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
28586600000069

第69章 黄姚

诗意氤氲的古镇

水汽氤氲,山色如墨,古树参天,远离尘嚣。在黄姚,你依稀能感受到旧时的熙攘和繁华,而你却在梦境家园中宁静下来。

黄姚,一个伫立于漓江下游的古镇,因港产剧《茶是故乡浓》和《酒是故乡醇》在此拍摄取景而声名鹊起。宜人的景色淡泊宁静,不着修饰,特别是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当阳光透过林间树叶的缝隙,暖暖地洒落在小溪上时,水面泛起薄薄雾气,宛若人间仙境。

小镇很小,却有八条老街。石板街铺得最早的那一段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叫山根寨,是清朝顺治年间铺砌的,由于长时间的踏踩,街中心的石板已踩成槽状,成为当地有名的老街。东门楼至榴李街,是清康熙、乾隆以后铺设的。在这些街中,要数迎秀街最宽,约5米,而最窄的街则是金德街羊巷口,宽不到2米,每逢圩日,人们只能侧身相对行走。

八条街道全由青色大石板镶嵌而成,由于石板街路面铺接技术精湛,近看平滑如镜,远观则如凝固的溪流。其中一青石板街上,有一块一米长的鱼形石,鱼形石有如鲤鱼翻滚街间,现在已成为街心的雕塑。黄姚最辉煌的时期是清末民初,那时,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将内地的生产技术带到黄姚,人们在这里榨油、做豆豉、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安居乐业。据记载,当时镇上有约200家店铺。如今,时过境迁,但昔日的店铺依然沿街而立,雕栏、门楣色彩没有了以前的鲜艳,空空如也的店铺没有了旧时的熙攘和繁华,但也足以见证古镇历史的久远。

从金德街出来,向前走,途经双重门,阳光突然就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散落于双重门,此时的双重门就会让人感觉恍如梦境。在暖暖的阳光下,黄狗慢慢眯起了眼;阿婆靠着门坎在做针线,阳光从脸上一寸寸移开;一群鸡走在巷里,是那样的镇定、旁若无人……

古镇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经年的美丽无需刻意寻找,只要沿着石板路慢慢走,就能在不经意间发现。

乾隆年间,黄姚街市非常繁盛,街区绝大部分建筑群已初具规模。又由于从前的村镇老死不与外面往来,处于半封闭状态,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古迹便得以幸存下来,并形成了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的景色;以及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独特风景线。

在黄姚,牌匾就是建筑的脸面。或许因为此吧,在黄姚许多古老的宅子中,牌匾随处可见,并都被完好地保留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块题写“且坐吃茶”的横匾,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题匾,曾被列为“中华名匾”之一。

桥是古镇的特色,带龙桥,为古黄姚最为有名的桥之一。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重修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距今数百年。桥有大小二孔,大孔为石灰石拱砌,横跨在深长的石槽上,小孔在大孔两端。桥头右边怪石嶙峋,石隙上有古树数株,树荫下有一钓鱼台,稍下有一大石,形状如龟伏于江滨,人称“乌龟爬沙”;另一大石形似骆驼,人称“双峰骆驼”。最美丽的是雨后的景色,站在桥上,远处烟雨迷蒙,青山如黛,桥下是奔腾的流水,绝对的心旷神怡。

古镇被群山环绕,那平地而起的座座孤峰中,以田螺山最为险峻,岩壑雄奇,造型奇特瑰丽。田螺山前溪流涓涓,溪上小桥,桥长孔密,连绵的拱形如古罗马的引水渠。山随着湖水走势点缀于各处,与千年古树交相辉映,构成一方和谐世界。文明阁在古镇外的田螺山上,地势位置极佳,已有400年的历史。文明阁的主殿中供奉着关公和观世音菩萨的神像。由于年久失修,主殿已经略有倾斜,主殿旁一间小厢房的墙壁已经有点坍塌了。

由文明阁顺着曲折的山道而上,便可看到依山而建的“豁然亭”和“有声亭”两个小亭。站在峰巅,可以将古镇尽收眼底,清丽秀美、碧绿如黛的姚江、珠江、兴宁河一路蜿蜒,将古镇紧紧地环抱着,远远望去如三条绿色的玉带。

