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唐盛世
28441800000017

第17章 旷世女皇武则天(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女性之一,她不但驾驭了一个朝代,更为一个朝代的兴旺作出了贡献。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对她的评价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她对唐朝兴旺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女皇的坎坷帝王路

她,一个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生活的女人,居然端坐于最高的位置上,雄视八方、号令天下,不管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还是满腹经纶的文臣,都俯首于她的裙裾之下,口呼万岁、洗耳听命,使拥有600多万户的国家也以其强大的身姿傲立于当时的世界上。她,就是武则天。

才人武媚娘

武则天,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她的父亲武士彟是个木材商,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都督等大官。其母杨氏,出身名门大族,外祖父杨达是隋朝的宗室宰相。

功臣之后至唐代,杨家在京城里也还是显赫的宗族。尽管如此,武则天的家庭在当时也还是不入上流社会的“寒族”。武则天的父亲靠做木材生意致富,后结识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渊命他为行军府司铠参军,一直为唐军提供军需,直到唐军进入长安,被李渊尊为“太原元从功臣”。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家族出身,按当时的门阀观念,所谓名门望族,是在一百多年间一直控制着西魏、北周和隋、唐政权的关陇集团,只有出身于这些家族的人,才能获得朝廷的承认,才有资格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官职。

按武则天父亲的经历和官位,当然可以跻身于士族之列,但论其血统出身,却是寒微之族。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朝廷修《氏族志》,不列武姓,“不叙武氏本望”,社会上也攻击武家是下等族姓,甚至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武家被排斥在贵族之外,想取得很高的权力和职位,是十分渺茫的。

武则天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既有着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又有着寒门微族的“历史出身”。上流社会的生活刺激了她的权势欲,寒门微族的出身又使她无法实现攫取权势的欲望。武则天自小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长大,逐渐养成了仇视名门士族、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的性格特征。

武则天9岁时,父亲病逝。她的两个异母家兄武元庆、武元爽和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对她们母女甚是薄情,在充满矛盾的家庭里生活无疑是很压抑的,武则天不断地寻求向外发展的机遇。

贞观十年(636年)元月,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家中的次女生得十分美貌,特命下诏召其入宫。这时,武则天年仅14岁。一般来说,这种年龄的女子都不愿离开父母,况且一入深宫,如同生离死别。而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则把这看成是一个机会,并且可以摆脱兄长们的管束和压抑,因此,她很愿意进入宫廷。当时,她的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反倒觉得大可不必,她笑着劝慰母亲说:“我去见天子,怎么能知道不是福缘呢?为什么要哭哭啼啼?”这种对家庭生活的厌恶和对深宫生活的无限憧憬,足以说明她与一般妇女的性格、见识截然不同。

寂寞才人武则天入宫后,被唐太宗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根据唐朝的制度,皇帝除了4个妃子之外,还有36个嫔妇,81个女御。才人是36个嫔妇中最低的一等,在所有的妃嫔中居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才人的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饮宴睡寝和蚕桑之事,向皇帝叙述她们一年中的收获情况。相对而言,这种内职是比较重要的。唐太宗直接封武则天为才人,是挺看重她的,但也不是像有的野史所写,唐太宗一见武则天就被她迷住了,然后专宠武则天一人。

有一个着名的例子是武则天驯马。由于职责的关系,武则天常常可以见到唐太宗。与当时的其他妃嫔一样,武则天很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女们的簇拥下去看驯马,那马是西域的贡品,名叫“狮子骢”,性情刚烈。太宗问大家:“你们谁能驾驭它?”武则天说:“妾能制之。然需三物:

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击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几十年后武则天回忆起这段往事,说“太宗壮朕之志”,意思是太宗很称赞她的气概。

但这次表现并不是很成功,因为她仍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幸。武则天14岁进宫,在宫中度过了整整12个年头,既没有为太宗生养子嗣,也没有得到升迁,足见得宠一事与她无缘。当时民间盛传“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有天下”,太宗被流言所惧,担心自己的基业会因此而垮掉,因此想把与“武”有关的人都下令处死。早年随太宗出生入死的大将李君羡因此事丧命,原因在于李君羡官拜左武卫将军,爵封武连县公,又掌宫城北门的玄武门宿卫,都有“武”字,偏巧他的小名又叫“五娘”。太宗未能想到后宫的武才人而杀一名勇将李君羡,从反面证明武则天“未容君王得见面”的事实。

