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美学笔记
28614300000014

第14章 审美与社会(3)

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

摘自蔡元培《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1935年)《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现在中国没有美术真不得了,这才真是最致命的伤。社会没有美术,所以社会是干枯的;种种东西都没有美术的趣味,所以种种东西都是干枯的;又何从引起人的最高情感?中国这个地方若缺知识,还可以向西方去借;但若缺美术,那便非由这个地方的人自己创造不可。

摘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19年

美在社会上的目的,大约可分两种:即一在灵性与宗教上,一则在经济上。我们有时听到强烈高度的音乐Strongor Uplifting Music可喜可赏的绘画,Rainting雕刻,Sculpture演剧Acted Drama与文学Literature或其他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着增高社会同情Social Sympathy的感觉。社会同情的力量,非常之大,能将人的理性,感觉,随与俱化,不能自己制上,或者有时以美的主观,无论在天然的或技术的里头,以真实安慰的力量,使人堕入宗教的生活,虽不是美育的终极目的,然也可见美在社会上的效力之一斑了!……所说经济的目的是:无论什么事物,不调和的痛苦,实在给我们留下许多不快的感觉,然欲使一切能够调和,便是美的最大作用。一有调和,而经济的目的也可达到。譬如将美的经济的道理引用到一般琐屑事务上,如悬挂画片,整饬家具,置放桌几,整洁盘餐,……皆处处与美相关。

摘自王统照《美育的目的》《曙光》第1卷第2号1919年12月

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深心中的冲动,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

摘自宗白华《艺术生活》(1920年)《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7页

我们常时作艺术的观察,又常同艺术接近,我们就会渐渐地得着一种超小己的艺术人生观。这种艺术人生观就是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他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总之,就是把我们的一生生活,当作一个艺术品似的创造。这种“艺术式的人生”,也同一个艺术品一样,是个很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有人说,诗人歌德(Goethe)的“人生Life”,比他的诗还有价值,就是因为他的人生同一个高等艺术品一样,是很优美、很丰富、有意义、有价值的。

摘自宗白华《青年烦闷的解救法》(1920年)《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4页

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北平天坛及祈年殿是象征中国古代宇宙观最伟大的建筑)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

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

摘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1934年)《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礼好像画上的线文钩出事物的形象轮廓,使万象昭然有序。孔子曰:“绘事后素”。“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微。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礼器里的三代彝鼎,是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观摩对象。铜器的端庄流丽,是中国建筑风格,汉赋唐律,四六文体,以至于八股文的理想型范。它们都倾向于对称,比例,整齐,谐和之美。然而,玉质的坚贞而温润,它们的色泽的空灵幻美,却领导着中国的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它的影响,显示于中国伟大的文入画里。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摘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1947年)《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240页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摘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1947年)《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238页

人受天地的“真情”而来,浑是一片,美在其中。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脾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种人体的美,善看直有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虽是形体很渺小的,一任真情,便即天地之神妙万物而天不在,因此我讲美育的第二步,是在反身认识人生内界的美,和本来美性的实现。从前程子再见周茂叔,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趣。每教人寻仲尼颜子乐处。白沙先生说:“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似此“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孔门提倡美的态度,把人生弄得乾圆洁净,敦厚温柔,真是何等家风!何等滋味!美哉乎人生!私欲尽处,真情充塞流行,而一男一女之美——性美——尤使我赞叹不置。

摘自朱谦之《宇宙美育》《民铎杂志》第4卷第5号1923年7月1日

由上种种,便知弟讲宇宙美育,实从宇宙观为出发点,且应用到人生,伦理,政治,艺术各方面。包括德智体群诸育,广大悉备,这自和仅仅提倡“艺术教育”的大不同了。不过弟的话是有所本的,本于孔家之言“六艺”,所以宇宙美育换句话说,就是六艺之教,说来话长,且暂止于此。

摘自朱谦之《宇宙美育》《民铎杂志》第4卷第5号1923年7月1日

我知道宇宙万有的本体,决不从人的理智得来,是只能永远缄默去证会的,所以在一切的自然现象之前,仰观俯察,以直探到处皆有的本体,这不但使人们能够享受美的欢乐,实在使人们大开真情之眼,以与无方体无始终,绝对无比的“宇宙大神”融合为一。所以“神”的观念,实为教育究竟的大目的,而宇宙美育的方法,也不须别求,只是随处体认,便自与“无限”‘绝对”的本体——神——渗透,和谐。

