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
28562500000018

第18章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8)

他恍然大悟,这种不寻常的射线竟然能够穿透固体物质。伦琴激动得如痴如醉。一个职员走进来搬走一副仪器他都没发觉。妻子派人来叫他回家吃晚饭时,他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他回家匆匆啃了一块面包,又折回实验室。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他在实验室里闭门不出。用木头、玻璃、硬橡胶挡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结果都挡不住这道神秘的射线;他又试验各种金属,除了铝铂之外,其他也都被射线穿透;当他把底片放在光电管与纸板之间时,尽管四周一片漆黑,但底片却感了光。

当他无意中把手伸在光电管和纸片之间时,惊愕地发现,每个手指的骨骼全部显露出来了。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活人身体内部骨骼的阴影。

伦琴一连几天躲在实验室不吃不睡。妻子对此非常忧虑。

12月28日晚,伦琴的妻子找来了。当她推开实验室的房门时,伦琴立刻把她引到实验桌前。他把妻子的手放在装有照相底片的暗盒上,然后用光电管对着手照射了十五分钟。

接着,他从照相机里取出底片,一头扎进暗房里冲洗,把妻子冷落在门外。过了一会儿,他把一张照片递到妻子手上,照片上现出了一只手的骨骼。妻子看了照片恐慌得浑身战栗。她简直不敢相信,这竟然是自己的手。

“我真不知叫它什么射线?暂时把它称作X射线吧!”伦琴激动地给这种射线起个名儿。

一个月后,伦琴的《一种新的射线》论文发表了。世界为之震惊。伦琴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

医学家很快把X光用在人体透视上。这种射线能准确地显示出入体内断骨的位置,从而引起医学界一股X射线热。

1896年1月,伦琴在瑞士举行研究报告会,并现场作了演示,引起全场暴风雨一般的掌声。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把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之后,他在接受伦敦皇家学会金质奖章时,饱含着泪水对与会的学者们说:

“我今天的荣誉,应归功于过世的恩师孔脱教授。正是他激励着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气馁。我深知,研究学问好比在黑暗中艰难地摸索。在这个时候,朋友的温暖、友谊和帮助是多么珍贵啊!”

当他获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把奖金全部赠送给沃兹堡大学,作为科学研究使用。

1923年3月,伦琴因病离开了人世。

顽强抗争的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顽强的动力,性格的形成,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个生活中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他的平凡与不平凡更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客人来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他在这只钢琴上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叫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出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一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遗传学之父——摩尔根

摩尔根(1866-1945)美国生物学家,被誉为。遗传学之父。

在肯塔基州立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动物学,获博士学位。

是美国全国科学院院长,一生致力于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由于创立了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的基因理论和染色体理论,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他有这样一段名言:“目标不妨设得近些。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标标中的,志必大成!”

摩尔根正是按照自己所说的,做一位踏踏实实的科学家。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了基因学说。并且,由于研究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1933年摩尔根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66年,摩尔根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辛敦。童年时的摩尔根经常到乡间和山区去漫游,他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喜欢了解其中的奥秘。比如,他很认真地研究花儿究竟是怎样开出来的。

摩尔根在上大学的时候,十分喜欢动物学。他所就读的肯塔基州立学院原来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课程,学院特地为他开设了动物学课程。摩尔根刻苦学习,在这里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然后,他又去霍普金斯大学深造,攻读普通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形态学、胚胎学等,于1890年以《论海洋蜘蛛》论文获得动物生理学博士学位。这时,摩尔根才二十四岁。

1891年,摩尔根开始在布来恩莫尔学院任教。

当时,美国生物学界正在争论一个重大问题:支配胚胎细胞变异的,究竟是内在的遗传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摩尔根当然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认为仅用推理和思辨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主张通过实验得出可靠而严密的结论。

摩尔根通过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海胆和蛞蝓受精卵的生长发育情况影响的研究,发现尽管各种物质障碍能引起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改变,但胚胎还是显示出要达到它既定目标的迹象。

1902年,摩尔根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指出:环境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胚胎的发育过程,但是决定发育结果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胚胎本身。

从1900年开始,摩尔根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这时,生物学界的另一个争论极大的问题吸引了他。这一问题就是:决定性别的因素是什么?