从文明阁远眺,还可以看到草坪、牛羊,可以看到菜园,还可以看到村民们洗衣用的极有地方特色的水池——仙人古井。井水十分清澈,里面有许多鱼儿,游来游去,十分可爱。仙人古井有饮用、洗菜和洗衣三种功能,因此,这里每天早上都聚集了很多用水的妇人。三个女人一台戏,平淡的家长里短在经过她们的伶牙利齿后,也变得情趣横生。

与其说黄姚是一座古镇,不如说她是一部民居文化史。黄姚的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建筑精美,其砖雕、石雕、木雕都有高超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的雕梁画栋,可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古镇有11座宗祠,宗祠占地面积一般都在26.4万平方米以上,规模雄伟壮丽,装饰豪华考究,结构合理。宗祠一般要安放列代先祖牌位和祭祀必需的东西,也有一些宗祠里设有专供读书的书屋。因为当时的建筑工匠都来自湖南,因此各姓氏宗祠建筑风格基本一致,砖石结构,琉璃构件均采用广东佛山产品,历经百年沧桑,仍然金碧辉煌。

吴氏宗祠算这里面比较有名的。沿阶而上,宗祠宽阔的门廊首先进入你的视线,门廊两旁建有厢房,自成一体。院落正中是一个很大的天井,两旁是小小的花园,天井正面是高大宽阔的正座。吴氏宗祠最精彩的是其墙壁,墙壁上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壁画,据说当年用的是德国进口的颜料,经历百年依然光彩依旧。

古戏台是黄姚举足轻重的风景线。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台两部分,前后台间修了板屏,前有朱漆的木栏杆,天花板上彩绘着各种花草虫蝶。台基全用大青石板砌成,舞台铺以木板。台下四角安置了四口大水缸。但平日的古戏台是寂寞的,只有农历三月初三,这里唱大戏时,才是世人瞩目的焦点。那时,推开斑驳的木门,就会听到咿呀的曲腔,看到身着七彩的演员和台下摩肩接踵的看客。

由于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现在的黄姚,像大多数乡村一样,年轻人差不多都外出打工了,于是,古镇上见得最多的也是老人和孩子。碧波荡漾的小河,寂寥而悠长的街巷,古韵犹存的院落,仿若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带给人的是无言的宁静。

黄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随便跟一户人家聊几句,都有可能被他请到家里饱餐,从红薯、稀饭、米粉、糍粑到正餐,一应俱全;早餐、中餐到晚餐,你都可以大快朵颐。

吃饱了饭,可以站在黄姚店家的屋顶阳台上看风景。这时,暖风中飘来一阵阵晒腌肉的肉香和晒青菜的清香,熏得游人胃口大开。远处,偶有人从一排过河的垫脚石上走过,便惊起一群知春的水鸭。小鸟时而从枝头跃起,一阵颤动后,枝头又归于沉寂,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但不论多寂静,也不论是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这里过上自由诗意的生活。因为黄姚,就是一卷散发着清香的诗集,别致、精巧,很容易被人忽略,但不经意地打开这卷诗集,她那古朴而优雅的格调,就会在一瞬间,闪电般地将人击中、征服。

黄姚特产是豆豉,是清朝时期的贡品,味香色美,5元3包。豆豉排骨是这里的特色菜,与黄姚豆腐一样,好吃且不容错过。

在黄姚,你也许吃不到山珍海味,但3元钱一盘清甜的青菜绝对天然,每位只需1元就可任意食用的农家靓米饭物美价廉,备受青睐的本地“三黄鸡”和“放心肉”让人怦然心动,胃口大开。而那被店家放了点糖的酸菜,更有味道,咀嚼起来有些酸甜,让人容易怀念起旧日缠绵的爱情。

如果去的时节好,还可以到古镇酒家吃特色菜“南瓜花酿”,就是将南瓜花摘下来,里面塞上豆腐和碎肉,再包起来炒,味道相当不错,一定让你大饱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