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学心机
28648600000023

第23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为大材大智(1)

“壮士受辱,拔剑而起”必然会“乱大谋”;一蹶不振,灰心绝望,则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最终被无情淘汰。只有处变不惊、善于忍耐,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正所谓“一忍万事成”。

1.朱棣佯狂伺机而起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俗话说:“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识都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在蛇之蛰,以求存也”,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之后,为加强宗族势力,除了徐达等几个异性人物外,把自己的十四个儿子全部加封为王。明太祖驾崩后,因皇太子朱标早死,就由长孙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一登基,即感到了10多位皇叔的威胁,于是他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运动”,把各位皇叔一个个翦除羽翼,有的流放,有的借机杀掉。最后只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因其环境特殊,又一时尚未找到借口,便暂时存留下来。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为人骁勇善战。但颇感自危,决意伺机行动,只是力量不足,只好暂时忍耐。建文帝也顾虑朱棣拥兵在外,又勇悍多谋,也不敢轻易下手。

不久,建文帝以高官厚禄收买了燕王的亲信葛诚,令他随时密报燕王的举止。葛诚就怂恿朱棣入宫见帝,以释嫌疑。这无疑是驱羊入虎口,朱棣的军师道衍力主不去,但朱棣却说:“此时我能兴兵,便当兴兵,若不能,不如暂住一行。”因此毅然进京。建文帝本想找个把柄乘机杀掉他,但燕王到京后,处处谨言慎行,又显得十分驯顺,他反而无从下手。一个月后,他只好放燕王返回燕京。

京城一月,燕王察言观色,益感危机重重。回到燕京后,他立刻诈病,并传言病重。建文帝终不放心,又寻机把燕王所属劲旅调离燕京,并杀了他的几个得力部将。朱棣为使皇帝不疑他有变,便诈癫扮傻,甚而溜出王府,在街市上奔走呼号,抢夺酒食,说话颠三倒四,有时竟仰卧街头,整日不醒。建文帝派遣谢贵前去探病,当时,正逢盛夏天气,只见朱棣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直喊天气太冷。但葛诚却密报朝廷,说燕王实是诈病,切勿被他瞒过。于是建文帝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密令燕京守城副将张信下手捉拿朱棣。

张信一直是燕王的亲信,接到密令后十分为难。他的母亲知道底细后,则劝他不可忘恩负义。张信就去见朱棣,朱棣仍在装疯。张信说:“殿下快不要这样。有什么,便对老臣直说无妨。”朱棣说:“我已经病得不行了。”张信便把建文帝的手谕拿出,以实相告。

于是,燕王急招军师道衍入室,共商救急之计。当晚设宴,预作埋伏,将内奸谢贵及葛诚一并擒住。燕王朱棣忿忿地说:“如今在籍的普通百姓,尚且知道兄弟、宗族互相体恤;我身为皇叔,性命却朝不保夕。朝官如此待我,遍天下还有何事干不出来?”他扔掉手中拐杖,长叹一口气说:“我哪里有病,都是你们这帮奸臣逼出来的!”于是令人把谢贵等人斩首。朱棣随即起兵,直向南京讨伐建文帝。经过四年征战,终于获胜,登上皇位,定都北平。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点评:

纵观古史殷商末期,纣王叔父箕子身居太师之位,曾因纣王无道,力谏不听,披发佯狂为奴;春秋战国时代,孙膑因受庞涓嫉妒迫害,装疯卖傻而逃脱;文人名士唐伯虎也曾为避祸而装癫食污。可见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装病卖傻,实为韬晦之计的一种,往往是一大本领。

2.慕容垂雌伏待变

慕容垂,字道明,从儿时起就聪明过人,成人后身长七尺四寸,手垂过膝,他的父亲对他特别宠爱,曾说“我这儿子最终能破人家,或者能成人家”,因此给他起名叫 “霸”,字道业。他二哥慕容谎即位后,改名为“垂”。慕容谎死,其子慕容隽即位,慕容垂被任为河南大都督、征南将军、兖州牧、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但太傅慕容评和皇太后不能容人,他们不仅不赏慕容垂的军功,反而要诛杀他,他不得不与儿子慕容全逃离前燕,投奔了前秦苻坚。

苻坚早有并吞前燕之心,只是顾忌慕容垂为将,未敢轻举妄动,现在见他们父子来投,不禁大喜过望。他亲自到市郊恭迎,给以隆重的礼遇。苻坚的谋臣王猛认为慕容垂有雄才大略,不杀将成后患,苻坚听不进去,反任他为将军,封他为宾都侯。这个前燕的宗室子弟总算在苻坚的卵翼下蛰伏下来。