武则天并不被太宗宠幸。也许是因为唐太宗这位一代英主只喜爱像长孙皇后、徐贤妃那样温柔的女性,而武则天在驯马事件中给太宗的印象是个性刚烈,且有一种暴烈、攻击和敌视、不顺从的倾向。对于这样的女子,太宗虽然会称赞她气概非凡,但内心却已有疏远之意。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不少妃嫔都有所晋升,而她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才人,在半幽禁的生活中度过了青春。深宫生活的寂寞,使武则天慢慢品味到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来说,倒成了一种受用不尽的财富。

入宫12年,武则天学会了不少新东西,在学识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首先,她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她同众嫔妃一起学习礼乐,特别是诗歌和书法。在这一过程中,她进一步熟悉了上流社会。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其次,她有机会接触皇家公文,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并且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眼界渐阔。加之多年生活在唐太宗身边,耳濡目染太宗的治国方法,也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她从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渐走向了成熟。

从尼姑到皇后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在终南山中病死。这一事件对于武则天的宫闱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按照唐制,武则天同其他未生养子女的宫女们一起被剃度落发进了感业寺,空守青灯梵钟,时年26岁。

早在太宗病重之际,武则天见太子李治经常出入宫廷探视,就灵机一动,希望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地接近太子,并取得他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温和,乍遇武则天这么一个美貌端庄、通达事理而又善于理事的年轻女子,不禁倾心。

武则天与太子李治在名义上是母子关系,按照封建伦理道德,他们之间绝对不能有什么越轨的行为。但事实上,唐初皇族的伦理观念比较淡薄,男女之间的禁忌也比较松弛。后来李治在一个诏书中写道:“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意思是说,他在当太子的时候,深得太宗喜爱,常常呆在太宗身边,妃嫔往来,他连看也不看。太宗对此十分赞赏,就把武媚娘赐给了他。这件事就同汉宣帝给皇太子选王政君一样。实际上,“常得侍从”确系事实;“未尝迕目”则文饰之词。至于说唐太宗把武则天赐给了他,恐怕完全是他编造出来的谎话。

武则天入寺为尼,李治对她也是一直未能忘怀,然而新君即位之始,他并没有多少机会去见她。永徽元年(650年),在太宗周年忌日时,李治以去感业寺进香为名,在那里见到了已经落发近一年的武则天。史书上记载说:“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唐高宗虽然思念武则天,可因为她曾侍奉过唐太宗,所以不敢公然把她接回宫中。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使武则天重入宫阙的梦想成为现实。

一是武则天在感业寺生了一个男孩儿,就是后来的太子李弘。李弘的降生,无形中抬高了武则天的身价。二是这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离间高宗与萧淑妃的关系,王皇后也力主接纳武则天入宫,并让武则天蓄发等待。时隔不久,高宗不顾当时的礼教佛规,毅然将武则天接入宫中。

武则天第二次入宫后不久,其子李弘也被册封为代王。这样,她就在妃嫔中有了较高的地位。但她并不自尊自大,相反,总是彬彬有礼,显得和蔼可亲,对于王皇后更是“卑辞屈体”,伺候得十分殷勤。王皇后大喜,以为自己选对了人,便在高宗面前不止一次地说武则天的好话。唐高宗本来就喜欢武则天,武则天再次入宫后的表现又十分得体,经王皇后这么一说,越发觉得武则天可爱。永徽五年,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妃。

武则天并不满足,她的目标是取代王皇后。她十分清楚,自己必须同王、萧二人进行一番较量,才能取得胜利。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寻常的后妃之间的争风吃醋,还反映了当时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因而显得十分尖锐。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她们三人各有长短:

王皇后出自名门,是北周大将王思政的后代,她的叔祖母是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且姿色秀丽,又是太宗亲自选定的儿媳。已为皇后,有许多达官贵人撑腰。但她与唐高宗感情不深,又无子女,且妄自尊大。在后宫中比较孤立。

萧淑妃长得漂亮,与高宗感情较深,又生有一男二女。但在朝廷中势力单薄,在后宫中没有威信。

武昭仪不仅生得美丽,聪明巧慧,与高宗感情很深,而且在后宫中威望较高,朝廷中也有一部分支持者。但出身低微,曾经当过唐太宗的才人。

与王皇后、萧淑妃相比,武则天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与唐高宗有深厚的感情。但是,王皇后有很大的势力,萧淑妃也不好对付。因此,谁胜谁负,就要看谁的手段高明了。

