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之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各项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向村庄延伸,向农户延伸,形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化。要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六小工程”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并且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在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将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粮食生产方面,突出抓好良田建设、良种研发、良法普及、良资生产、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是关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关键环节。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实施中部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方面,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防疫物质保障六大系统。
二﹑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解决农村1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国70%的高氟水病区村和所有高砷水病区村完成改水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实现城乡统筹供水,让群众喝上清洁卫生的水。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国家将投资10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底,全国将基本实现“邮路到乡”。到2020年底,全国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使农民走上顺畅便捷的路。让农民使用上清洁的生活能源。
近年来,国家投资支持的农村“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项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全国计划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250万户。目前农村无电人口总数约2000万人。“十一五”时期,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提高农网改造覆盖面,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计划解决全国约1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到2015年,全部解决我国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2006年起,实现城乡电价统一。此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将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农业信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把农业信息服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生态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加剧,秸秆焚烧、污水灌溉和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乡镇工业污染迅速蔓延,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缓解和消除农村环境问题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一﹑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渠道,还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可以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小品、快板、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逐步转变观念。
二﹑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到农业、卫生、环保、财政、科技、建设、土地等部门,应该设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做好统筹协调,出台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便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设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扶持环卫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挥金融的扶持作用,解决农村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
三﹑全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要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状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镇村保洁服务中心,健全保洁队伍,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将养殖与农民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建设沼气池,实现“一池三改”,使用沼气燃料。加大农村全面绿化或硬化步伐,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四﹑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要以绿色生产为重点,使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推行“猪-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和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鼓励和引导施用有机肥,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和科技支持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和科技支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强化农村的环境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扶持并创建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
农田水利建设
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弱化,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急剧降低,同时,由于滥伐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与土壤沙化等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所以,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各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将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重点工作有三项:
一﹑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发展节水灌溉
在我国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北方高达80%,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但利用率仅45%左右。农业节水,特别是现代化农业节水,对缓解我国供水矛盾减少水源浪费,提高水利用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要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对全国400多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50%。当前农业节水主要的措施,就是推行节水灌溉,这一措施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节水工程措施、节水农艺措施、节水管理措施。推行方式就是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有的治理措施综合性、项目管理综合性、资金投入综合性等优势,建设大量小型水源工程(如小水窖、小塘坝)、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系及其配套建筑,保证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节水。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让他们参与灌溉管理,有条件实施田间及大棚集雨节水灌溉、喷灌、微灌、渗灌,淡化利用微咸水(地表水)、提高中水再利用率;实行按用水成本和实际用水量供水,在建设防渗灌溉渠道、管道等设施时,配套量水设施,实现农业用水控制和运行自动化。
二﹑实施中部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
实施中部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必须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要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作为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开展续建配套灌区的末级渠系建设试点。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重点改造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中部4省的大型排水泵站,改善排涝面积3800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91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亿公斤。
三﹑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改善耕地质量
“沃土工程”是指通过对土、水、肥三个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调控的精准,从而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实施耕地培肥措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增强耕地持续高产稳产能力的项目。实施“沃土工程”就是要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主要任务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培肥基础地力,提高耕地、肥料和水的利用率,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防治农田污染、防止水土退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沃土工程”的工作重点是推进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扶持有机肥产业发展,加强旱作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
为此,农业部决定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是保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是保证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重新认识“沃土工程”的重要性,要切实把“沃土工程”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新一轮“沃土工程”要紧紧围绕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从“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服务”五个核心环节开展工作,遵循耕地质量演变的科学规律,提升耕地土壤的基础地力,改善耕地田间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通过“增”(即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即提高肥、水利用率,特别是要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改”(即改良土壤,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土壤的质量)、“防”(即防止土壤退化)主导措施,加快耕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土肥新技术推广。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强化基础研究,促进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扩大测土和试验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宜不同生态区的施肥模式;收集分析测试信息,为全国数字土壤打基础;完善体系建设,改善测试条件;加强肥料市场整治,保护农民利益。2007年国家将通过项目带动,完成68亿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开展对2亿农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组织50万名专家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力争使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入户率、到位率达到90%以上。
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要努力提升地力。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在粮食主产区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有效的办法,继续与肥料生产企业密切配合,进一步研制开发配方肥,不断把配方物化为产品,把测土配方肥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继续与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配合,加强对肥料流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市场销售肥料的质量,维护农民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