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28521700000042

第42章 清代前期汉族风俗(15)

就做寿规模来看,清季比之明季更胜一筹,特别是做大寿,如60岁和80岁诞生日庆贺礼,其规模十分隆重。《红楼梦》中贾母80寿辰祝寿期长达8天之久,八日间宁国、荣国二府一直“悬灯结彩,屏开鸾凤,褥设芙蓉;笙萧鼓乐之音,通衢越巷”,足见其规模之大。

就祝寿的内容来看,清时还增加了创造喜庆氛围的演戏内容。这一风习在官宦人家、盈实富户中比较流行。剧目包括:《瑶池会八仙庆寿》、《祝圣寿金母献桃》、《众天仙庆手长生会》、《贺升平群仙庆寿》等等。

清代前期汉族社会做寿还有许多俗信,如江南地区民间谚语“贺三不贺四,贺四要淘气;贺五不贺六,贺六要食肉”,忌在四十、六十岁祝寿。所以民间将六十大寿的祝寿年限往往提前一年,即在五十九岁时贺之。同时民间还以逢“九”的年份为人生的灾厄年。“九”又分“明九”、“暗九”,“明九”即指九十九、六十九、七十九岁;暗九则指九的倍数,如“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等。民间若遇“九”,即要千方百计地化解,以驱凶避祸。常用的禳解方法是诵经礼忏、烧香祷告、抄写经卷、庙观施舍和买鱼、鸟放生等。《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写这种俗信时,借贾母大丫鬟鸳鸯的口说出来:“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

四、丧葬风俗

民间对死亡的重视不亚于对诞生、成年、婚姻的重视程度。它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人生历程的终结,而且更表现在它是人的信仰意念中新生的开始。死亡不过是肉体的终结,人的灵魂是永生的。人们认为,人死是灵魂离开了旧有的肉体,寻求新的生命载体。所以,为了使灵魂重获新生,人们对丧葬投注了隆重的礼仪和神圣的祈祷。

清代前期,汉族社会普遍流行的丧葬方式为土葬,部分地区也有火葬方式。在整个有清一代,汉族社会厚葬之风颇盛,民间往往已把丧葬当做喜事来办,俗称为“白喜”。但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丧葬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厚葬之风在部分地区受到遏止,并出现了新式葬礼。

1.官民丧制有别

清代汉族社会的殡葬习俗因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物质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广大汉族聚居地区以土葬为主,江南某些地区由于地少人多,出现私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因地制宜而行火葬。明清时代官方明令禁止火葬,如有犯禁者处以杖、斩等刑罚。清律甚至规定,如发现火葬而不举报者将一体治罪。但由于清代江南地区人口剧增,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火葬习俗久禁不止,仍十分流行。

清代丧葬礼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多大的变化,其基本程序是:出终、复、沐浴、袭奠、饭含、小敛、大敛、成服、朝夕奠朔望奠,吊奠赙、择址祭后土、发引、在途及墓下棺、祠后土、题木主、反哭、虞祭、卒哭、拊、小祥、大祥、覃。

清代的丧葬,其敛衣的袭数,吃含之用品,铭旌、明器、棺椁的尺寸大小、用材规格,抬柩的人数,仪仗的规模,乃至坟墓的大小高低等等,差不多丧葬礼仪中的所有细节,朝廷都据死者的贵贱等级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

饭含之物,清代丧制规定:一品至二品,含小珠玉屑五块;四品至七品,含金玉屑五块;士人含金银懈三块;庶人含银屑三块。

铭旌的使用,清代丧制规定:其长短为一品至三品九尺,四品至五品八尺,六品至八品七尺,九品及有顶戴者为五尺;而且铭旌上的题字也贵贱有等,《清通礼》云:“品官铭旌题曰某官某公之柩,士题曰某官封显考某府名之柩,妇则书某某氏。”