晋太和五年(370),苻坚俘获慕容暐,灭掉了前燕。当苻坚率军进入前燕的京师邺城时,慕容垂也随军前往。他见到几个未随他出逃的儿子,想到故国沦亡,不免悲从中来。他原来的属下见他成为敌国的战将,都在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前郎中令高弼私下谒见慕容垂,劝他道:“大王才能超群拔萃,却遭无妄之灾,辗转流离,备尝艰难。有幸上苍让我重见大王,如今国祚暂移之际,正是大王重开伟业之机。惟愿大王收揽旧臣子弟,以建丰功伟绩。不要因为一怒而捐弃燕国。”慕容垂心中正有使前燕东山再起之志,对高弼的进言自然心领神会,但并未表露出来,表面上仍旧忠心耿耿地为苻坚征战。苻坚因他战功卓著,又升他为京兆尹、泉州侯。

晋太元八年(383),苻坚大举进攻晋室,与晋将谢石、谢玄在淝水展开激战,结果遭致惨败。前秦诸路兵马中,只有慕容垂一军完整地保全下来,苻坚带领千余人残兵败将逃到了他这里。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全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便劝父亲乘机拿下苻坚,不要拘泥于忘恩负义的小节。但慕容垂以为时机尚未成熟,要等苻坚北归后内部裂痕更深时再动手,到那时“既不负宿心”,又“可以义取天下”。他弟弟慕容德不同意“负宿心”的说法,认为自古以来就弱肉强食,不可错过报仇雪恨、复兴燕国的机会,如果“当断不断”,就会“反受其乱”。老谋深算的慕容垂则认为前秦衰亡在所难免,苻坚授首臣服的机会不会没有;他现在之所以不举事,是要等到别人袭击苻坚的关西地区时,他再拱手平定关东。所以他才说道:“关西之地肯定不会归我所有,自然会有人骚扰进攻那一带,而我正可以不费力气地占据关东。君子不怙乱,不为祸先。姑且走着瞧。”随即把自己那支完整的军队交由苻坚指挥,更增加了苻坚对他的信任感。

苻坚北还至渑池时,慕容垂请求去邺城祭拜祖墓,权翼劝谏苻坚道:“慕容垂是为了避祸才来归顺的,并非因为仰慕陛下的仁德。陛下对他裂土封侯,让他领兵守城,根本就满足不了他的心愿。他这个人如同鹰一样,饥饿时飞来依人,饱了后便高飞而去,一遇气候,定然要施展凌云大志。请陛下赶快约束他,别让他随心所欲。”可苻坚不听,不仅批准他赴邺,还派人领兵护送他。

慕容垂抵达苻坚子苻丕镇守的邺城后,苻丕请他领兵两千征讨反叛的翟斌,又派亲属苻飞龙率兵一千随行,实际上是令其监视慕容垂。慕容垂要求入城拜谒祖庙时,遭到了苻丕的拒绝。他便私自潜入城内,其祖庙的守吏禁止他拜谒,他一怒之下杀死守吏而去。到了河内,他立即坑杀了苻飞龙及随行的士兵,然后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队伍。晋太元八年(383)十二月,鲜卑人乞伏国仁以陇西为根据地,举起反叛苻坚的大旗。慕容垂见时机正好,便于次年正月,自立为燕王,正式开始了攻击恩人苻坚的军事行动。不到两年后,苻坚死于秦王姚苌之手,而慕容垂则登极称帝,亦即后燕的开国君主。

点评:

学会忍耐,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成功,才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由此可见,忍耐和坚持的种子虽苦,但是他结出的果实却是甜美的。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传统社会里,有多少君王自诩为善于韬光养晦,可又有几位帝王能真正做到韬光养晦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必冲天”,说的是楚庄王的忍,他忍了三年,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算得上是忍中高手了。

在楚庄王继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企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豹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他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决地说:“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人冲进宫廷,要杀掉父亲自立。成王喜欢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当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纵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廷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劝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心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观赏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喝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

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

身披鲜艳的五彩,

美丽而又荣耀,

只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飞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他国的进攻,争取了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然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点评: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地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

4.康熙:“忍”中奇才

康熙历来被人称为“少年天才”,我们不否认康熙身上有政治家的天赋,但康熙为了大业的那种忍的精神,的确值得后世效仿。

实事求是地讲,康熙在中国所有的封建帝王当中,应该说是较有作为的。别的不说,就其为中国留下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足可以划在英明君王之列。

康熙8岁即位,16岁亲政,在内忧外患的8年间,康熙一直采取了守势,也就是忍的策略。尤其是他以隐忍手段一举铲除鳌拜一事,更是把中国传统智慧中的隐忍韬略运用得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