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
28586600000081

第81章 洛带

天下客家第一镇

好茶是慢慢品味的,好书是慢慢体会的,古韵依存的洛带,亦是如此。她那保存完好的千年老街、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与客家会馆建筑群,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需要你在如烟的细雨里,如烟的往事中细细品味。

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街上,木门、木窗、木柱、木梁的古老吊角楼林立,独具韵味的客家话时听时有,空气中似有似无地飘着叶子的味道。

洛带,在空灵的烟雨里,湿漉漉地朦胧着,如换了空间的水墨周庄,令人神往。

洛带原名甑子场,据说甑子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因蜀国后主阿斗不小心把腰带掉入井底而得名。然而,实际上,洛带是以文化味很浓的会馆而声名在外的,精彩悬疑的历史传说是人们为洛带增添的一分颜色。

会馆,一般是旧时异乡客集资修建,为同乡人、学子、生意人等解决住宿、提供帮助的庭院会所。这样的建筑,传递的就是浓郁的亲情和温暖,之间又混杂着身在异乡的寥寞,气质简约、婉转而意蕴深长。其中以广东会馆最为出名。

广东会馆坐落在街容繁华之地,最让人惊叹的是进入广东会馆的那一瞬间,历史的质感一下子就包围了所有感官,使人在时空逆流的错觉中且行且看。整个会馆坐北向南,气势巍峨。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达3 310平方米,规模宏大,优雅完美。其封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

穿过窄窄的门庭,入内则豁然开朗,中堂两旁书有“耕读传家”之客家家训,高大的门槛和厚重的两扇门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越过门槛,屏墙档住了堂内风景,屏上刻画彰显客家人重耕重读之精神,传承“重内涵弃张扬”之家训。

绕过屏墙,天井巨大,院内植物众多,人与自然和谐包容体现无遗。但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大殿石柱上的楹联,那副“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楹联,不仅反映了客家移民异乡、艰苦创业的历程,更彰显了其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

不需迈出庄重的前殿,高低错落的四方斜坡屋顶隔出的狭长天际就会扑进眼帘。如果是雨季,微微细雨中的雕花屋顶和细格木窗,天井的青石板,就会在水光之间,浸映出浓郁的古韵,那种内敛、含蓄,却又深深让人震撼的意境,是五光十色的现代建筑所无法相比的。

广东会馆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目的为了供奉佛教南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因此,会馆又名“南华宫”。出广东会馆,沿街而下,江西会馆、湖南会馆依次而现。

除了会馆外,老街上还有洛带客家民居。

洛带客家民居一般分为祖屋和普通民居两大类。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

大夫第大体建于乾隆末至嘉庆初,因屋主巫作江曾被清廷诰赠为“奉直大夫”,所以名为“大夫第”。大夫第主体建筑由大门、过厅、院坝、前中后三堂、东西花厅、厢房及通街厅道和一个附属小四合院组成,因为大夫第以大门为中轴线,所以,排列十分对称,譬鳞山式顶,木结构穿尊房,与普通客家民居一样,其上也盖有小青瓦。

大夫第前堂后天井的东西花厅,为卷棚式建筑,花厅为作南北向的庑廊形,做工考究的各式花格木窗雕琢的花鸟虫鱼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堪称民居中的珍品,也让游人驻足不前。

洛带镇普通客家民居没有大夫第的规模宏大,但清新素雅,为单四合院式,“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正中为堂屋。民居的通风和采光都很好,并且冬暖夏凉。门前则大多挖有荷塘,再远处,是竹林和菜地。“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哗,想体验一下自得其乐的客家生活,那就不要错过洛带,高亢嘹亮的山歌中尽情享受宁静淡泊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