死者大小敛时的敛衣,清丧制规定:品官常服一袭,复衾一。殓衣,三品以上五称,五品以上三称,六品以下二称。士常衣一称,敛衣一,复衣一。庶人常服,殓衣、复衾各一。并规定复衾的颜色为:一二品绛色,三四品缁色,五品青色,六品绿色,七品灰色。至于殓衣质料的好坏则因品官地位的不同而异。

死者墓碑碑身、碑趺、碑首的尺寸大小,首跌的形状和花纹,无不因墓主的身份而异,清代丧制规定:一品为螭首龟趺,碑身高八尺五寸,阔三尺四寸,碑首高三尺,碑趺高三尺六寸;二品麒麟首龟趺,碑身高八尺,阔三尺,碑首高二尺八寸,碑趺高三尺四寸;三品无禄辟邪首龟趺,碑身高七尺五寸,阔三尺,碑首高二尺八寸,碑趺高一尺二寸;四品至七品圆首对趺,碑身高七尺,阔二尺八寸,碑首高二尺六寸,碑趺高一尺;士圆首方趺。至于庶人,原则上不许使用墓碣。至于墓碑上的题字,《清通礼》云:“品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人碣文曰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死者的墓地大小,清代丧制规定:一品官墓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二品墓地八十步,文高一丈四尺,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三品墓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围墙周围三十丈;四品墓地六十步,坟高一丈,围墙周围三十丈;五品墓地五十步,坟高八尺,围墙周围三十丈。六品墓地四十步,坟高六尺,围墙周围十二丈;七品以下墓地二十步,坟高六尺,围墙周围十二丈;庶人墓地九步,坟高四尺,围墙周围八丈。墓地的神道碑及石人、石兽等,清代规定:公候至二品,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三品,石虎二、石羊二、石一马二,石望柱二;四品,石虎二、石马二,石望柱二;五品,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庶人则无法享受此哀荣。

在礼制的严格控制下,清代前期汉族社会的丧葬礼俗基本上达到了“丧葬械用,皆有等宜”,“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荀子·王制》;《荀子·富国》。的效果。

2.民间葬礼程式繁缛

清季汉族民间丧葬礼俗已十分繁缛,并形成了相应的礼节。整个程序包括:候夜、送终、落地、报丧、戴孝、落材、封材、立孝堂、做道场、做七、出殡、安葬、点主等等。各地区虽有差异,但大体内容基本一致。

送终:死者弥留之时,全家大小均需集床前,为之送终。死者一断气,全家大小立刻嚎啕大哭。为死者更衣称“易衣”、“易簧”。有官职者用礼服,服制按朝廷规定。富人穿12件绸衣,穷人即是布衣也需穿7件,一般换为明朝服饰;设衾讲究三铺三盖、九铺九盖、铺金盖银(铺黄盖白);将两枚铜钱放如死者两手心,一枚铜钱放如死者口中,叫“含口钱”。换好衣服后立刻将死者从床上移至指在堂左侧的门板上,叫作“落地”;焚烧死者换下来的衣服、睡过的席垫,称“烧包”;有的地方孝子要用瓦罐盛米汤到土地庙,一边哭喊亲人一边洒酹,叫作“送汤”。

点随身灯:按民间丧俗,在人刚死之时,丧家要赶紧用绵纸制作纸灯,蘸上香油,从死人床前开始,点上一盏又一占的纸灯,直到大门外,叫“随身灯”或称“引路灯”、“长命灯”、“引魂灯”,意为帮助死者往阴间世界报到。《民社北平指南》:“旧式丧礼,人死更夜,停尸于床,合家举哀,焚纸锞,曰“领魂纸”。床前燃灯,曰“点引魂灯”。同时,按俗还应该把一辆纸糊的车子放在街门口烧掉,俗称“烧领魂车”;并烧掉一些纸锞纸钱,供死者到阴间花费,叫“烧领魂钱”。