有的生物学家认为,环境是决定性别的因素,也就是说胚胎的性别,取决于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温度以及能得到的养料数量。

另一些生物学家则认为,性别主要是在受精的时刻,甚至在这以前,由卵子、精子或两者兼有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他们强调遗传在性别决定上的作用。

摩尔根于1903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性别决定问题的评论文章,他认为双方生物学家对这个问题所持的依据都不够充分,只研究了普遍情况下的遗传问题,而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单性生殖、雌雄同体、性别反转等特殊的性别现象,并没有作出解释。他再次主张,要得出正确的性别决定理论,必须做大量的实验。

从1908年开始,摩尔根着手实验。他养殖了许多果蝇。果蝇是一种大昆虫,容易饲养,生活周期短,突变性多、唾腺染色体大,适宜用于遗传学等学科的实验。他发现:果蝇有红眼与白眼之分,这是由它们的遗传因子决定的。白眼果蝇绝大多数是雄性。果蝇的这种特性,总是同细胞中决定性别的成分联系在一起,染色体实际上是遗传因子的真正携带者。摩尔根称这种现象为“性环连”,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表现的特殊遗传现象。摩尔根为此专门做了两年的实验。

在此之前,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曾于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这篇论文,根据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提出了遗传单位——基因的概念,并阐明了基因的遗传规律。但他所说的基因同染色体的关系,纯粹是推理性的。

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检验这种推论的方法。

1910年初,摩尔根和他的助手一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一所专门从事果蝇研究的实验室。1911年,摩尔根的一名助手首次绘制出了果蝇性别连环基因遗传图。在摩尔根的主持下,后来其他基因的位置也被确定下来,证明基因是呈直线排列的。这样,摩尔根就成功地建立了基因学说。

1924年,摩尔根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建立生物学专业。在他的主持下,于1928年创设了一所生物科学实验院。

1927至1931年,摩尔根荣任美国科学院主席。

1932年,摩尔根在纽约主持了第六届国际遗传学大会。这次大会实际上就是摩尔根的学术成就研讨会。

1933年,摩尔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摩尔根还在实验中把定量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从而使遗传学有了飞跃的发展。他为现代新兴学科遗传工程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5年,摩尔根因病去世。

坚定信念——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可古时候的人类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雷电是神在发怒,中国人就认为雷电是上天用来惩罚坏人的工具,希腊人则认为雷电是宙斯的武器,用来威慑神和人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越来越想揭开雷电的奥秘了。

1746年,欧洲人发明了可以储存电的容器——莱顿瓶,为进一步研究电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当时欧洲的各个实验室都流行做电实验,很多人还在街头表演电学现象,有的魔术师利用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让头发都竖起来,以此来吸引观众。富兰克林看到这种表演后对电科学产生了兴趣,不久,他的一个朋友送给他一根用来做电实验的很大的玻璃管,只要用丝绸摩擦它,就能产生很强的静电。富兰克林用这根玻璃管重复了他在街头看到的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学知识。

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家里连他一起共有十个小孩,所以虽然富兰克林学习成绩优异,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于是他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学校,两年后当了印刷工厂的学徒,当了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虽然他一生只上过两年学,但他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学习,总是把钱省下来买书看,很快便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后来富兰克林创办了自己的印刷所,使自己摆脱了贫困,不到三十岁就成为美国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电产生兴趣后,虽然工作很繁忙,但还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做实验。

当时学术界对于雷电的解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雷电是一种空气爆炸所产生的现象,由于没有人能用实验说明事实,所以虽然很多人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但也没有证据证明它的谬误。

有一次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小心碰到了玻璃管,结果闪出一道电光,他妻子被击倒在地,足足休息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件事让富兰克林想到了天上的雷电,他觉得他妻子被电击倒的样子和被雷电击倒的人有相似之处,经过反复思考,他认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于是他写了一篇论文《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的相同之处》寄到英国皇家学会。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闪电和平时摩擦生出来的电是同一种放电现象,所以如果在房顶上装上一根金属杆,再用金属线将杆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打雷闪电的时候就可以把闪电引到地下,房子就不会被电击了。许多人认为富兰克林的看法是错误的,纷纷嘲笑他,说他是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