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美学笔记
28614300000003

第3章 论美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如果过份注意或者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对形式的无视。“一角”式也好,“减笔体”也好,两者都是从平常的法则中获得孤绝的效果。在你平常希望有一条钱、一个块或平衡翼的地方,你失去了它,但是,这一事实却在我们心中唤起一种突如其来的快感。虽然这很显然是一种缺点和不足,但你却不会察觉。事实上,这种不完美本身就变成一种美的形式。当然,美未必指形式上的完美。日本艺术家最擅长的妙技之一,就是从不完美甚至是丑陋的形式中寻求美的表现。

摘自(日本)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第2章第18—19页

然而仅仅阐明物质和道德的区别,还是不够的。也即物质的美对于促进爱国心,也有巨大的力量;而爱国心的提高,又能够自然而然治好恐外病。因此到朝鲜和中国去的日本人,自然有怜悯他们的念头;来到日本的朝鲜人和中国人,自然有尊崇日本的心理。这没有别的原因,而是由于他们的一切事物,都大大地赶不上日本这样齐备的缘故。就欧美各国来说,他们胜过日本,又不止像日本胜过朝鲜和中国一样。凡属从那些国家输入日本的物品,即使日本国内也出产同样的品种,而质量的好坏,却不能相比。所以日本商人一定说,这是顶好的洋货。凡属一切事物,他们都一一胜过日本,我们自然要发生自卑感。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够避免的,所以就小康人家以下的人说,不仅必须阐明道德和物质的区别,同时一定要直接促进并使之看到物质的美,以便激发爱国心(至于发生战争的时候,自然又当别论)。所以发展教育和文化,繁荣科学,这两者是互相平行,不可缺一的。

摘自(日本)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第60页

当这种不完美同古雅和原始的粗犷相伴之时,就会出现日本鉴赏家所称颂的空寂。古雅与原始也许不是一种现实,但是如果一件艺术品哪怕在表面上显示出历史的时代感,那么空寂就在其中。空寂存在于纯朴的自然和古拙般的不完美,存在于丰富的历史遐想(虽然它并不一定总是现存的)。总之,空寂包含种种难以说明的要素,它们使看上去平庸的东西变成杰出的艺术品。一般认为,这些要素来源于对禅的鉴赏,在茶室中使用的很多道具就具有这样的特性。

构成“空寂”的艺术要素,在文字上意味着孤独或寂寥。对此,茶道大师们曾用如下一首诗来加以定义:

极目远眺处,

花尽叶已无。

茅屋卧沙岸,

萧然秋已暮。

摘自(日本)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第2章第19—20页

古代中国人的美的对象,未必只停留在对于那些味、香或者所谓“声、色”及其他生理的、肉体的嗜好、欲求所给予的直接官能性感受的对象上,而是几乎向一般涉及自然界、人类的全部、具有已述的那种意义的美的本质、对人的精神和物质经济生活方面带来美的效果的所有对象扩大、推移。这些对象即:

第一,一般避开伴随着事、物的形式、内容或者性质、姿态等具有的简单、单调而来的生的无聊、倦怠感;为给生以新鲜的刺激、丰富充实其内容,对那些事物进行了人为加工,从而形成的精巧的种种文饰、雕琢。

第二,作为与前者关连的生活感情,比很容易就带来生的倦怠的平凡、日常的东西更为“珍”、“奇”的事物(对此的论证,参照“珍”、“奇”与“美”的关系一节)。

第三,与第一点完全相反,把围绕人们的自然界的所有状态(天地山川草木禽兽及其他东西和它们应有的样子)以及它们的姿态性作为规范,具有事物的自然(按其本来面目,不加任何修饰、雕琢的朴素——单纯、质朴)的形式、内容或者性质等姿态性的所谓“野趣”。人的性质、言行的质实、真挚性。(这主要显著地存在于道家的审美意识中)。