绊脚丝、打狗饼:我国北方的习俗。在人初终停尸床上时,用绳子把他的两只脚绕上,这叫绊绊脚丝,意思是怕他诈尸(即死变),所以用绳索绊住他的脚,使他不能站起来走动。到将入殓时,就将绳子解下,据说这时不解下绳子,他下世托生为人时,就不能走道路了。(日)武田昌雄:《满汉礼俗·丧葬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此外,按俗还要在死者的衣袖或手里,放上几个用白面制成的小面饼以及小棒子。这是因为俗传人死后到阴间去的时候,要经过恶狗村,所以给死者备上打狗饼和打狗棒,以便他们顺利地走出饿狗村。

山人批书:按民间礼俗,长辈逝世,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入殓的时辰,称“山人批书”。范祖述《杭俗遗风》载:“凡人逝世,先叫阴阳门,眷名为山人批书。批书者,选择入殓之时辰,及月建的呼之宜避者,然后以手折开写亲族至友姓名住址,遣夫走报。”《南京采风记》曰:“择七单:以亡者年庚及气绝时日,命星者推算,择入殓之吉时,避冲犯之方法。偶一不慎,即犯重丧恶煞,最为不祥。故宁人视之极为重要。”《红楼梦》第十三回也载有此俗。秦可卿死,贾珍便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由此可见,此俗南北皆有,且内容也大致相同。

写殃榜:殃榜又称“斗书”、“殃书”、“榜书”,是死人的凭据,也是死者入埋、出城门的凭据。徐珂《清稗类钞》曰:“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生至,令书榜书,盖为将来尸柩出乘时之证书也。”

出殃:民间有出殃之俗。阴阳生在殃榜中标有几日出殃、往何方去、高多少尺、化为什么颜色的气等等内容。到了出殃这天,活人全都得躲开死者。据说,若不躲开,被殃打上,则有性命之忧。友有五色,有化红气的,有化黄气的,有化青气的,有化白气的,有化黑气的。高低也不一样,最高的可达一丈八尺,最低的为九尺,其余或增或减,都以一尺为度。索取的方向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某日某时死人,化为何色的殃,殃有多少高、往哪方去、在某日某时出殃,都有一定的规定。出殃的时间一般都在死后的二十天之内进行,只有小孩死了不出殃。

在出殃前,先要在死人所在的屋子里,提供上果品、熟鸡、烧酒、冰糖及馒头等物品。如死的是男子,还应该预备下纸笔墨砚文房四宝。若是女子,要放上木梳、手帕、洗脸水、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并且还得把屋里的铁器收藏起来,红的东西要用白纸包好。然后再将屋里的窗户撕下一扇,在地上撒上灰,以供出殃。出殃以后,看地上灰的形迹,据说可知死者来世所托是男是女,或是何等生物。

转空:无论是生前所作的寿材,还是死后新买的棺材,在往死人家里抬的时候,都叫“转空”。按俗,出殡时若是三十二人抬杠,就是八人转空。若是四十人抬杠,则由十六人转空;若是六十四人抬杠,则由二十四人转空;三十二人以下的小杠,都是四人转空。转空时,这个空棺材不能直接抬进私人家里,必须由丧家在棺材里放一些小制钱和木炭之类的东西,然后才能抬进死人家里。

报丧:丧主请阴阳先生卜定入殓、发引、破土下葬等日期时辰,叫做“批殃榜”、“开殃书”,随即书写“报丧帖”,派人到亲友家报丧。报丧人拿一把伞,柄朝上头朝下立于死者亲友堂前,以示报丧。主人即回以茶点,并为死者准备香烛等物。有的地方,丧主要亲报三党亲族,到齐后,由与死者关系最密切的公亲当中问明病源死因,死父由族长主问,死母由母党公亲主问,死妻由妻党公亲主问。允许方可后收敛,否则必大闹不休,甚至讼官。

搭彩棚:按习俗,死后丧家一般要搭彩棚。因为凡遇到红白大事,往来的客人很多,而丧家房屋不够敷用,所以要在院内搭几个棚子,作为待客所用。当然,彩棚的大小及精美程度要视丧家的财力而定。《道光都门记略》曰:“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伦,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栊、柁头、稳兽、螭头之别,以及照墙、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

