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学心机
28648600000012

第12章 善用他人智慧为己用:一个好汉三个帮(1)

“远使之,以观其忠;烦使之,以观其能;色使之,以观其性;酒使之,以观其态。”这是庄子对于用人之道的精辟论述。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才能本身并没有光泽,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泽,因而,我们要争取做一个现代社会的“伯乐”。

1.不拘一格降人才——齐桓公举火拜贤

是否善于考察人的才能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大材小用,会使人怀才不遇,导致人才流失;小才大用,危害更大,轻则使其不堪重负;事情不成,重则小人当道,事业败亡。而要考察大才与小才,除了自己要有很高的水平外,还要有一套经验与办法。有一点必须要注意,认识、使用人才要不拘于小节,因为那些有大才干的人都是不拘于世俗的。

齐桓公继位之后,重用管仲和鲍叔牙,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国势日趋强盛,对外图谋霸业,“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约集各诸侯国在北杏(齐国西部,今山东东阿境内)会盟。刚继位的宋桓公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未等到签订盟约,就先期偷跑回国。齐桓公对此异常恼怒,约集了陈国、曹国,打起周天子的旗号,共同兴兵讨伐宋国。

管仲率领着一队人马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走了大约三十多里,来到一座山脚下,就见一个头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着两个脚丫的农夫,一边挥动鞭子赶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从旁边经过,看那农夫气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给他送些食物。农夫伸手接过,也不答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并告诉差人说:“我要会见相国!”差人回答说:“相国已经坐车过去了。”农夫说:“既然这样,就请你向相国转告一句说:‘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农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他的爱妾婧说:“我记得古诗《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若召我,找将安居?’我想这是他富有才干,自荐于你。”管仲闻言立即命令停车,让人把这个农夫请来。农夫见了管仲说:“我是卫国人,姓宁名戚,风闻相国极有才干,特地远道来访,可惜无人引见,只好流落在此,给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与他谈论安邦治国之道,宁戚见解精辟,对答如流,管仲联想到自己类似遭遇,不禁感慨叹息,随后他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说:“我们国君不久要率兵路过这里,你拿着这封信去见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说完,管仲又驱车前行了。

宁戚仍旧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后,齐国大队人马果然浩浩荡荡地开过来。等到桓公马车驶近,宁戚便用鞭子轻轻抽打着牛背,站在路边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涛涌,

鲤鱼游水骤然腾。

慨叹尧舜不重在,

贤才粗衣难谋生。

起早贪黑放牛行,

长夜难度何时明。

齐桓公听到一个牧牛农夫竟敢在这里指桑骂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车前,喝道:“何处刁民?妄谈国政!寡人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各国臣服,如此太平盛世,与尧舜之时有何不同?你怎么竟敢说成是暗无天日?”

宁戚冷笑连声,说:“尧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齐国东征西讨,怨声载道。尧舜在世,冷落亲子,谦让天下;如今齐王,杀兄得国,不仁不义。”齐桓公闻听,气急败坏,怒声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给我砍了!”左右侍卫立即绑缚宁戚,准备开刀问斩。

宁戚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昏庸的夏桀王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逄;暴虐的商纣杀死了忠诚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宁戚能有幸与关龙逄、比干比肩而三!”

齐桓公看到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神态,深受触动,陡生敬意。念头一转,便命人松绑,满脸赔笑,说;“寡人是测试一下您的胆量!”

这时宁戚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看完后埋怨说:“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看?”宁戚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君要选择能臣辅佐自己,反过来说能臣也要选择明君,刚才是我试探大王的度量!”

齐桓公于是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一起参与讨伐宋国。

当天晚上,军队宿营后,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衣冠,要给宁戚授爵封官。一个大臣建议道:“此地离卫国相距不远,何不派人去查访,如果宁戚是贤士,再加封也不晚!”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难免有些许过错,如果查访出来,封他爵禄不好,放弃他又可惜。”就这样在军营中举着火把,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上,与陈国、曹国的军队会师后共同商议讨伐宋国的策略。宁戚建议说:“依我之见,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如果能通过良言相劝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岂不更好?我虽不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

齐桓公说:“好主意!听你的!”于是传令军队就地驻扎待命,派宁戚出使宋国。

宋公探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大臣戴叔皮商讨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必定很有辩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准他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宋公点头称是。

宁戚入朝看见宋公神色倨傲,不禁长叹一声说:“宋国处境实在危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宋公一听,不禁动容:“如何见得呢?”宁戚说:“齐侯约集诸侯会盟,也是帮助您稳固君位。可是您却在中途不辞而别,眼下各国军队联合伐宋,大兵压境,谁胜谁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如果现在采取补救措施,还为时不晚。”宋公听后,不住点头,离开座位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戴叔皮见宋公已被宁戚引入圈套,干着急没办法。

