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
28446400000018

第18章 爱是些许漫谈(1)

爱的能力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者被爱的对象。

——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身边的单身朋友向我们抱怨“为什么我心爱的人还不出现呢?”“我看不上她/他”之类的话,其实在爱的海洋里,他们不是找不到对象,而是他们已经错过了好多对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缺乏爱的能力!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爱的能力。产生这一看法有多种原因,这些原因的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十九世纪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爱情往往不是自发的、最后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虽然在最近的几十年来,浪漫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认。尽管传统形式在美国依然可见,但人们更多的是寻求“浪漫式的爱情”,寻求个人理想中的爱情经历。

在农耕文明退去其历史的光环后,商业文明随之取代其光辉灿烂的位置,的确商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极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商业化价值观却严重侵蚀着包容厚德的传统思想,以前的幸福是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恩爱情谊,现在的幸福是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婚姻要门当户对。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网易网友风花雪月

培养信仰

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第一个步骤就是要认清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点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去信仰的各种借口和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

——弗洛姆《爱的艺术》

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第一个步骤就是要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去信仰的各种借口和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另外还要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还有就是要认识到那些自觉地害怕被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爱别人的反映。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在培养信仰方面还能再说些什么吗?有些人也许能做到这点。如果我是诗人或者是哲学家,我也许还会试一试,可因为我既不是诗人也不是哲学家,所以就不能再讲出些什么来。我深信,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一定会像孩子学走路一样使自己获得信仰。

培养信仰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和调整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合乎自我感觉,不可生拉硬拽,与自己的大脑活动保持一致,顺势而为,自己的思想不统一,则无法掌控身外之物。

——腾讯网友原本没有错

关于自恋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的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而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真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有威胁的事情才有意义。

——弗洛姆《爱的艺术》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这个意义上的客观性就是能从表面深入现象核心的实现主义。同自恋相反,客观性的基础不是与外部世界毫无关系,而是有强烈的联系。精神病的所有形式是没有客观性的极端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对客观事物没有开放的能力。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如果有现实的话,那也只存在于他的内心:就是他的恐惧和欲望。外部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他内心世界的象征,只是他的创造物。我们做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现象。在梦里发生的具体事件象征内心活动,即使如此,睡梦中的我们还是深信梦里发生的事同我们在清醒状态感觉到的现实一样的真实。

但是梦和精神病仅仅是缺乏客观性的极端例子。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个非客观的图像,一个被我们的自恋倾向所歪曲了的图像。难道还需要我举例说明吗?只要我们观察自己和邻居或者看报的话,是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的,只是由于自恋的程度不一,歪曲客观的程度也有高低。譬如一位妇女打电话给她的医生,告诉他,她很想当日下午去他那儿看病。医生说,他今天下午没有空,明天下午才有空。可那个妇女却说:“医生,可我住的地方离您那儿才五分钟的路!”这位妇女不能理解她住的虽然近却不能节省医生的时间。她完全是从自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因为她节省了时间,所以医生也节省了时间。对她来说“我”是唯一的现实。

不那么极端的例子——或者也许仅仅是不那么明显而已——常常出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真不知有多少父母首先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孩子是否听话,是否使他们高兴等等,而不是孩子自己经历了什么,是怎么经历的——当然这些经历与父母无关。真不知有多少丈夫认为他们的妻子很专横,实际上是由于他们自己同母亲的幼稚的联系而把妻子的每一个要求解释为是限制他们的“自由”。真不知又有多少妻子认为她们的丈夫无能或者软弱,而实际上仅仅是因为丈夫不符合她们童年时代想象中的光彩夺目的骑士啊!

对其他民族缺乏客观性就更常见,也更具有危险性。一个民族会突然地把另一个民族看成是劣等的和敌对的,却自认为本民族体现一切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敌人的行为用一种尺度衡量,而自己的行为却用另一种尺度衡量。甚至敌人的善意举动也被看做是险恶用心的产物,只是为了遮住我们和世界的眼目而已,可另一面又用高贵的动机来为自己的坏行为辩护。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得出下列结论: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

自恋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凡事过犹不及,通过自恋能让自己开心快乐,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自恋到了使别人烦恼的程度,便是一件不“美”的事情。

——网易网友一段进行曲

上帝的问题

“把上帝当做你的伙伴”这口号就意味着把上帝当成你商业上的伙伴,而不是在爱、正义和真理中同上帝合二为一。正如博爱被非公正代替一样,上帝也变成了高不可攀的宇宙有限公司总经理。

——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二十年代,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格”,还并不需要召唤上帝。1938年的畅销书、达尔·卡内基的《如何能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完全是探讨世俗范围内的问题。但是卡内基这本书当年起的作用今天被由恩·弗·派勒牧师写的另一本畅销书《积极思维的威力》所取代。在这本宗教书里根本就没有提出统治我们社会的追求成功的努力是否符合单神宗教信仰的精神这一问题。恰恰相反,作者对我们的最高目标丝毫没有怀疑而是建议我们把对上帝的信仰和祷告作为手段,以增强我们获得成功的能力。就像一个现代精神病大夫建议商店的职工应该得到幸福,从而能吸引顾客,我们的一些神职人员也建议我们要热爱上帝,以获得个人的成功。“把上帝当做你的伙伴”这句口号意味着把上帝当做你商业上的伙伴,而不是在爱、正义和真理中同上帝合二为一。正如博爱被非个性的公正代替一样,上帝也变成了高不可攀的宇宙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人们虽然知道他是存在的,而且领导着公司(当然没有他公司也许还照样发挥作用),可谁也看不见他,尽管如此人们承认他的功绩并“行使自己的责任”。