画影:画影又称“画神像”,即为死者画遗像。此俗宋代已有,清时普遍流行。

小殓:民间小殓礼俗和儒家礼仪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便是开光明和抿目。开光明即为死人神像点眼睛,抿目是为死者合拢眼睛。《满汉礼俗》载曰:替死者穿好敛衣后,“又拿一碗温水,用一块新棉花,蘸着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情,别人不管。说是死人若不开光,那辈子必须是瞎子。”此俗宋代以后颇为流行。

念倒头经:倒头经又称“材头经”。按民间礼俗,在小殓时还要请僧人在旁一边敲磬,一边念经,说是这样可以使死人早离地狱,往生净土。

挑纸钱:民间平民之家一般习用挑纸钱,而不用铭旌。所谓挑纸钱,是按着死人的岁数,拿多少张烧纸,再加上两张,叫作天一张、地一张,都捆绑在一根白麻竿上。如果死者为六十二岁,就用六十四张烧纸。这棍子一般为三五尺长,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挑在门口,这也是我国古代的招魂之意。到了接三的那天晚上,挑纸钱由孝子烧掉。

接三:接三为民间丧仪中的一件大事。传说,死者在死后的第三天要回来再见亲人一面。到了这一天,样样事情都须办齐。月台要搭好,灵桌也要放好,备上奠酒用的奠池和执酒壶盏,给亡人供上早晚之饭。到晚上,孝子贤孙们要跪在屋门外的地上静静地等待死者亡灵回来,不能挡道,应该夹道跪在路的两旁,路口堆纸钱。届时,由孝子点着纸钱,并率头大声高呼:“爸(或娘)——您老人家回来啦!——”三朝接煞:按民俗,死后第三日为三朝。届时,请阴阳生或道士设坛念经,称为“打扫”。是日,灵堂挂上白布幔,门前摆列丧牌,灵桌供上神主、男女纸俑及杯筷香烛等物,两旁挂挽联,小子戴黄麻巾、穿麻鞋,孝妇则披黄麻,称为三朝之礼。接煞者以死日干支推算。如山人的术语,甲巳子午为九,丙辛寅申为七。假如甲寅日死,则在十六日接煞。这一天,在死者房内设一座位,将死者临终时换下的衣服上下铺放在椅子上,供放在临终床前,桌上摆木盘一个、镜子一面,并点上琉璃油灯一盏。由道士坐在旁边念《度人经》一卷。念毕,撤去灵位,由道士打扫干净,送出街中央,再以鸡蛋、鸡血盛在瓷碗中,用厨刀碎于中庭,言煞神凶恶,以此来去除不祥之气。

大殓:民间大殓之礼颇为讲究,届时亲人均应跪于材前,材内底下稍用桴炭、草纸盖好,再用七星板压住,然后衾褥入殓;并在棺内放黄土、石灰、炭屑、雄黄、衾、褥、鸡鸣枕、脚炭、纸卷等物品。七星板为垫尸之板,上凿有七孔,作北斗七星状。放七星板之俗魏晋时已有,其意大约是像诸葛亮一样,用七星灯求寿。在七星板上铺上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八仙过海等图案,意为超度死者成仙。

吊丧:吊丧在民间也颇具特色,吊者的祭品及奠仪厚薄,则随人而定。一般要送挽联、香烛、纸钱等。

摔丧驾灵:按民间习俗,在出殡之日,将要起动棺材时,先由主丧孝子在灵柩前摔碎瓦盆一只,叫做“摔丧”,也称“摔盆”。在清时,摔盆非常讲究,要一次摔破,而且越碎越好。因为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瓦盆一摔,扛夫们迅速起灵,摔盆者扛起引魂幡或牵引灵车驾灵而走,这便叫“驾灵”。另按民俗,若摔盆由别人摔,则摔盆之人与丧家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定了继承关系。如《红楼梦》第十三回曰:“小丫环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