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
28489200000009

第9章 发现—发明一肩挑

过去,科学家与发明家的身份曾经是比较泾渭分明的。牛顿是科学家,爱迪生是发明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之间界限的模糊,随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缩短,随着产学研结合的盛行,开始出现了一批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都很厉害的人物。

近年来,美国国家工程院每年大约选出65名新院士,这帮新院士的约四分之一从未获得过任何级别的工科学位,他们的学术背景可能是化学、物理学、数学什么的,但在工程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与技术界限的模糊。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马丁.梅厄博士曾经做过一项实证研究,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热衷于申请专利的科学家与从不申请专利的科学家相比,学术水平更高还是更低呢?他选择了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比较了英国、德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的情况。1992-2001年期间,SCI数据库总共收录了约10万篇纳米科学的论文,美国专利商标局数据库共有大约4000条纳米技术专利的记录。这些就是他进行分析的“原料”。

既发表论文又申请专利的科研人员被梅厄称为“双活跃分子”。首先看专利拥有者的情况。既拥有专利又发表论文者占专利拥有者总数的27.3%(比利时)到40.5%(英国)不等。但是,在所有的纳米论文作者中,同时申请纳米技术专利的占0.6%(英国)到1.7%(比利时)不等。换句话说,现在搞技术的比较重视科学了,但搞科学的仍不太重视技术。

双活跃分子有7%(德国)至17%(英国)进入了论文产量较高的行列,而从不申请专利的科研人员中,只有不到1%进入论文高产的行列。双活跃分子有4%(德国)至16.7%(比利时)进入论文高被引行列,而从不申请专利的三国科研人员中,进入高被引行列的都不足1%。可见,从总体上说,双活跃分子并未因为热衷于技术发明而影响其科学研究的水平。

进一步考察一些个人的情况。在英国,双活跃分子中论文最高产的那位科学家,其论文数只占不申请专利的最高产科学家论文数的一半还不到;双活跃分子中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那位科学家,其被引用数只占不申请专利的被引次数最多的科学家被引用数的60%左右。看来,人的精力有限,即使对于双活跃分子,两头都表现极其杰出是很难的。但是,德国的数据比较有意思。最高产的德国科学家(共发表408篇纳米科学论文)也是一位拥有专利的科学家,排在第二位的有325篇论文,不拥有专利。排在第三位的有159篇论文,又是一位拥有纳米专利的科学家。

在中国,尚未见过类似于梅厄工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只有一些零星报道。例如,中山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益新不仅在国际肿瘤学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分量的论文,还拥有国际专利。发明家邹远东也发表过很多关于多肽的学术论文。我们可以肯定,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也会出现一批科研-发明俱佳的明星科学家,他们将是新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