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基层干部读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28470100000003

第3章 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

五﹑有利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目前,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县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县域,核心是提高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提高县乡财政的支撑实力。要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加快发展县域工业。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要加强规划和指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建设进度,推动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扩权强县政策措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当前看,广大农村人口除了部分向大中城市转移外,主要的是就近向县域内城镇转移。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县城、重点镇的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六﹑有利于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既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吸引和造就一批县乡村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研究制定促进城市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城乡各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持和保障作用。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快乡村公路、电网、新能源、自来水、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村镇改造和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化管理水平,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个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统筹发展”的思想,处理好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矛盾,具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只有着眼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高度重视把农村、农业、农民的事情办好,才能切实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体现为物质、精神、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相对落后,乡村面貌相对落后。可以说,当前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着力破解农村发展的这些难题,消除种种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它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涵,充分体现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对“三农”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做好我国其他各项统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是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经济增长可靠和持久的动力源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水平,而且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既可以缓解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使这些行业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在农村找到市场需求,促进与此联系的相关产业发展;又可以通过建设好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从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明确新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就要把增加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曾把“三农”问题单纯看成是一个农业产业问题,忽视了对农民自身技能的培养和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更多地强调农业这个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工业化的支持。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农业、靠什么发展农业、怎样发展农业的问题,明确了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发展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牢牢坚持发展为了广大农民,发展依靠广大农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益。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指导原则和检验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明确了广大农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根本力量,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而且又进一步丰富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

3.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维持木桶容量整体水平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这给我们重要启示是,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也要考虑各部分发展的平均数,更要重视发展最慢的那一部分。虽然在发展实践中,各项任务的实现不可能齐头并进,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总体而言,必须做到全面均衡。所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时,不单单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而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应遵循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既要努力着眼于城乡协调发展,又要努力着眼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农民生活的新提高、民风民俗的新风尚、乡村面貌的新变化、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等,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