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
28489200000057

第57章 诺贝尔奖得主忙科普

罗尔德·霍夫曼是美国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也是一名诗人。从2002年起,他和康奈尔大学一些同事在每月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在纽约市格林尼治村办一次沙龙,题目叫“享受科学”,一直坚持到现在。

沙龙的内容五花八门,但都围绕着“科学与娱乐”的主题而展开,可以是图书阅读、音乐演奏、互动对话、话剧片段的表演、魔术展示、诗歌朗诵、热点辩论,等等。例如,有一次的主题是“空无”,沙龙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著名科普作家K.C.Cole亲自朗读他的新书的选段,这本书介绍物理学家如何研究真空;接着,英国脑神经学家兼科普作家OliverSacks朗读其1984年出版的书《单脚站立》(他在一次事故后控制不了自己的双脚了)的片段;霍夫曼本人则朗读几首他写的关于“无”和“有”的诗篇。沙龙的地点在科内利亚街咖啡馆,“门票”只要10美元,连饮料带参加活动全包括。这个系列沙龙极其受欢迎,有位来自芝加哥的科学家说,在沙龙活动的那天晚上,即使有芝加哥橄榄球队比赛的实况转播,也阻挡不住他奔赴科内利亚街咖啡馆。

让我们看看这个沙龙2008年安排了哪些主题。1月6日的主题是:“巨变:逆转潮流”。动物学家Roger Payne和他的演员妻子Lisa Harrow一起呈献了一场特殊的节目。Payne曾发现座头鲸会唱歌,后来一直致力于保护鲸类。他俩想传达的意思是:人类并非生命世界的主宰,而是复杂的生命之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俩朗诵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一些诗歌,诗歌作者包括莎士比亚、罗伯特·弗洛斯特、农民诗人温德尔·贝利(我曾有一篇博文译介他的诗歌)、“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玛丽·奥利弗,等等。2月3日的主题是“五英尺高且继续升高”,邀请极地环境科学家David Holland教授探讨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可能前景,然后是刚刚从纽约大学音乐剧创作研究生计划毕业的高才生Julia Meinwald演绎几首她自己创作的咏叹“水”的歌曲。3月3日的主题是:“撞击的方式最要紧”,内容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创伤研究专家Nadine Levick女士做报告,讨论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最大不安全因素是什么?人体哪个部位最弱?防弹衣为什么管用?“耐撞性”是什么意思?她曾因救护车撞击试验方面的成果获得过国际女性汽车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大奖。然后,由著名爵士音乐人Dan Furman(钢琴演奏)和Michael Vitali(架子鼓演奏)等献上慰藉人心的曼妙音乐,以抵消前面那些令人心惊胆战的事实与数据造成的心理冲击。11月2日的主题是“科学与电影相会”,报告人是AlexisGambis,他是法国人与委内瑞拉人的混血儿、电影人、“想象科学”电影节的创办人。12月7日的主题是:“有趣的科学”。报告人(或表演者)有三位:一个是生物学家Vince LiCata,他是《科学》杂志组织的“将你的博士学位跳出来”舞蹈挑战赛(只有拥有博士学位者才有资格参加)获奖者之一,凭借他和自己带的一名研究生表现血红蛋白分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舞蹈而获奖;一位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高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和热情的科普写手Dave Ng;还有一位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的环境史学家Ben Cohen,他酷爱写作,题材涉及科学、文学和环境生态。

2009年的大幕尚未拉开,但开场的戏码已然准备完毕。1月4日,主题是“跳蚤”,呵呵,可怖的东西!这出独幕剧的表演者是音乐家、剧作家和演员Claudia Stevens,配合她的却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Jerry Meinwald。2月1日的主题是“犹太人的基因谱系学”,报告人是分子遗传学家David Goldstein,配合演出的是一个犹太乐团。

对于如此生动的科普形式,我们真是羡慕死了,羡慕死了!2005年2月26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曾举办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照亮黑夜的烛光——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演员都是观众十分熟悉喜爱的朗诵艺术家,如方明、曹灿、李野墨、翟万臣、瞿弦和、牟云、徐涛,还有著名演员杨立新等,他们朗诵的作品包括:美国当代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临终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要使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成为祸害》,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作品《爱因斯坦也来了》,法国化学家巴斯德的作品《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还有中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介绍物候学的科普作品《大自然的语言》。我曾参与了策划此活动的一次小型讨论会,也有幸聆听了这场朗诵会。可是,像这样的科学与文艺联袂的活动,在我们这里实在是太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