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28570100000050

第50章 人物碑记(11)

先生讳保元,字善堂,原籍甘肃省固原县杨建堡人,祖前清列武庠职,游宦西宁,父遂家焉。先生生于古湟,天赋异禀,颖迈群伦,幼失怙恃,次行居四,伯仲季胥力田服穑,先生游心道艺,渊源于身心义理,尘垢其富贵功名。气体清逸,操守廉洁,难危不辞,劳怨不避,游学访道,由湟赴陕、蜀,至云、贵以及粤东,所过名山胜境,访求高明,慨之真实功名之士也,不暇于性名谈理之徒,未获光根纂,恐致圣贤之名脉几息。于嘉庆十九年,因慕四川保宁府蟠龙山(华)者始祖明道之粤,躯躬谒名胜,亲受辉光,究性悟真,复返彬州。探源溯源于刘翁,道悟三彻,知周八极,往而谒之。翁睹先生天一浑化,慷慨轩昂,气宇非凡,任重道器,但圣贤之心法,必须真师指准,册之北极塬蟠龙嫡脉六传安翁,投刺门下,剖析道学之精微,转嘱刘翁伴行游历,同往西域。冰海雪岭之胜游,自得月窟天根之妙悟,负籍数载,先生仍返彬州。安翁言天人之奥,穷性命之微,究理道之旨,谈修身之功,相继道脉。安翁复命归真,先生出世,即从事于性命哲学,发造化之玄机,明生人之道理,普渡众生于苦海,诚迷途之慧炬,道岸之慈航也。先生居住肃河城,盐茶一带信徒慕众。适逢同治初年,群雄割据,陕甘大乱,左文襄公大军渡陇、盐、固,闻先生贤名远震,奏保四品官衔。先生身品清高,不恋功名。当时河湟军威降临,兵灾大难,生灵涂炭。先生念蝼蚁有性命之忧,脱险来湟,隐居西安北川后子河马家堡,剖身世之真幻,评圣贤之往事,赖天经圣典,以续薪传一脉耳。十一年,刘爵帅兵进湟中,先生倡率万众,拯救湟中之灾民。爵帅承其先生大同道德,一贯天人,特表朝廷,施加征聘,师以几先之哲,复活然而归矣。先生归真于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五日,享年九十有三。而爵帅暨全湟人民亦极荣哀备至,懋功追赏,接其过继孙杨迎春千总之职,以为穆民忠孝,国家矜式,茔葬于后子河四沟山之北。

呜呼!哲人既往,福寿双全,归瞬千古于一息,敦品立德,其名流传于百世。先生施德不望恩报,我盐、固、河湟人等,近忆功德,永矢弗缓,光绪八年冬,建修境庭,罄香春秋,略表至诚,迨至乙未之劫,兵戈满地,烽燹连天,以致荆棘不堪。迄今六十余载,我陕、甘、青、宁、新之信徒,诚惶诚恐,湮没不闻,欣然捐资,以公同志,选择良材,大启栋宇,重修境庭,迤数年之功程,成永远之善举。先生之墓前建立侧石,以志功德不朽云耳!

陕、蜀、甘、宁、青、新之各省各县,所属绅商,各界民众人等,谨立镌石,永垂不朽!

青海“湟中凤凰山天方后裔墓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该墓志屡立屡毁,先是元代来青海传播伊斯兰教的先哲古土布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在西宁归真,当时由西宁王索来蛮修筑墓殿,立碑纪念。到明代,“明洪武御制碑二座,述文源流”;“迨清乾隆二十一年,栋宇年远渐朽,重修道祖志碑”。相传乾隆碑有二方,皆为红沙石制作,上有残文:“先贤呼赛尼之裔古土布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巴格达人。宋末元初,继往开来……”;道光二十年,“全湟军民等,诚恐年湮代没,诸说纷纭,碑有错,湟中邑人苏绍谨将元明匾额、历来述碑,叙书元至清末数百年胜境之古迹”。相传道光碑也是二方,均为青沙石制作,上有康熙御题匾文:“极乐贵人”和乾隆御题匾文:“道德吾师”、“天房正宗”;民国三十六年,西宁穆斯林为保护圣裔古迹,重修拱北,并由湟中述古老叟马忠孝笔记历代实迹,成就此志并附有对联一副:“大圣生西域教普全球,贤哲殁中国道德一贯。”

