜维被钟会给吸引到汉中一线,在剑阁固守,姜维本身栖身的西北战场,尤其是阴平一带,就留出了巨大的空档,大致位置就是今甘肃省文县至四川省江油市之间的几百里山路。
如果邓艾能顺利通过这段山路,就能直达成都盆地,迫降刘禅,战争就将提前结束。邓艾不会放过这个千载扬名的绝佳机会,他带领两千多名弟兄,背上干粮,悲壮而沉重地开始了这次伟大的行军,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邓士载偷渡阴平”。
我们都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邓艾所走的阴平古道,连栈道都没有,全靠士兵们一点点地开凿山路,一路上险象环生。可以说这支魏军是连滚带爬地走完这段可怕的旅程,直达平原地区的。
当然邓艾的运气非常好,如果阴平一带有蜀军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凭险死守,已经没粮吃的邓艾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只有死路一条。
过了阴平天险,之后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魏军进入平原后,一路南下,在绵竹消灭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部队,随后一举迫降刘禅,蜀汉灭亡。
客观来说,虽然钟会吸引了蜀军的主力部队,但如果没有邓艾偷袭成都得手,姜维肯定不会投降钟会。这次灭蜀的头功,确实是邓艾。随后司马昭以魏国皇帝曹奂的名义下诏,极力赞美邓艾,将邓艾比为前朝四大名将: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邓艾被封为太尉,增邑两万户。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邓艾达到了人生中的最高峰后,突然迅速地坠落,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邓艾灭蜀之后,变得异常骄傲自负,眼睛也长在脑门上了,谁都瞧不起。最要命的是,邓艾居然有胆量挑战司马昭的权威。
邓艾在灭蜀之后,给司马昭写信,要求魏军乘势灭吴。邓艾灭吴战略的核心观点是着名的军事理论“兵先声而后实”,意思即趁吴国内部混乱之际,大军东下,一举拿下孙皓。
从理论上来说,邓艾的观点是正确的。蜀汉灭亡之后,东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确实是灭吴的好机会。但邓艾太缺乏政治头脑,像灭吴这样的军国大事,应该由司马昭来做出决定,邓艾的僭越之举严重激怒了司马昭,本来司马昭还特别欣赏邓艾,哪知道刚得志,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司马昭开始怀疑邓艾的忠心了。
本来司马昭还不打算对邓艾动真刀子,只是冷冰冰说了句:没我的命令,不要胡来。没想到邓艾居然敢顶撞司马昭,坚持要伐吴,这下彻底得罪了司马昭。邓艾提出伐吴的建议没错,但不能有损司马昭的权威,这是司马昭绝对不能容忍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邓艾,就是“军事天才,政治白痴”。邓艾得罪的还不只是司马昭,几乎所有的西征军高层都被他得罪光了。邓艾灭蜀得了便宜,本应该低调些,可邓艾四处宣扬自己是头功,自然让其他军界大佬特别不爽。你是头功,我们都是打酱油的?
西征军主要将领钟会、卫瑾、胡烈、师纂等人为了扳倒邓艾,向邓艾头上泼脏水,说邓艾要谋反。司马昭在后方,对前线局势不太了解,再加上他对邓艾的印象已经糟糕透顶,就下令拿下邓艾,关进囚车里,押回洛阳治罪。不过司马昭未必要杀邓艾,其实邓艾从来就没有谋反的意思,司马昭不是傻子,他分得出忠奸善恶。而同时钟会因为谋反作乱被杀,这更能证明邓艾的清白。钟会是死了,可邓艾曾经得罪的其他军界高层比如卫瓘还在,卫瓘当初没少给邓艾下黑脚,他担心邓艾洗清冤案后会报复自己。于是趁邓艾的囚车还没有走远,派人连夜赶到绵竹,将邓艾和他的儿子邓忠一并送上西天,邓艾时年六十八岁。
虽然司马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邓艾一案的来龙去脉,但现在显然还不是给邓艾平反的时候。如果这时就承认邓艾无罪,那岂不是变相承认了自己当初下令逮捕邓艾的命令是错误的?对于急需树立威望的司马昭来说,这么做是非常不明智的。
一代名将邓艾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他明明没有造反,却背着骂名下了地狱。邓艾的悲剧,主要责任还在于他自己,在官场上混,千万不要无故得罪人。
邓艾的冤案,直到晋泰始九年(273年),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才给邓艾平了反。可这时的邓艾,又在哪里?
