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克林顿的眼光与胆识
28586500000015

第15章 实践重于一切:赢得大选,梦圆白宫(5)

1992年10月11日,第一场辨论大战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辩论中克林顿彬彬有礼,锋芒毕露,佩罗针锋相对,侃侃而谈,布什不甘示弱,使出杀手锏。广大群众开始嗅到“火药味”,看来鏖战开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抓住主旋律,赢得民心

1992年美国大选的主旋律是变革,克林顿紧紧抓住这个主旋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与苏联搞了40年的冷战。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了,可在所谓分“和平红利”时,美国发现自己并无多少优势。美国人认识到赢得了冷战,但也像苏联一样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一面欢呼在长期对峙中的胜利,一面又为自己这个“赢家”的严重衰退而忧心忡忡。

克林顿认为变革第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在阿肯色州小石城克林顿的竞选总部贴着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蠢货,关键的是经济。”。

它提醒竞选班子的成员注意经济问题,也提醒选民在投票时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目前美国经济处于很糟糕的状况。经济衰退已持续两年,至今经济复苏乏力,无明显好转迹象。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的地位每况愈下,大批工厂、银行倒闭,工人失业,财政赤字已达天文数字。每个美国人都能感受到经济衰退给他们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

海湾战争结束时,布什的支持率曾高达90%以上,民主党人对1992年的大选不抱什么奢望。可是目前美国没能走出衰退,860万人失业,这个数字比布什1989年就职时高出1/3以上。悲惨指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百分数之和)比布什上任时高出1个百分点。有专家指出,对于执政的政党来说,没有什么比疲软的经济增长威胁更大的了。悲惨指数在50年代以来的历次总统大选之前共上升了6次,其中有4次执政党被取代。

从美国经济状况中,民主党鼓起了希望。克林顿感到击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布什是有可能的。因为冷战已经结束了,过去强调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已经消失了。在冷战期间总统选举中判断总统候选人的标准就是,是否足够强硬而能够与苏联集团相抗衡。现在形势变了,特别是问题日趋严重的经济,使大多数美国人把经济问题作为大选中最关心的问题。多次民意测验显示,经济是美国人目前最牵肠挂肚的问题。

克林顿看准了这一点,还在预选阶段,克林顿就利用布什和佩罗猛烈交战之机,于6月份拟定了一份比较完整的经济计划——《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美国国民经济战略》。

克林顿在这份计划中以“重建美国”、“人民第一”相标榜,宣称要重建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在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克林顿又提出了《与美国人民的新契约》的竞选纲领。提出了重建美国经济,改革社会福利,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改善教育制度,精简行政和国会机构,支持堕胎有选择权,保护环境,增加对富人的税收和减少对中产阶级的税收等。

克林顿及时提出一套经济、社会改革计划,取得了主动,给选民的印象是,克林顿有新的东西,而布什和佩罗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不能真正吸引选民。后来布什也提出了《美国复兴日程》,但是为时已晚,而且后来布什怕克林顿、佩罗攻击他的经济记录,而把这个计划束之高阁。

对于克林顿的经济计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美国有500多位经济学家,其中包括10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表示支持克林顿的经济计划。他们在联合签名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认为在今后4年里,克林顿州长的计划是重建美国经济的可靠基础。”

《美国前景》杂志主编罗伯特·库特纳认为克林顿的经济计划能够解决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克林顿的经济计划到底什么样,能否使美国经济克服严重困扰,走出衰退,各方面对此都有怀疑。但正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评论所说:“美国人不仅担心经济状况,他们也担心这里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而布什在这方面实际上没有做出什么表示。克林顿至少提供了一次新的机会、新的方法。”

克林顿一直抓住美国经济问题攻击布什。这是一种十分聪明的战略。

克林顿对选民们说:“乔治·布什向我们保证在8年内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可是他根本没有说这么多的就业机会从何而来,我们认为他要在圣安东尼奥、旧金山和圣贝纳迪诺而不是在中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创造就业机会。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过去的4年中,布什在中美洲的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比美国多。如果这还不足以叫他卷起铺盖走人,我不知道什么才能叫他走。”

克林顿还一再提醒选民,布什对经济的处理是30年代以来最软弱的,50年来最糟糕的经济状况足以说明共和党的经济政策的失败。

克林顿抓住经济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克林顿攻击布什的经济记录,正击中了布什的要害。

