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护理学
28511000000036

第36章 外科急诊护理(2)

(3)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单。

(4)重危患者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5)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6)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7)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

2.常规护理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安置胃管患者应按胃管护理要求)。

(2)保持病室整洁、通风,每日2次。

(3)正确留取各项标本。

(4)严格控制陪客和家属探望。

(5)健康指导:鼓励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量就医,控制感染加重。

§§§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救护理

一、病情观察

1.少尿期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按病情做好各种护理记录。

(2)观察患者有无嗜睡、肌张力低下、心律不齐、恶心、呕吐等高钾血症,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3)血压异常按本系统疾病护理。

2.多尿期观察注意观察血钾、血钠的变化及血压的变化。

3.恢复期观察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肾功能。

4.其余按本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二、检查诊断

1.病史采集

(1)了解尿量及尿量改变时间,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

(2)了解尿量变化前的病因和诱因以及治疗经过。

(3)了解尿量变化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所致的各系统的表现。

(4)细心比较各实验室资料,特别是尿常规、比重、血尿素氮、血肌酐。

2.检查

(1)全身系统检查同时应特别重视呼吸、血压、神志、肺部罗音、心率、心律、心包摩擦音等急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的体征。

(2)迅速作相应的实验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比重、尿肌酐、尿素氮、尿钠、尿渗透压、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渗透压、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

(3)B超、腹部平片检查了解泌尿系有无结石、肾积水、尿道梗阻等情况、常规心电图检查。

3.诊断

(1)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因和诱困。

(2)突然发生少尿或无尿,尿量<17mL/h或400mL/d。部分病人可无尿量减少,但尿素氮持续上升。

(3)血尿素氮、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10;尿肌酐/血肌酐<10;尿尿素/血尿素<10;尿蛋白(+~++),尿沉渣异常,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尿钠>40mmol/L;尿渗透压<350mOsm/L,尿渗透压/血渗透压<1.1;肾衰指数=尿钠/(尿肌酐/血肌酐)>2。

(4)对一些难以确诊病例,可进行下列试验:

①补液试验:快速补液250~500mL(30min内滴完)观察2小时尿量,输液后尿量>30mL/h为血容量不足,尿量<17mL/h则为急性肾衰。

②甘露醇试验: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观察2~3小时尿量,如尿量<30mL/则为急性肾衰。

③速尿冲击试验:速尿240mg(4mg/kg)静注,观察2小时尿量不增加,加倍剂量再用一次,如尿量仍<30mL/h为急性肾衰。

三、护理

1.对症护理

(1)少尿期

①严格限制液体进入量,以防水中毒,按医嘱准确输入液体。

②饮食护理:既要限制入量又要适当补充营养,原则上应是低钾、低钠、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适量的蛋白质。

(2)多尿期供给足够热量和维生素,蛋白质可逐日加量,以保证组织的需要,给予含钾多的食物。

(3)恢复期

①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②鼓励逐渐恢复活动,防止出现肌肉无力现象。

2.一般护理

(1)少尿期

①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②预防感染,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一切处置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

③如行腹膜透析或血透治疗,按腹透、血透护理常规。

(2)多尿期

①嘱患者多饮水或按医嘱及时补液和补充钾、钠等,防止脱水、低钾和低钠血症的发生。

②以安静卧床休息为主。

(3)恢复期控制及预防感染,注意清洁及护理。

(4)健康指导:注意增加营养。适当参加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

§§§第五节 多器官损伤的急救护理

一、概述

在严重事故中,经常有患者多处器官损伤,是必须进行多项急救措施联合护理的。

二、护理

1.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工作:静脉采血、备血标本、验血型、交叉配血、查电解质等,同时注意保护创面,做好各项皮试,为清创做好术前准备。

2.皮肤护理

对伴有烧伤患者,注意保护创面,尽快清创,工作人员严格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3.呼吸道护理

对于轻度吸入性损伤,保持鼻腔、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保证呼吸道畅通;严重吸入性损伤、已发生呼吸困难者,迅速气管切开给氧,但必须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气管内吸引术和保持气道湿润;如病人尚未出现明显气道梗阻现象,应周密观察病情,做好气管切开和急救器材的准备。对有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的病人,早期主要是改善通气,高流量给氧,促使有害气体的排出;同时注意补液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排除颅脑损伤后,方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

4.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建立好静脉通道,这关系到病人治疗和预后的重要环节。首先用大号针头留置软管穿刺,穿刺困难者行静脉切开,必要时建立数个静脉通道,以确保抗休克的

顺利进行,为确保静脉通道,可应用硅胶软管穿刺术,不但可以进行快速补液,还可防止因躁动引起的针头滑脱。拌大面积烧伤者,由于长时间休克,皮下组织间隙渗液肿胀,静脉穿刺有难度,在行穿刺的同时备好静脉切开包,以备急用。