盖闻世界各民族所奉宗教不同,而其利己渡人,博爱为怀。天方回教,肇自开辟万教,人祖阿丹圣人奉命立教,数千年来,圣圣相承,道统不绝,迨至穆圣,道集大成,教普全球。回教之人中国,自隋唐迄今,千有余年,其教以清真为宗,以归一为本,道全三乘,课备五功,为世界宗教之一,乃人类之正道。

湟中郡城,西南有山,其山落凤,即名凤凰山,为湟中胜境之冠。北望万重土楼,南对松拥文峰,前有禅寺佛殿,后即天方圣裔爸爸墓焉。

道祖者,乃天方穆圣孙先贤呼赛尼之裔也,道祖讳古土布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系西域拜盖之人氏。道祖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兵西征,有别庵伯尔圣裔赡思丁,波斯、阿拉伯、布花喇诸国人族、贤哲、学者四十余人,已随元军,匡济华夏,佐元灭金,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道祖至元十年正月,到中国滇南。计数万里之程途,其间餐霜吸露,不知几寒暑;栉风沐雨,不知几劳苦。梯山航海,不避险阻,广游名区胜境,足迹遍天下,四海闻贤声,隐于湟郡,归真骨栖,凤台留迹。

西宁王索来蛮敕建清真寺,修筑墓殿。栋宇逼青云,楼台出银汉,金碧辉煌,风景幽雅,即为湟中寺墓之始也。

自明洪武十二年,征西将军沐英采材集工,大起栋宇,重修寺殿。建崇楼、立经阁,内壁绘成西域三十六国志谱,宋祥兴柏八株,掣天奇观。明洪武御制碑二座,述文源流,凤台造极,麟河环门,博览山川之雄秀,广泛人群之造就。

迨清乾隆二十一年,栋宇年远渐朽,重修道祖志碑,追溯天方正宗,记述甚祥:出中原之日,正月朔旬;归真之期,六月初一日。道光二十年,湟郡屡劫大灾,感应军民均沾。全湟军民等,诚恐年湮代没,诸说纷纭,碑有错,湟中邑人苏绍武谨将元明匾额、历来述碑,叙书元至清末数百年胜境之古迹。同治兵燹劫焚毁,当时坍塌不堪,道德堕落,民生艰险,圣裔贤哲,古迹湮没,以致至今。

民国三十六年,教末等遵奉省府钧谕,保护圣裔古迹,军民发起些之资财,首筑四周之墙垣,西建清真寺殿五间,东配宁静厅五间,外院厢房三面,浴堂一处,将原有四周境界地北永作回教之公墓,备案立据,永垂不朽。

此志之成,全赖湟中述古老叟马忠孝笔记历代实迹,以作后者之纪念。

宁夏同心韦州“清真教述圣公碑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此碑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立于韦州镇城南老坟地西南角,亦名“清真教大教宗海老太师身后追思碑”,原来盖有碑亭,门上挂着“学大无疆”的横匾。“文革”中碑亭被毁,石碑摔成两截,幸海常佩阿訇挖坑掩埋得以保存。1983年重立此碑,碑高153厘米,宽73厘米,厚21厘米,正面刻有阿拉伯文,碑阴是汉文,上刻牡丹图纹。因风化剥蚀,海常佩翻译阿文时,将能臆度的字用括号括出,不能辨认的字用号代替。碑主海东阳,号文轩,人们尊称为“海太师爸爸”,宁夏同心韦州人,祖籍咸阳渭城湾。约出生于明嘉靖末年至隆庆年间,卒年不详,系明代后期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1522年-1597年)的嫡传弟子,一位卓越的经学大师。海乐阳及其父海师在同心、韦州一带发展经堂教育,培养了一批学者、阿訇,深受穆斯林爱戴。旧时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海太师忌日,都有许多穆斯林前来游坟拜谒。

阿文碑译文:

以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

海太师爸爸,又名艾哈默德,是当代著名的经师,学问渊博,精通圣教,并接受和研究苏菲派的哲学,从正确的教乘(阿麦立他立)和道乘(他立色立)升至引人为荣的第三道乘的指导者(穆日世德)。

海太师出生于贫寒家中,自幼在家从事耕读,后为专攻阿拉伯语的经生(穆他安立穆),受教于哈吉胡太师(经名阿布都甩默德依立亚色)帐下,愿安拉升高他的品级,并赐给他安宁。

安拉创造人类,并以太阳、月亮及白天黑夜的相互交替。人类中为自私奔波而工作者,其工作是无效的,只有为安拉虔诚工作者,那才是纯洁者和赞扬者。虚度今世,实为愚蠢,当一个人离别了物质世界,那他就会达到了精神世界,这时候只有廉洁工作(阿默立)者才能永存。因为每个人都要接受来世的审判,谁是真诚的穆斯林,无论信念和身体干办无疑对他说来是有益的。

一个真诚的学者,堪为利群的灯塔,会给人类指导正确的方向,人为公益,善功大小,人将皆知,留传万世。为此世人训导后进,追随先贤之功绩,象太师那样虔诚的群生,川流不息。太师句句传真,引真经,导正道,渡化众生,解除迷惑,我全体后生,当不忘前贤之品学。

安拉至大,安拉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独一的真主。安拉至大,一切赞颂,全归安拉。

汉文碑文:

清真教述圣公碑记

清真教大教宗海老太师身后追思碑

闻之德不足以入人深者,未必垂永久;教不足以传世正者,曷能系人思。兹海老太师之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因)思吾教之大也,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纬地,自天地开辟以来,壹拾贰万肆千有零之圣人代代相传,迨唐贞观年间,太史公奏道:星光主西方,有大圣人出,既吾教大圣人穆罕默德,出于默克国,是圣也,其名立于万物未有之先,其体降于群圣继起之后,奉真明命扫异端之讹谬,扬正道之光明。万国归信,千古恪遵。教遂传入中国,中国倡明教典者,代不乏人,嘉隆之际,学者兴起西秦,我海老太师应运而生,学贯天人,教溢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到师而始正。严气正性,秉真不阿,真暗室金灯,迷津宝筏也。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海内咸称“晒黑”云,犹华言仙种也。其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且太师往而伪学起,持新生以戾古,好异论以眩俗。嗟嗟!教门其不至蓁芜者,几希幸有志存先进者,奉太师之遗教,言言珠玑,句句金玉,使新生好异辈匿而不敢出头焉,其崇正辟邪之训,犹在人心,且众诵户祝,咸知认主遵圣为的确,忠君教亲乃急务,五时朝拜,凛(寔)然不敢懈。其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又忆太师去世,异香绕室,彩云弥户,种种体征,示人心目。不独吾教之人咸知太师之归主有光,即汉教等辈皆曰:太师遐升九霄矣。安(知)韦郊原,迄今几历春秋,几经风雨,岩岩气象,想像犹新,且四方之人,坟头祝颂不绝,太师死耶而弗死,无生也而尤愈于生。然非教门之功臣,圣人之肖子,曷能有如是之显应哉。其德教又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慈有韦邑,老幼喟然思曰:中原大人海老太师能有几人哉,曷不立碑以垂不朽?于是命真素马子以志太师之行踪焉。马子不文,既朽且病,何以为太师之哉?但私淑教泽,不敢固辞,勉笔以志太师于万一。立斯碑也,既千百世以下,闻者莫不奋然兴思,今而后,益知太师之德,入人深矣;太师之教,传世正矣。太师讳东阳,号文轩,祖籍西安,家世耕读,传教承风,有胸如天,有眼如日,有如河,陶清山林,为清风明月主人。堪与西域有道“晒黑”并传不朽云。

大清康熙肆拾叁年,岁在甲申秋月朔西夏奉教班德私淑门人真素子马调元赞卿氏熏沐谨记(以下人名从略)

“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约元至正五年(1345年)