邓艾之死,说到底是一场冤案,邓艾从来就没有谋反的野心,他得志后确实非常骄傲自负,但整体上政治品格还算不错的。而作为和邓艾齐名的另一位魏国顶级重将钟会,他的悲剧几乎完全是咎由自取。
和邓艾出身底层不同,钟会出身于当时顶级的清流世家——颍川钟氏,钟会的父亲钟繇是魏国的超级名臣、超级名士。说到钟繇,我们并不陌生,魏国建立后,有三大着名的名士老臣,被魏文帝曹丕称为“当世三大伟人”,他们就是钟繇、华歆、王朗。
华歆、王朗原来都是一方诸侯,失败后才辗转投曹,曹魏集团对二人的使用更多的是利用他们的名望和地位来给自己的政权脸上贴金。而钟繇则是曹操的少数铁杆心腹,深受重用。
钟繇可不是华歆那样的花瓶角色,他的政治才干和治政能力非常突出。曹操为了防备西凉马腾,调钟繇坐镇关中,牢牢钉死了马腾,扫平了许多次关中叛乱。
钟繇甚至还为曹操提供战马数千匹,为曹操赢得与袁绍的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钟繇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是极高的。曹丕继位后,钟繇任职太尉,和华歆、王朗并称曹魏三大名臣。在进入官场核心层之后,钟繇开始习惯了半隐居式的官场生活,有空就上朝找皇帝唠嗑,没事就回家练习书法,钟繇的晚年过得非常快乐。
说到钟繇的书法,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钟繇的地位极高,影响极大。钟繇开创了楷书的书写体系,可以说是楷书的鼻祖。
虽然现在钟繇的真迹都没有流传下来,但他那部由一代书圣王羲之临摹的传世名帖《宣示表》却是书法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论及中国书法史,不谈钟繇,就好像论及中国小说史,不谈《三国演义》一样,都是不完整的。
钟繇作为三国时期顶级的时代精英,他一生中的贡献,综合起来有三点:
一、间接帮助曹操消灭袁绍;二、他的书法成就;三、他生下了两个同样是顶级精英的儿子,大的叫钟毓、小的叫钟会。
钟毓生年不详,而小儿子钟会则生于魏黄初六年(225年),不过让人惊讶的是,钟繇生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也就是说,钟繇是在七十五岁高龄时生下的钟会。钟会的母亲张昌蒲生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钟繇的年龄比她大了近五十岁。
在钟繇这两个儿子中,无疑钟会的知名度较高,而且在历史上闹出的动静也远大于兄长钟毓。钟会作为顶级名臣、名士钟繇的幼子,仕途起点自然要远高于草根出身的邓艾。其实只要钟会不呆不傻,以他的聪明才干,天生就是在权力高层混饭吃的。
钟会从小就在名流圈中四处拜帖子,再加上他是德高望重的钟太尉的幺儿,官场大佬们都要给三分薄面,没少给钟会吹喇叭抬轿子,钟会在官场上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邓艾拼了半辈子的命才出人头地,而钟会直接进入官场核心层,一步登天。
当然不能说钟会进入官场完全靠他的豪门背景,最重要的是钟会还是有过人的能力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出身豪门,但李世民的天下也是靠自己打出来的,这就是本事。
钟会和邓艾还有一点不同,就是邓艾多数时间外放,在地方上转来转去,而钟会一直在司马师和司马昭身边做首席高参。不要小看了幕府高参,在司马氏巩固统治的过程中,钟会起到的作用一点不比邓艾小。尤其是在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时,为了破解吴国对诸葛诞的军事救援,钟会使了一招极漂亮的反间计,成功策反了吴军前线主将全怿投降,为消灭诸葛诞立下了大功。史称钟会“寿春之破,会谋居多”。
那年头找到一个顶级智囊并不容易,司马昭捞到钟会这个宝贝之后,爱不释手,“亲待日隆”,当时人都把钟会比成汉初头号谋士张良。虽然钟会没有上过战场,也不算是名将,但钟会实际上已经进入魏国官场核心,说他是一线重臣,并没有夸张。
钟会在官场上混到一线职务的标志是他出任司隶校尉,负责首都地区的军政大事。不过钟会的职务并不限于治理首都地区,而是继续在司马昭身边摇鹅毛扇子,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为司马昭打天下提供智力支持。
钟会第一次外放,是魏景元三年(262年)的冬天。司马昭已经做足了消灭蜀汉的准备,但在具体用人上,似乎不太放心邓艾,特意在西线安插了钟会,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并全权负责关西各州的军事。
从这次用人的特点来看,攻蜀主力其实还是邓艾,司马昭之所以用钟会,主要原因还是通过钟会来制衡邓艾。虽然钟会就未必可靠,但在两位主将都不受主帅信任的情况下,这样的平衡格局其实是最安全的,更何况司马昭在钟会身边也没少安插自己的亲信。
钟会在灭蜀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邓艾那么明显,不过钟会吸引了蜀军主力,为邓艾偷渡阴平拉开了战略空间。但在灭蜀之后,钟会和邓艾一样,狐狸尾巴开始掖不住了。
邓艾虽然骄傲自负,但他确实没有反心,只不过“小人得志”罢了。钟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远大于邓艾,因为钟会并不甘心做司马昭的走狗,他想要推翻司马昭,做天下的主人。