§§§第六节 创伤性血气胸的急救护理

一、概述

气胸指胸腔内仅含气体,血胸指胸腔内血液积存,血气胸为二者并存。临床上,自发性血胸常合并自发性气胸。

创伤性血气胸是胸部外伤后所造成的胸膜腔积血、积气。胸部外伤血气胸的发作等占70%以上,血气胸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发生于合并其他类型的胸部外伤时,如穿透或闭合的胸壁损伤,肋骨骨折,纵隔伤,胸腹联合伤,胸部异物以及挫伤窒息,损伤性湿肺,爆震伤,所谓闭合胸伤三大综合征等伤均可合并血气胸。

二、急救的准备工作

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准备好抢救器械,包括胸部固定带、胸腔穿刺包、胸腔引流瓶、吸氧管、吸痰器、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输血器、输液器及各种抢救药品等。搬动创伤性血气胸的患者时,应双手平托患者的躯干部,保护患者的受伤部位。抬搬放等动作要轻柔,勿牵拉、扭曲,避免再损伤。立即去掉污染衣裤,暴露受伤部位,用胸带包扎固定胸部,以减轻疼痛和控制反常呼吸,避免加重胸部损伤。

三、护理

1.及时纠正休克

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由于胸腔内大量积血积气,压迫伤侧肺和纵膈,造成纵膈移位或纵膈摆动。同时由于大量出血,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常常导致休克,本组有39例入院时伴有休克,占57.4%。我们针对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①快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必要时加压输血输液。若静脉穿刺有困难,立即报告医师,做大隐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果条件允许可做中心静脉压测定,作为输液的客观指标。本组有6例病人做了中心静脉压测定。

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每15~30分钟测P、R、BP一次,并详细记录。如患者输液输血后血压仍不回升,反而下降,应考虑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合并其他脏器破裂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迅速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③对严重休克患者应平卧位,收缩压稳定在10kPa以上时,应予半卧位,以利胸腔引流,减少血液对肺脏的压迫促使肺扩张。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首先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给予O2吸入,争取在短时间内使氧分压达到10.6kPa以上。供O2应湿化,以50~70℃温水为宜,否则导致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加重呼吸道阻塞。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我们常规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用生理盐水100mL+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000u,每日2次。当患者的氧分压大于14.8kPa即停止给O2,避免引起肺损害,发生O2中毒。

⑤密切观察尿量、尿色,给患者留置导尿管,每小时测量尿量,观察尿色,如尿量每小时少于25mL,尿色变深呈酱油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仍不足,需加速输血输液,并报告医师处理。

2.迅速排出胸腔积血积气

当患者胸腔内大量积血、积气,使气管移位,肺脏被压缩30%以上,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应在抢救休克同时立即给胸腔闭式引流并加强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小时挤管一次,以防血凝块阻塞。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颜色,并正确记录。如每小时引流量超过300mL,持续3小时以上或引流的血液很快凝固,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措施,每次引流量不得超过800mL,以免纵膈移位。

3.观察胸腔内气体排出情况

如24小时以后的时间内,平静呼吸时,引流管内仍有大量气体逸出,则考虑有支气管断裂或肺组织破裂的可能,如咳嗽或深呼吸时有大量气泡逸出,且水柱波动大,应考虑有肺泡破裂或胸腔内有大量残留气体的可能,如咳嗽时无气泡逸出,水柱波动不明显,听诊伤侧呼吸音清,表明伤侧肺组织膨胀良好,可考虑拔管。

4.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经常变换体位,并轻轻拍扣患者背部,以利咳痰。亦可轻压患者气管,反射性地促使患者用力咳痰。咳嗽时可用双手按住患者的胸部两侧,使伤处固定,减少咳嗽时的疼痛。

5.减轻创伤疼痛,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咳嗽和咳痰,此时可用0.25~1%普鲁卡因做肋间神经阻滞或骨折处封闭。

§§§第七节 中暑的急救护理

一、概述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 水、电解质丢失过量所致疾病。中暑分为3型:①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上以高热、无汗、昏迷为主要症状。②热痉挛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③热衰竭主要因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病因在高温(室温>35 ℃)或在强热辐射下从事长时间劳动,如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可发生中暑;在气温不太高而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也可中暑。

诱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最近有过发热、穿紧身不透风衣裤、水土不服,及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震颤麻痹、智能低下者、应用阿托品等常为中暑诱因。此外,长期大剂量服用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在高温季节易中暑。

二、临床表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大量出汗后突然出现阵发性四肢及腹壁肌肉甚至肠平滑肌痉挛和疼痛。有低钠、低氯血症和肌酸尿症。

热衰竭常发生在未适应高温作业的新工人和体弱者。常无高热。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可有晕厥、抽搐。重者出现循环衰竭。可有低钠、低钾血症。

热射病典型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比例增多,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增高,血pH降低。可有各种心律失常,ST段压低及T波改变。太阳辐射引起的热射病称日射病。

三、诊断

鉴别诊断热射病要与乙型脑炎、胸膜炎、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肺炎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热痉挛伴腹痛临床经验荟萃要与各种急腹症相鉴别。热衰竭要与消化道出血、异位妊娠、低血糖等相鉴别。

诊断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

(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3种类型。

四、急救护理

1.先兆与轻症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