该碑由哈只哈心之子暗都刺、凯霖请元中都留司教官许有壬撰成。碑文记述了原花剌子模将领、后被俘随成吉思汗西征大军来到中原的阿鲁浑氏人哈只哈心为官为臣、视死如归的生平事迹。也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其子女情况,尤其是暗都刺与凯霖。是研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鲁浑氏人进入中原及其后发展的宝贵资料。碑文收于许有壬的《至正集》卷五三中。

至大己酉,始建中都,设留司。荀公暗都刺为都事,有壬为教官。乙卯,计偕,又与其弟凯霖同旅次京师。后屡合,辄道故旧,欢甚。凯霖以交其兄弟之久,知其践履之悉也。走状京师,请铭其祖考西使公碑。夫善闻而与之,君子之心也。况交其子孙而铭其父祖乎?

公讳哈只哈心,阿鲁浑氏,世西域人。国去天朝远而险,非诚悫不可至。公凡两至,人与其勇。镇阿水里渡。太祖皇帝兵压境,公断渡修垒,坚守持久。众怨公不降,惧破则残尔。公叹曰:“废兴有天,我非不知,但臣子分当尔也。”众益澒洞,将内变,遂降。上按剑问抗师状,先断其发,将诛之。正色对曰:“臣各为其主,非罪也!死不过污一席地,何恨?但恐无名尔。”上壮而释之,公仰瞻天表,知可乘时树立,因进曰:“阿特伯失拉子国,坚盛非他国比,攻之必难拔。其主与臣善,请往招之。”制可。按兵马鲁察城,公单骑趋其国,谕以祸福,遂举国内附。录功,擢怯怜。既班师,隶王旭烈邸,从战必捷,屡入奏,称旨。岁丁巳,割彰德路为分地。江南平,益以宝庆路。王邸在极西绝域,遣使必慎择其人。以公偕鲁思檐木子古里沙的入觐计事。公夙慕中土,因絮家行。目疾,留丰州,至燕病卒。时至元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也。享年一百一十七岁。

初,公至和林,元帅荀公奇之,妻以女。生二子:长,阿合马,早卒;次,阿散。一女适马合谋。荀氏继没,皆藁殡都城西。朝廷念其劳,以阿散为大名路税课提领。

麦砧哈檐,西域名族,念公之贤,赘阿散其家。生二子:长,暗都刺,始三岁;次凯霖,始三月,丧母。继张氏,二子:担(捏)古伯、怯烈提领以至元十四年十二月卒,年四十有四,藁殡大名。

暗都剌兄弟鞠于外家,攻儒书。既长,益习礼训。谋于师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无常也。吾其从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又曰:“我兄弟读书学礼,无名字其可?名,则不敢忘吾先,而字则从华可也。”于是师友相与字暗都刺曰“平叔”,凯霖曰“和叔”。

平叔入京,初补吏。从侪类,试艺。官不示以目,俾以意自书,而观其优劣焉。平叔独列法家结案字纲以对。主者惊异,由左司令史转户部令史、宗正府史、中书右司掾。除前官,迁大都路警巡院达鲁花赤,阶承务郎。皇庆壬子十一月卒官。

选格:分地监都县,听自拜除西邸。以和叔世隶其邸,拟宝庆路邵阳县达鲁花赤。中书奏可。官进义副尉,移彰德路临彰县,进保义校尉。平叔之丧,躬赴之,瘗祖父母殡侧。酬其遗逋,絮嫂、侄、妇养于家,以其职荫弟担(捏)古柏内黄税使。临彰终,更移安阳。爱其山水,思妥其先。卜地司空材,有飘风旋尘为涡,导马首者七,众皆见之。下马默祷:“若吾祖考宜此地,当止。”风即泯,买而为兆域,迁祖考妣、考妣、兄,以泰定四年岁丁卯二月癸酉葬焉。以公西来而为使也,表之曰“西使之阡”。嫂阿速剌氏。侄,安童继母张。弟担(捏)古柏,相继没,俱柑焉。

迁林州达鲁花赤,升奉议大夫、彰德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事。丙子,春旱,入境即雨。和叔自谓偶然,而民心用是悦其来也。作洹水石桥,修公廨传舍,百废俱兴。娶古华氏。子顽童、女帖里侃,婿咬咬。善良敬戒,家法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