以前是对上帝单纯的信仰,因为他的神秘;现在是对上帝变幻多端的利用,因为人的利益。上帝不上帝在强者的眼中,已经无所谓矣!在迷茫的弱者心里,上帝还是那个上帝,而强者恰恰是利用这个上帝来行骗的。

——腾讯网友坎坎坷坷

到处是爱

爱存在于人类团结一致的体验当中,存在于男女之间的性爱之中,存在于母爱之中,也存在于人的自恋之中;总的来说,爱就是存在于一种联合统一的神秘经验之中。在爱的行动中,每个人都会与万物结合成一体,但又都是每个人自己——一个独特、独立、有局限的、终将一死的人。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爱不仅指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各种对别人好的愿景和对自己灵魂的关怀也属于爱情,只有我们处理好了自己的情感才能进而处理好与他人的情感。

如果有人问你:你能看到爱吗?你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是的,爱不是那种摸得着、看得见、听得清又闻得出来的有形有实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爱生出很多怀疑、惶惑和不安全感。

其实,爱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一切存在之中。不信你看,当人类团结一致之时,这其中定是爱在串联;男女之间发生的性爱也是在爱这个催化剂的帮助下发生的;更不用提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了,母亲的心中满满地装着对孩子的爱;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自恋情结也是一种爱,对自己的爱,虽然这种爱有些过度。由此就可以看出,爱存在于宇宙间一种神秘的、统一的、联合的经验当中,兼容万包,无孔不入。虽然在爱之中,我们每个人都与万物合二为一,但我们依然是我们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特、有限、最后又都难免一死。

个人的命运如何,都不会影响爱的存在,只要人类生生不息,永不消亡。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添上一份春色。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给人们营造出一片阴凉。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将充满爱。

出了家门,我们常会对身边的同伴们说,快看美女,这样的字眼,这恰恰说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的心中仍不缺少爱。

——腾讯网友离开吗看

爱由心生

通过爱的学说,我们可以理解爱的力量,并学会用创造性的激情去工作、去生活,从而能够走向积极的自由和美好。

——弗洛姆《爱的艺术》

他们已经被牢牢地套进了现实里,他们已经体会不到爱和世界的细微变化,如蝉翼扇动的纤弱,兔子进食的咀嚼,体会不到自己呼吸的脉络,他们因世界而把自己捆绑,但世界依然是那么的富有生气,而他们自己却如死一般沉寂。

在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见未来的人,也一定能掌握现在,因为明天的方向他已经规划好了,知道自己的人生将走向何方。留住心中的“希望种子”,相信自己会有一个无可限量的未来,心存希望,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只要怀抱希望,生命自然会充满激情与活力。

激情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那种短暂的、强烈的爱。真正的激情是人类生命中一种神圣的体验。它是生活中特别的火花,是滋润着有生命万物的精神河流。激情使发展的力量始终保持在最前沿,它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动力。对自己的生命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人,会不断地超越自我,但前提是他真的理解了关于爱的一切。

真正的激情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仅仅是面对心爱之人的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对于人、事、物本身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缺少了这种热爱的信念,那么激情也就变味,失去本有的价值了。真正的浪漫也是如此,并不限于日落宴会和夫妻恩爱。真正的浪漫来自我们对所爱的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的热诚。当我们通过爱的学说理解了爱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用一种饱含创造性的激情去爱人,去生活,并饱尝它带给我们的美好。

爱由心生,当我们看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当我们心有所属的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无法驾驭,我们难以招架。

——新浪网友无敌哦门

值得爱吗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大多数人对“值得被人爱”的理解不过就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弗洛姆《爱的艺术》

你值得被人爱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他们常常对着镜子打扮自己,却忽略了对心灵的装饰。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疑惑,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看着自己,你会突然很灰心,并在心里发出疑问:“我是不是不够好,我这个样子值得被别人爱吗?”

这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爱,这也是现代人的通病,正因为他们不是用爱去唤醒爱,就很难得到别人的爱,所以就忍不住会自卑地觉得自己不被人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光环和魅力,那是其他人没办法去模仿或拥有的。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为自己骄傲、爱自己的权利,所以一个人的自信只能由他自己去诠释。

现代人所谓的“值得被人爱”就是赢得别人的青睐和对异性有吸引力。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坚持自己身上最特别的部分,不要被自卑蒙上了双眼,也不要被残酷的现实扼杀掉敞开心扉的念头,只要你始终相信自己是独特的,美丽的,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但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求外职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极为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四十多。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的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

“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