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
28489200000046

第46章 《自私的基因》是怎么成功的?

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的科普杰作《科学的基因》到2006年已经问世30周年了。该书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深远影响,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自私的基因”都成了英语中的一个固定词组。该书为什么如此成功呢?除了书的内容质量和道金斯的表达技巧之外,至少还有另外三个因素起作用。

第一个因素,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和责任编辑慧眼识珠。道金斯当时只是牛津大学动物行为学的一名年轻讲师(Lecturer),以前没出过书,而且他首先是与乔纳森·开普出版社商讨出版可能性的,后来才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接触。牛津大学出版社方面出面与道金斯接洽的是科学编辑迈克尔·罗杰斯,他对面向大众的科普书是情有独钟的。道金斯拟起的书名《科学的基因》从一开始就迷住了罗杰斯,他对出版社的一位同事说,“目前我只有一个标题,但这个标题太棒了:自私的基因”。全书计划有11章,一拿到头8章,罗杰斯就连夜读完了。他在给牛津出版社纽约分部的一位同事的信中说,“手稿给我极深的印象,令我兴奋不已……我相信这是一本能掀起轩然大波的书,会卖得很好……我急切地要拿到它。”那时,人们对牛津大学出版社出此类书的能力还是持怀疑态度的,罗杰斯很想改变人家的这一看法。道金斯对出版社提出的计划出版时间不太满意,认为会贻误商机。经商量,道金斯在1975年下半年最终同意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社决定创纪录地在半年内推出此书。在此前期接洽谈判过程中,罗杰斯功不可没。

第二个因素,是出版社精心准备和造势,各种媒体推波助澜。比如,在封皮设计上,出版社决定采用艺术家兼生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著名畅销书《裸猿》的作者)创作的一幅油画的四色印版。在20世纪60年代,这就属于高成本投入了。该书的宣传广告语将它说成是一本“科学惊险作品”,还有意识地说它必将引起争议,因为它粉碎了人们过去的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观。此书原计划写200页左右,实际上大大超出了,但出版社坚持原来拟定的3英镑以下的定价,他们认为,3英镑是购书者可以接受的心理极限。

1976年3月,《自私的基因》问世。在出版前,英国广播公司就策划了一期“视野”节目,题目就叫“自私的基因”,邀请道金斯作为访谈嘉宾之一。该节目在图书上市的那一季节里播出。英国著名科普周刊《新科学家》发表了该书最后一章的节选,一周后又发表了剑桥大学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书评。《星期日泰晤士报》则发表了动物学家安东尼·斯托尔的书评。这两则书评都是表扬的。道金斯还觉得书评量太少,他自己在《时尚》Vogue杂志发表一篇文章,介绍此书,还接受了《女性时分》杂志的采访。

第三个因素,是与社会生物学思潮因缘际会。爱德华·威尔逊的《生物社会学》于1975年发表,在学术界和媒体都激起了热烈的辩论。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约翰·克雷伯斯和罗伯特·梅在《自然》杂志发表了对《社会生物学》的书评。英国广播3台作了两集访谈节目,约请的几位都是学术大腕:让《自然》杂志主编约翰·梅多斯对帝国学院的进化生物学家威廉·汉米尔顿和苏塞克斯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约翰·梅纳德·史密斯进行采访。罗杰斯高兴得对同事说,社会生物学领域已经被炒到“红热”的地步,一定会推动《自私的基因》的销售。事实表明,罗杰斯有先见之明。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自私的基因》第一版的档案夹里有一张未署名的文件,第一段说的是,“要想使一本书真正成功,需要三条:高质量的原材料、编辑的识见和编辑的热情。只有好创意是不够的。拥有优秀作者也是不够的”。《自私的基因》的成功印证了这三点。在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科普出版界是否都有这种认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