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
28586600000049

第49章 流坑

千年历史名村

与江浙一带古村老镇不同的是,流坑虽然也四面环山,三面环水,但却少了几分柔媚与温婉,多了几分苍凉、厚重与矜持。水墨淡彩的山水,坑洼不平的卵石巷,深沉朴实的明清建筑,细腻精致的木雕,文采飞扬的名人墨迹,流坑,以她的每一个侧面向你展示着千年历史在她身上流逝的痕迹。

应该说,流坑的山水是不适合于爱情的,不像周庄,或者乌镇。她的恬静淳朴,只会让你心如止水。十余里的香樟从牛田镇一直延伸到村口,浓荫遮天,极为优美。村子东南两面青山连绵,乌江绕村而过。村中的龙湖将全村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流坑,就在这青山绿水间守望了1 000多年。

走进古村,如同走进了历史书中的插图,村路由卵石铺成,中心是一排排大而长的卵石,两侧则细碎。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太阳下泛着微光,折射出千年来流坑的喜乐,流坑的悲愁。很少有人知道用什么去衡量千年的长度,但在流坑,从这里暗淡破败的青砖灰瓦,从这里蔓延着青苔的墙角,从这里斑驳剥落的石板砖壁,你看到了千年的日升月落,千年的岁月如梭。然而,千年的时光没能低沉状元楼高峻的马头墙,也没能粗陋文馆雍容华贵的雕梁画栋,反而让它们有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厚重与沉稳。

进村不久,便能看到龙湖,这里有流坑的最高处——状元楼。状元楼坐西向东,始建于南宋年间,为纪念当年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为两层砖木结构,前门右侧有一米宽的转折叠式木梯通向二楼。二楼正中为神阁,祭堂左右挂有“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的楹联,门楣上挂着理学家朱熹题的“状元楼”的匾,那是流坑人的骄傲。流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这些题着“状元楼”、“丈夫第”、“翰林楼”的门匾,我们很容易看到流坑文事昌盛的过去。

从状元楼出来,五桂坊就不远了,它是又一个“流坑是人才之乡”的证明。北宋时流坑董氏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人中同年有五人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流坑人就建立了五桂坊。虽然现在只剩一些牌坊的基石,但五桂坊昔日的荣耀依稀可见。

跨过龙湖上的古桥,便到了村子的东边。在村东北的一片古树林后,坐落着一座大宗祠。它原为明董氏大宗祠,曾是气派轩昂、端庄典雅的三位一体的建筑群。1927年这里被军阀孙传芳的部将邢玉堂一把大火烧得惨不忍睹。360多年的光辉历史,只留下6根8米高的花岗岩圆柱直指天空,顽强地向今人陈述着曾经的荣耀与劫难,那份庄严与沉重,让人不由得想起圆明园。

从大宗祠往西走,不远处就是文馆。文馆始建于明代,保存完好,布局合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馆中雕花式六角藻井,顶部六区为荷叶宝瓶纹,精工细雕,古朴华丽。在流坑,文人墨宝不是名望大家才有的荣耀,在不少民宅庭院的厅堂,门楣或山墙等上面,都可看到名人雅士的手迹。从王安石、曾巩到朱熹、文天祥,再到曾国藩、左宗堂,流坑文墨之多,年代之久远,让人大饱眼福。

流坑,无关风月,无关钱财,她用历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来到这里,听她低吟墨迹飘香的往事,听她倾诉动荡年代的风雨,听她感叹如今尘埃落定的淡然与平和。流坑,以她千年来繁华落尽后的苍凉,留给我们绵长悠远的历史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