第四,一般,事物的形式、内容或者性质、姿态,与其十分齐全,倒不如某一部分不全、不备或者稚拙、枯拙的东西(这一点也在道家的审美意识中显著)。

第五,一般,事物喧噪、粗野的状态不如幽静闲雅的状态,浓厚的不如淡白的,刚强的不如柔弱的。在人的言行上则是“谦虚”、“含光、守愚”的状态(这一点也在道家的审美意识中显著)。

第六,其形式或者性质、姿态性是中庸的某些东西,或者是有着相称的、调和、均整的安定感的某些东西(对此的论证,参照“和”与“美”的关系)及动作优婉的东西。

第七,对于诗、赋、文章来说,那些本身是劝戒(或者鉴戒的)内容的东西,不如适合娱乐或鉴赏目的的东西,或者其形式、格调、音韵完整的东西(见魏晋以后至清朝的文论)。对于绘画来说,一般也是鉴戒的作品不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其他自然现象及人物等的画。等等。

第八,人确实应该遵守、实践的正确的条理——伦理、道德,从而,合乎礼节的言行和崇高的人格性(例证后述)。

第九,合乎伦理、道德,正确的善良的政治方法、作风(例证后述)。

第十,某些东西确实按照其本质、或在社会共同观念上被期待的应有的样子时,其物的状态(比如,“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诫》〕;马,则应是骏马,等等)。

第十一,一般人们憧憬、羡慕的富贵、寿善、权势或者名闻、声誉等等(后述例证)。

第十二,一般是人具有的容姿、风格、品行或体力、精力(意力),或者才能、性质、技术、学问、艺术及其他凡是人们羡慕、赞叹的长处、优秀的能力。(后述例证。或参照另述的长、秀与美的关系。)

第十三,一切事物,为自身而有用的特点(长处、优点),或者对人来说,有用、有益的优秀性质、能力。(《荀子·张国》“川谷之美”,注:“多良材及溉灌之利也。”)

第十四,一般是明亮、光辉、没有污秽的、清净的、生气勃勃新鲜的东西。(论证参照另述的光、明、清、洁等与美的关系。)

第十五,一般是某些事物的丰富、繁昌,事物具有洋溢着生命力的充实、或创造旺盛之物的生产力,以及象征吉祥、喜庆等的那种性质、姿态。(论证参照另述的高、大、多、丰、盛、庆、贺、健、康等诸概念与“美”的关系。)

第十六,与前者稍有不同,是事物的纤弱、纤丽的姿态,或伴随哀愁、悲怆的感情的那种状态。(这在《文选》所收的诗、赋或文章中屡见。例如,《魏文帝与朝令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悲歌微吟……斯乐难常”。)

第十七,一般在其情趣中能发现深——奥、高致、重厚、洪阔的事物。

诸如此类。美的对象在向多方面扩大、推移着。

摘自(日本)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第2章第65—69页

峇达人再也找不到比“好啦嘶”更恰当的字眼来欢迎到多峇湖的客人。这里是到天堂之门,它具有美丽的景色,新鲜清凉的气候,以及宁静的气氛,多峇湖位于火山谷里,远离城市的拥挤和忙碌生活。如果埃及人有到过多峇湖的沙滩,他们不禁赞叹:“多美丽的湖水啊!”在埃及人的语言中,美丽叫“多”(toì),水叫“峇”(ba),因此全句便念作“多峇”。埃及人是否到过多峇湖,使其赞美声“toìha”演变为“Toba”?多峇湖名称的来源,是否跟埃及人有关,成为历史学、考古学和语源学上的研究课题。

摘自(新加坡)李炯才《印尼-神话与现实》第47页

甜蜜就是有味,在语言中以及在内容方面都有味存在。由于这〔味〕,智者迷醉,好像蜜蜂由花蜜〔而醉〕。

听到从某一〔发音部位的〕发音就感觉到〔与另一音的发音部位〕相同,这种形式的词的联系,有着谐声,就产生了味。

摘自(印度)檀丁《诗镜》1.51—52第30页

愿诗人的语言(文艺女神)胜利!她的创造不受主宰力量的规律限制,只由欢乐构成,不依靠其他,具有九种美味。

摘自(印度)曼摩吒《诗光》1.1第78页

有人说,格律是诗的灵魂,这是不对的。因为格律仅是诗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其内在本质。诗必须表现情味,只有格律而没有情味的诗不是诗。即使有人勉强把徒有格律而无情的作品称为诗,那么这诗也是毫无意义、没有生命力的。