宁戚建议:“事到如今,您不如备下一份厚礼送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意,这样宋国才会安稳如旧。”宋公依然担心地问:“仅送些礼物就能保证他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侯心胸宽阔,世人皆知。以前和鲁国交战,还把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一时糊涂,一定会得到谅解的。”

宋公采纳宁戚的建议,派使者带上礼物,随宁戚向齐恒公谢罪,齐恒公同意撤走军队并同意宋国重新入盟。

点评:

使用人才就要不拘小节,因为那些真正有大才干的人都是不拘束于世俗的,正所谓“大智若愚”。

2.欲擒故纵——五张羊皮换群贤

秦穆公是位极有作为的国君,他不但喜欢派人四处搜寻千里马,而且为了富国强兵,建立霸业,千方百计地罗致人才。相国百里奚就是他用五张羊皮换来的。

百里奚是虞国人,出身贫寒,三十多岁才娶妻生子。夫妻二人虽和睦恩爱,但境遇穷困。百里奚不甘于满腹经世之学被生活琐事淹没,为了在年富力强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出外游历谋事。他先来到齐国,想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为他引见,所以只能沿街乞讨度日。后来,他流浪到宋国,遇到一位隐士。这位隐士叫蹇叔,也是一位满肚子学问的人,两人倾心而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便结成了兄弟。

百里奚在外游历了多年,始终郁郁不得志,便想回老家去。蹇叔说他在虞国有一个朋友宫之奇,正好一同去看望。到虞国后,蹇叔把百里奚介绍给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二位留在虞国。但蹇叔经过访察,知道虞国的国君刚愎自用,不识大体,他私下劝百里奚不要出仕,以免既不能实行政治主张,又落下不忠不智的罪名。但多年流浪的百里奚感到疲惫了,加之为贫困所窘,经过宫之奇推荐,当上了虞国中大夫。事实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国国君因为贪图晋国送来的一匹千里马和一双玉璧,便借道给晋国攻伐虢国,晋军在灭掉虢国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虞国君臣都做了晋国的俘虏。

晋献公知道百里奚有才能,想请他在晋国做官,但百里奚执意不愿为敌国服务。正好这时秦晋交好通婚,秦穆公派公子絷来迎亲,晋献公于是就把百里奚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给了秦国。百里奚想到自己年已古稀,却要去做奴仆,非常恼怒,于是便在半途中逃走了,一直跑到楚国,重操旧业,养牛看马。

秦穆公结婚后,发现陪嫁名单上有百里奚的名字却不见其人,就问公子絷。公子絷说:“百里奚是虞国人,是个不肯在晋国做官的亡国大夫。”秦穆公又问刚从晋国投奔来的公孙枝:“百里奚是什么样的人?”公孙枝回答:“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秦穆公一听是个贤才,立即派人四处查访百里奚的下落。得知百里奚在楚国看马,就准备送厚礼给楚成王,以求换回百里奚。

公孙枝闻讯赶忙加以阻止,他对秦穆公说:“这可千万使不得,要知道楚国人让他看马,是因为还不了解他的才能,要是大王以重礼去换,便无异于敦促楚王重用他,哪里还有放回的道理?”秦穆公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依照当时奴隶的一般价钱,派人带了五张羊皮去楚国,对楚成王说奴仆百里奚在秦国触犯了法律,现在秦王要求赎回重办他。楚成王信以为真,派人抓来百里奚,打入囚车,交给秦国的使者。

百里奚来到了秦国,秦穆公见是个满头霜发的老头儿,不禁大失所望地说:“可惜年岁太大了!”百里奚接口说:“我才七十岁,如果大王让我上山打虎,当然是老了些,若是要我出谋划策,那我还比姜太公年轻十岁呢!”秦穆公见他出言不凡,就请他谈论富国强兵的大计。谁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一连长谈了三日。秦穆公深感百里奚是难得的治国奇才,便打算拜他为相国。百里奚却推辞说:“我的才能比起我的朋友蹇叔来差远了,大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把他请来。”秦穆公听说居然还有比百里奚还有才干的人,高兴极了,由于思贤若渴,他立即请百里奚写信,派公子絷前去聘请蹇叔。

蹇叔本来以隐居生活为乐,不准备出来做官,但经过公子絷再三请求,再加上老朋友百里奚的力劝,就答应了去秦国。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虽然年纪轻轻,但谈吐不凡,英气勃发,公子絷见后喜出望外,征得蹇叔同意,也请他们兄弟二人一道到秦国施展才华。