摘自朱谦之《宇宙美育》《民铎杂志》第4卷第5号1923年7月1日

曰戾,曰妒,曰私;三者名虽不同,而其足以肇祸乱也则一。世界和平之所以常破,而太平大同之治所以难实现者,岂非以此三者为之梗耶?萃古今之哲人,立学说宗教法律以救之,既不能,且反为其假用,以逞其大戾大妒大私焉。于是乃茫然无措,傥然自失,补救几无法,而美术乃独能从容化除之,其为用顾不大耶?然犹有未尽也。曰化戾,曰祛妒,曰除私,三者为用虽大;然皆消极方面之功用耳。夫天地间灿然之美物,若天然者,若人为者其形色干差万别而不同;故其感人也,亦干变万化而无方,盖育然难言之哉。即言其崖略,则消极之功用,亦不限于前举三事。若言其全体,则消极之外,复有积极者焉。消极之功用,能去人之恶;而积极之功用,则又能令人奋兴。彼美感之能促进物质文明,固为其纯粹之积极功用矣,即其冲和之状亦不仅化戾也;又能使人宽宏博爱而兴仁。其超脱之状,又不仅除私也;又能起人幽情逸兴而豁志。至于随化之状,则因物兴怀,功用犹难枚举。然略而言之,亦可大别为二类:盖天地间之景物,有刚大之美,有优秀之美。其属于刚大之美者,如呆日,如迅雷,如巍严之像塔,如激荡之海波,必能奋起人豪迈之精神,成为光明磊落之英俊。其属于优秀之美者,如烟霞,如珠辉,如精雅之雕塑,如渊茂之诗文,必能兴起人温密之情思,变为宽平文秀之君子。故富于刚大之美感者,必恢宏庄伟。奋发敢为,无卑鄙阋茸之行。富于优秀之美感者,必文理密察,从容中道,有幽闲镇定之态。是以历史家推论雅典斯巴达二国民之异点者,皆谓雅典山阜绮秀,河水涟漪,故其人秀发而好文;斯巴达冈峦雄浑,海波浩荡,故其人勇敢而嗜武。此则因天然美术之异,遂启人文之差。又美术能感发人之明效大验矣。

摘自戴岳《美与人生》(1923年)《中国现代美学丝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303页

今请阐明美育之本义。美育之解释不一,然不离乎审美心之养成。进一步言之,即为美的情操之陶冶。情操有知的情操,意的情操,美的情操三者之别;然美育实摄是三者而陶冶之。如判断、想象,为知的情操之陶冶;创作、鉴赏,为意的情操之陶冶;至美的情操之陶冶,乃美育必守之领域,此义不待词费而自明。惟愚以为美育不当从狭义之解释,仅以教育方法之一手段目之;当进一步,从广义之解释,以立美育之标准。……据右图以观,知美之范围极广;即可知美育之意义,未可着眼于一部而遗其全体。吾人生活于此自然美人类美艺术美之中。岂能一刹那间不受美之刺激而生变化?如因美之刺激而生变化,是即美感足以潜移吾人之精神活动;换言之,即足以发展吾人之精神生活;更换言之,即为吾人人类本然之要求。盖人类本然性,乃时时欲为不绝地向上发展,但非有以刺激之,或刺激之而非由于美的刺激,则不容易使之发动。

摘自李石岑《美育论》《李石岑论文集》(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62—164页

美术家的生活就是超脱现实的生活;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换句话说,我们有美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待遇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衍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脱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

摘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民铎杂志》第5卷第5期1924年7月

就社会说(读者在内),艺术的功用,像托尔斯泰所说的,在传染情感,打破人与人的界限。我们一般人都囿在习惯所划定的狭小世界里,对于此外的世界都是痴聋盲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艺术家比较常人优胜,就在他们的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他们不但能见到比较广大的世界,而且引导我们一般人到较广大的世界里去观赏。象一位英国学者所说的,艺术家“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去看”(lend their eyes for us to see)。……艺术是启发人生自然秘奥的灵钥,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它指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摘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129—130页

任何艺术和人生绝缘,都不免由缺乏营养而枯死腐朽;任何美学把艺术看成和人生绝缘的,都不免像老鼠钻牛角,没有出路。

摘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年)《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168页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Artisliberative)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摘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读书通讯》第7期1940年8月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哥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现在我们想要复兴民族,必须恢复周以前歌乐舞的盛况,这就是说,必须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

摘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读书通讯》第7期1940年8月

爱美是人类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美没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艺术欣赏力也就愈薄弱。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