王皇后和萧淑妃反对武则天的劲头很足,但她们不能很好地合作,只是各自为战,捏造事实,给武则天脸上抹黑。而武则天则不然,她一方面无微不至地体贴唐高宗,另一方面,在后宫中拉拢势力,特别是拉拢被王皇后排斥的那些人,“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通过他们掌握王皇后、萧淑妃的一言一行,然后添油加醋,告诉高宗。这样,高宗便不信王皇后和萧淑妃而独信武则天。史书说:“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虽然如此,唐高宗还没有马上废掉王皇后的意图。武则天认为,有王皇后在,自己就不得安宁,更不可能当上皇后,这一劲敌必须扫除。

于是武则天就下了一个毒手,她残忍地窒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以此来诬陷王皇后。这样一来,高宗对王皇后的感情就彻底破裂了。不久,武则天又诬告王皇后与她的母亲行厌胜之术,诅咒自己,更让高宗大为恼火,联系到小女儿的死,他终于下定决心废掉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

围绕皇后废立问题,宫廷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朝中的元老大臣、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因为与王皇后同是唐室的亲戚,所以竭尽全力巩固这个典型军事贵族出身的皇后的地位,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对于长孙无忌,武则天一度想用收买的方法来获得他的支持。她曾和高宗一同去长孙无忌家,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官做,又赏赐了许多金银绸缎。高宗对长孙无忌说,王皇后无子,暗示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把东西收下,却仍然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又通过自己的母亲杨氏去活动,也不行。这时,武则天只得另想出路。她找到了一批被长孙无忌排斥的人,主要的有中书舍人李义府、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以及许敬宗等人。这群不得志的寒门地主官吏经过权衡,决定投靠武则天。

李义府首先发难,公开上表:“王皇后有失妇德,请废了她改立武昭仪。以顺乎天下兆庶之心。”请求废王皇后立武则天。高宗也想借改立皇后之事摆脱长孙无忌等贞观元老的束缚,见李义府如此支持自己的行动,非常高兴,赐珠一斗,又升为中书侍郎兼知政事,李义府得到皇帝赏赐以后,朝廷上一批善于钻营的人也纷纷为武则天呐喊助威。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则竭力反对,褚遂良甚至拿出顾命大臣的架势,以死相诤:“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恳请另选天下名门望族,何必一定要立武氏?再说,武氏曾经服侍先帝(即做过太宗的才人),万代之后,天下人该怎么看待陛下呢?”说完,把手中象笏扔在殿阶之上,叩头流血,大声表示要辞职,一副决然无疑的样子。面对这近乎威胁的姿态,高宗发怒了,准备将褚遂良推出去用刑。武则天当时在帘后听众臣表态,因为被褚遂良揭穿出身卑微、侍奉先帝的老底,恼羞成怒,忍不住在帘中大声说道:“何不扑杀此僚。”长孙无忌连忙说道:“褚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这才作罢。

褚遂良被赶下宫殿之后,宰相韩瑗和来济被长孙无忌推出来说话。他们不过是说一些“王者立后,只有选择名家闺秀,才能孚四海之望”的陈词滥调,高宗感到厌烦至极,没有采纳。韩瑗甚至因此被遣送回家。

皇后废立之事牵动了这么多宰相,他们的态度如此顽固,高宗感到阻力太大了。正在这时。与长孙无忌有着较深矛盾、几次内廷会议都借故缺席的开国功臣李积说了一句话:“皇后废立,说起来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要先问外人呢?”

这等于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武则天又指使追随自己的臣僚散布言论,如许敬宗就在朝廷中散布言论说:“种田的农夫多收几十石麦子,都想换个老婆,何况是贵为天子,这算得了什么!”于是,高宗决定册立武则天。

永徽五年(654年)十月十三,高宗下诏,废皇后王氏、淑妃萧氏为庶人;十月十九,诏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初一,由司空李积主持,举行册立皇后大典。31岁的武则天,身着皇后礼服,昂首登上肃义门,李积、于志宁献上玺绶,率领百官朝拜,开创了百官朝拜皇后的先例。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便开始对原皇后一党进行彻底清洗,把王皇后、萧淑妃禁死于冷宫,把褚遂良贬死在爱州,逼长孙无忌自杀,又杀柳奭于象州,韩瑷被逼死在振州,这些人的主要亲属也都被杀或遭贬谪。至659年,长孙无忌的权力集团被彻底摧垮了。与此相应的是,效忠武则天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被提升为宰相。

据史书记载,660年,唐高宗李治因患风疾,对处理朝政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常将朝廷上的一些事交给武则天处理。“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定之。后性敏捷,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说她的权力与高宗相等,还是轻了。其实实权是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人们常说武则天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