克林顿说:“布什先生,您该让位了,你的方法已经不行了,按照你的方法干了12年,现在该变一变了。”

美国选民也这样说:该换一换了。

除了经济问题外,为冷战对抗掩盖了的社会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了,美国发现自己有许多后顾之忧。

据《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现实感到失望。有3/5的美国人表示已经看破红尘,不相信政府能够解决面临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

美国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本国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学费和政府费用却一涨再涨,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犯罪、暴力、吸毒等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美国平均每2秒钟就有一起严重犯罪案件,其中凶杀每23分钟一起,强奸每6分钟一起,抢劫每58秒一起,严重人身伤害每48秒一起,偷汽车每28秒一起,溜门撬锁每8秒钟一起,其他盗窃每4秒钟一起。而且这一统计很不完全。

1992年4月,“天使之城”洛杉矶爆发严重的种族冲突,突出反映了“美国梦”的破灭。由于白人警察对1名黑人青年施暴,而全由白人组成的洛杉矶地方法院陪审团竟判白人警察无罪,激起了黑人的强烈不满,引发种族大冲突。

在洛杉矶冲突中有58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几万人被捕,许多房屋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亿美元。

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洛杉矶事件使美国梦变成了一场恶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思变之心日益强烈,许多美国人把实现变革的希望寄托于1992年的总统选举上。

克林顿抓住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经济社会现状和选民求变的心态,从竞选一开始就把“变革”的旗子抓到手,强调美国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政策和新的任务。

在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克林顿宣称:“现在是变革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摆脱华盛顿头脑僵化的政治,使我国人民有他们应有的那种政府,一个为他们工作的政府。”

佩罗也打变革的旗子,但他没有像克林顿那样拿出一套方案,让人感到他太花哨,没有多少实质内容。而且佩罗中途退出竞选,让人觉得他缺乏勇气,至少在判断形势上犯了错误,也缺少成为一名美国总统的风范。

布什后来也讲变革,并把他的计划和方案说成是真正对美国有益的变革。但是在里根任内担任过8年副总统,又担任了4年总统职务的乔治·布什,对人们来说太熟悉了。布什要改变老面孔,实在太难。人们对布什提出的一些主张和计划,也表示怀疑,认为只是为拉选票,做做样子而已。

反倒是一位不为人们熟知的新手,易于得到人们的信任,尤其是这个新手在年龄上就占很大的优势,他讲变革易被人们接受。

美国人甘冒风险,让一个他们比较陌生的人上台,可见美国选民已充分认识到美国社会的确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

11月3日投票以后,有记者问一位年轻的选民他投了谁的票。这位年轻人坦率地说:“我投了克林顿的票。”记者又问:“你为什么投他的票呢?”他回答:“因为美国经济不好,需要一个主张变革的人来领导。我希望克林顿会带来一些变化。”美国人当中有他这样因为希望变革而投克林顿票的人不在少数。

不同主张孰优孰劣,大家拭目以待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克林顿的形势要优于布什,但在竞选结果没有揭晓之前,布什仍然信心十足,克林顿更不敢麻痹大意。其实在美国的总统竞选中,选民们看重的只是你的主张、决策或计划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符合他们就拥戴你。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各种主张,谁更得民心。

首先是经济主张两相挞伐。在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两党代表大会后,经过双方阵营的酝酿策划以及广为宣传,克林顿与布什以求改变美国的新的治国方针大计,已逐渐形成完整体系,并纷纷出笼,推销给美国选民。

克林顿与布什,谁的政见更符合大多数美国人民的利益?谁更适合领导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以经济竞争为主的国际社会中向前迈进?美国选民或可从他们的政见中做出比较判断。

克林顿认为,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应是改善教育,训练人才及政府与私人对基本建设进行投资,这是生产力的建筑基石。

克林顿主张,在未来4年内,应将赤字减少一半。削减项目包括未来4年内国防预算较布什再减375亿美元,以及其他各项削减1028亿美元。此外,将再增收917亿美元个人所得税及583亿美元的新公司所得税,主要是加强征收在美国的外国公司税金。计划中还包括未来4年内联邦政府新开支2195亿美元,主要用在基本建设、教育及人才训练方面。另外,将主要削减中产阶级的税赋1004亿美元,以改善中产阶级家庭的经济状况,并鼓励投资。