摘自(印度)克里希纳德瓦·夏尔马《印度诗学》第9讲第56页

措词和文笔应该是经过提炼的,是日常用语的再创造。这不是背离生活,而是要把生活的秩序重作安排。诗人将美赋予文字,正如自然将美赋予山峰、莲花以及曙光中的大海。生活和艺术在美的领域里获得了统一。

摘自(印度)格·支坦尼耶《新梵语文学史》《史诗》(1)《罗摩衍那》第187页

一部悲剧中仅只有主人公的悲惨故事是不够的。我们并不为他的灾难而悲哀,相反为他道义上的胜利而欢欣。因为在那里,主人公显而易见的失败实际上是他的胜利。在悲剧中悲哀和欢乐的情感是很奇妙地渗透在一起的。我们看到主人公献出生命时会流泪,但并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主人公的胜利。悲剧描述的是自我牺牲的故事,而自我牺牲并不仅只是悲痛的事情,更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摘自(印度)普列姆昌德《卡尔巴拉》前言《普列姆昌德传》第587页

当代文学的另一个倾向是幽默。除了戏剧中的丑角,旧文学是庄严肃穆的。现代的幽默风格是报刊杂志的成果,它们风趣地批评当代的事件和人物。这种倾向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故事、诗歌和散文中增添了机智和幽默。真正的幽默能与无私的超然精神相一致,这是真正的伟人所具备的,甚至在他们受苦受难的时候也是这样。

摘自(印度)印度文学院《印度现代文学》T.P.M.孙德伦《泰米尔文学》《民主和文学》第278页

赛赫勒·本·哈伦的写作兼具思想美和形式美,其艺术性也正是建筑在这上面。其思想美表现在逻辑力量、按辩证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形式美表现在善于选用词汇和组织句子,由于句子组织得当,文中充满排比和对偶,但这种排比、对偶在多数情况下并非依靠声韵形成,而是借助一种特殊的节奏,伴和着阅读时的声、气发出一种轻微的旋律,简约而柔和。他的表达一般是激越有力的,他借助于某种同义词的组合来调节文句的声律。

摘自(黎巴嫩)汉纳·法胡里《阿拉伯文学史》第318页

你们的衣服掩盖了许多的美,却遮不住丑恶。

你们虽可在衣服里找到隐密的自由,却也找到了繁饰与羁勒。

我恨不得你们多用皮肤而少用衣服去接受太阳和风。

因为生命的气息是在阳光中,生命的把握是在风里。

摘自(黎巴嫩)纪伯伦《先知·沙与沫》第27页

美在想望它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它的人的眼里,放出更明亮的光彩。

摘自(黎巴嫩)纪伯伦《先知·沙与沫》第124页

美丽的面容,绝不能成为男人眼中的模特,这种影响对他来说并不很清晰,也不完美,只有其他因素存在才算美,而这些因素要比美丽的面容本身重要得多,诸如上面提到的言谈、女性个性、文化素养等等,都是确定男人在他伫立的框框中审视,表明这个影象真伪的重要方面。

摘自(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愿你生活更美好》第44页

女人的女性美及其聪明才智是男人最为关心的。是的,妇女的美貌常为男人所倾倒,他们常常在美丽的姑娘面前伫立注目,但是,当他发现这个使他惊讶的美丽图案后面并没有什么其他具有真正含意的东西时,他会毫不迟疑地离她而去。

摘自(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愿你生活更美好》第44页

具体说来,喜笑颜开的面孔、洁净的身体、能辨香臭的鼻子、能看是非的眼睛、能别甘苦、善于词令的口舌、端正的姿态、灵活的举止、美妙的诗文,这些都是美的具体表现。

摘自(阿拉伯)《一千零一夜》(1)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