秦穆公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蹇叔和他的两个儿子,诚恳地向他们请教治国治军的策略,蹇叔从容作答,秦穆公侧耳倾听,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第二天,秦穆公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西乞术、白乙丙为大夫。过了几天,百里奚失散多年的儿子孟明视闻讯也来秦国认亲生父亲,由于他武艺高强,也被秦穆公拜为大夫。

秦穆公当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用五张羊皮换回一个年已古稀的奴隶,居然在短时间内又为他招致了这么多贤良之士,所以更加雄心勃勃。从此,他放心地依靠这些有才干的人们改革内政,操练兵马,就这样,秦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了。

点评: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而要发挥一个人的才干,首先必须要重视他,尊重他,对他以礼相待。

3.瞒天过海——诸葛亮妙计收姜维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是决不能没有人才的,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既想为我所用,耍点“小阴谋”又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不久,蜀军顺利地进入祁山,夺得南安和安定两城。俘虏了魏军都督夏侯柳。在蜀军反取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谷甘县东)的时候,遇上了非同寻常的人物,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天水参军姜维。先是赵云受孔明之遣,领五千人马攻取天水郡时,中了姜维的计谋。接着孔明自为前部,来到天水郡城边,又中了姜维之计。“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孔明爱才,决心收服姜维。

为了收服姜维,孔明“思之良久”,后来听说他的母亲居住在冀县,而他对母亲又非常孝顺,便派魏延率军诈攻此城,迫使姜维恐怕母亲有失而领兵驰援冀县。于是孔明乘机便将他围困在城中,然后施展了一系列的计谋。

首先,孔明料定夏侯柳不会劝降姜维,却故意给他衣服、鞍马,而且不让人跟随,放他去“招安姜维”。临行前,孔明说:“现在天水的姜维守着冀城,他派人带着收信来说:‘只要驸马(指夏侯柳)在,我愿投降。”孔明使用这个假情报,其目的在于蒙骗夏侯柳,在他心中先投下一个姜维已有投降西蜀之意的阴影,夏侯柳刚出蜀营,忽然有几个人奔走,他们自称是:“冀县的百姓,现在被姜维献了城池,归顺诸葛亮,蜀将魏延到处放火,抢劫财物,我等只得弃家逃走,投上邦(县名,今天水市)去。”在奔赴天水的路上,夏侯柳又碰到不少百姓携儿抱女而过,说得都同先前那几个人一样。他经不住这一连串情况的刺激,终于相信了姜维已经降顺蜀军的谣传。这时,天水的一些将领还没有亲身感受,都不相信真有此事,恰恰就在他们猜疑不定之际,蜀兵又来攻城,并且在火光中见到姜维在城下挺枪勒马大叫:“夏侯都督答话!”夏侯柳与太守马遵等都到城上,见姜维耀武扬威叫喊:“我为都督而降,都督为何背弃前言?”夏侯柳说:“你受魏恩,为何降蜀?有什么前言?”姜维答道:“你写信教我投降蜀,怎能这样说呢?你要脱身,却把我害了!我现在降蜀,封为上将,那还有回到魏国的道理?”说完,就驱兵攻城,直到拂晓方退。在事实面前,众将方信。其实,这又是孔明之计。他让部卒中像貌相似的士兵假扮姜维攻城。就在这时,孔明引兵来攻冀县,冀县城中粮草缺乏,孔明又以粮草引诱姜维出城抢粮,而派魏延偷袭冀县,姜维失去城后单枪匹马逃到天水城下时,被太守马遵下令用乱箭射回。当姜维奔到上邦城时,城上的将领便大骂:“叛国贼,还敢来劫我的城池!”于是又送给姜维一阵乱箭。姜维孤掌难鸣,人困马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后只好向孔明投降。

姜维来降,孔明亲自出迎,并待之以礼,尊为上宾。孔明还向后主刘禅推荐,拜姜维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姜维27岁,和孔明初出茅庐时一般大小。

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收下了姜维。他有了本地人姜维相助,占领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所属各县,凉州的边防从此更巩固了。

点评:

对于真正有才干的人,既想为我所用,耍点“小阴谋”又何妨。不过,以礼相待、以诚相待才是最重要的。

4.谁说书生不可拜大将?

在人们的观念里,书生就是书生,是不能上战场纵横疾弛的;武将就是武将,总是生得人高马大力大无比的。但书生是否可以拜为大将呢?

三国时吴国与蜀国交战,有两次辉煌的战史:一是公元219年奇袭荆州成功,二是公元222年彝陵之战大胜。在这两次战役中,都记载着陆逊的赫赫战功。第一次是协助吕蒙,第二次乃独建奇功。陆逊后又任吴国丞相,成为三国时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他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孙权能够对他深信不疑,放手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