布什认为,经济繁荣的关键是限制政府的编制与管理范围以及削减开支。他在最新的预算中建议,将联邦赤字从1992年的2900亿美元降到1997年的1820亿美元。办法包括冻结国内各项支出及国内联邦职位,取消246种联邦计划,并且除社会安全金外,限制所有联邦福利支付,限制对象包括对高收入国民的补助;以及计划在未来5年内,另再削减国防预算500亿美元,包括只生产21架B一2型轰炸机及裁减现役军人21%。

在资本利所得税政策上,克林顿与布什两相挞伐,各不相让。

克林顿主张,支持将企业的资本利所得税减少50%,如果他们用资金来创建新的企业及持有资产至少5年以上:但他反对布什的全面性的资本利所得税削减计划。他还主张,将扩大工作收入的减税优待。因此,任何有全时工作成员的家庭,将可脱离贫穷标准。

克林顿主张提供中产阶级家庭若干税务优惠,但并不像原来承诺那么多,如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个人减免额将增加300美元;他将提高年收入20万美元的纳税人的税率至36%,强化最低税赋,并征收百万富翁10%的附加税,以便在未来4年内增收207亿美元税金;将取消100万美元以上公司薪资的联邦减税优惠;未来4年内将加强征收在美国的外国公司的税金,预计可多征450亿美元(很多经济学家对于能否做到这一点持怀疑态度);对于关闭在美国的工厂而将生产转移到外国的公司,取消其税赋优待条件,表示要慎重研究增加石油进口税,以筹措经费并鼓励节约。

布什主张,支持广泛的资本利所得税计划。目前的税率是28%,如持有资产3年以上,则可以减到15.4%。

他还将制订办法提供首次购房者减税优待,优待额为房价的60%或5000美元;以低者为准;拟恢复个人退休账户的部分免税办法,并且允许,如果是第一次购房,或用作医疗、教育费用,则提前提款可免予罚款;支持19岁以下子女的2300美元个人减免税,增加至2800元;将研究发展经费减税办法定为固定制度,并恢复1986年税务改革法取消的若干不动产开发税务优惠:建议给予小型工商业一系列税务优待,包括减少小公司的公司税10%~15%。

在贸易政策上,两人的主张各有千秋。

克林顿提出,要建立一个类似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经济安全委员会来协调美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他赞成公平贸易与开放市场;他支持“超级301”法案,以保护美国的农民、工人和公司的利益;他表示要重新估计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主张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需附有条件即杜绝监狱囚犯产品和改善人权状况;对美、墨、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做有条件的支持,并表示必须使美国就业机会获得保障,并使墨西哥的环境及工人权利获得保障,才会签署协定:主张强化对日本的贸易立场,要求日本多进口美国产品,但也警告保护主义的不当。

布什在任内促成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商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并建议延长自由贸易区至中美洲、南美洲以及亚洲及东欧部分地区;支持无条件给予中国最惠国贸易待遇;反对国会限制进口日本汽车的努力,但也进行广泛协商,要求日本开放美国产品市场。并达成协议,使日本稍有增加对美国汽车及汽车零件的采购。布什主张开放的国际自由贸易政策。

对于克林顿与布什的繁荣经济的方案,美国经济学家及企业与公司的负责人认为,他们两人所提出的方案都不是可以立即见效的。克林顿方案的重点是“在人身上投资”,布什的方案则强调“全面减税”。一些专家认为,克林顿试图规划一个长期经济计划的决心十分可取。不过,两人的方案似乎都不太可能在一年内令美国经济起死回生。

经济学家和企业及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克林顿与布什的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没有对如何削减预算赤字做出比较积极的计划。联邦预算赤字在当年是3300亿美元,下一年大概还会维持在同样的水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原本应该会支持布什的企业界对他的方案反应并不热情。

他们两人经济方案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布什将会继续过去3年的做法,对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减税,降低支出,在全世界推动自由贸易。而克林顿认为政府在经济问题上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他认为教育、训练人才、道路及交通系统的投资极为重要。在这几方面,他计划对富人与大企业增税,预计收入可增加1500亿美元。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像哈佛大学的教授罗伯·瑞奇认为,这些投资将会刺激美国的经济,让美国成为更好的做生意之地。

克林顿与布什的经济主张孰优孰劣?谁的方案更符合大多数美国人民的利益,并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一切有待于美国选民来选择决定。

其次是教育主张较量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