钟会要想推翻司马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牢牢控制住西川,以及他带来的这支魏军。这时钟会最主要的敌人还不是司马昭,而是邓艾。不除掉邓艾,钟会什么事都做不成。
钟会这个人实在够阴险的,他为了给邓艾下黑手,居然想到了这么一条毒计。钟会的书法功底非常扎实,他模仿邓艾的字迹,以邓艾的名义给司马昭写信,内容非常不敬。
钟会这招极狠,司马昭对邓艾的不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钟会伪造的这些书信。钟会利用司马昭急切除掉邓艾的心理,顺利地从司马昭手上骗来了前线部队的指挥权,轻松拿下邓艾。
司马昭“帮助”钟会除掉了邓艾,接下来钟会就要把刀尖对准司马昭。按钟会的计划,他准备率军队杀回长安,然后击杀司马昭。但此时司马昭已经开始对钟会有所怀疑,为了防备钟会捣乱,司马昭给钟会放话,说为了顺利接收邓艾,他先率十万精兵亲临长安……司马昭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傻子也知道司马昭真正要防的到底是谁?钟会一看司马昭这个架势,就知道他出关的道路实际上已经被司马昭给封死了,中原皇帝是做不成了。不过钟会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割据西川,做第二个刘备。
人活着就应该有些野心,但钟会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虽然他是西征军的主帅,但帐下许多高级将领却都是司马昭的心腹,他们根本不会买钟会的账。
还有一点很重要,钟会为了造反,可以抛弃在洛阳的家人,但这些魏军将领却不会这么绝情。他们都不是傻子,他们跟着钟会造反所能得到的未必就比司马昭给的多。在得不到更多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凭什么跟着钟会蹚浑水?
不过钟会这时还没有除掉他们的意思,只不过是想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强迫他们跟着自己造反。如果这些人不听话,那只好全都杀掉了。钟会平时做军事高参,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可现在轮到他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就出现了犹豫不决的老毛病,浪费了机会。
钟会应该在自己的野心还没有暴露之前就杀掉这些将领,快刀斩乱麻,然后迅速起事,这样未必没有机会。可现在近乎所有的前线将领都知道了钟会的野心,即使钟会暂时还没下手,他们也已经嗅到了浓重的血腥味。
为了自保,胡烈等人四处放话,说钟会要把他们骗过去,全部给活埋了。整个魏军前线部队本来就对钟会企图造反非常的反感,再加上钟会要对他们下手,本来还持观望态度的中级将领这下全部被逼反了。
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震惊天下的成都之乱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无数愤怒的魏兵拿起武器冲进了成都,和心怀鬼胎的钟会进行血战,战况非常惨烈,繁华似锦的成都城陷入一片火海。钟会最终没有实现割据梦想,死在了这场大乱之中。
说来已经不是巧合,三国末期三大明星人物姜维、邓艾、钟会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结局,没有一个善终,并且死于同一场兵乱。姜维的悲剧让人扼腕,邓艾的悲剧让人长叹,至于钟会的悲剧,不由得让人感慨人性的贪婪。
钟会在谋反之前,他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几乎都是司马昭给他的。没有司马昭知人善任,钟会不过是一个顶级名士,不可能在历史上演绎这么重的戏份。
其实在钟会和邓艾出兵灭蜀之初,司马昭就已经做好了对付他们的准备,只等着他们自己上套了。
钟会实际上不过是司马昭的一枚棋子,这枚棋子不甘心任人摆弄,想摇身一变做棋手,但棋手岂是随便能做的?钟会的悲剧就在于此。
名家回眸
鲁迅说:中国是个有着浓厚英雄情结的国度,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不记得有多少个帝王,但我们一定会记得有多少个英雄。
英雄之所以有别于市井草根,倒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功业,而是因为大多数英雄都是失败者。英雄,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具备两个要素:
一、有血性。在血与火交织的历史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男儿豪情,无论成败,都要激情澎湃,这样才能让历史记住。
二、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人类天生有恻隐之心,同情失败者,尤其是那些富有人格魅力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