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经济笔记
28648800000001

第1章 经济学与经济理论(1)

(第一节)经济学

按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管子者,经济家也,兴盐鱼之利,治齐而致富强,特当时无经济学之名词,且无条理,故未能成为科学。厥后经济之原理,成为有系统之学说,或以富国学名,或以理财学名,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经济学之概说,干端万绪,分类周详,要不外乎生产、分配二事。生产即物产及人工制品,而分配者,即以所产之物,支配而供人之需也。骤视之,其理似不高明深渊,熟审之,则社会之万象,莫不包罗于其中也。

摘自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1912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0页

生产之原素有三:一、土地,二、人工,三、资本。土地,为人类所依附而存者也,故无土地无人类。经济学所谓之土地,不仅指陆地而言,凡海洋空气,占有空间面积者,莫不为土地也。然以经济学原理言之,仅有土地而无人工、资本,则物产仍不能成,故经济学者,累千万言,犹未毕其说也。我人对于土地与人工之界说,尚易明了,惟资本与人工之界说,最难区别。此即社会主义家与经济学者相争之点,至今犹未解决者也。

摘自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1912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511页

今日西洋各国国力之发展,无不视经济力为标准。而经济学之生产三要素:曰土地、曰人力、曰资本。夫资本之初原,仍出于土地与人力。土地而不施以人力,仍不得视为财产,如石田童山是也。故人力应视为最重大之生产要素。一社会之人力至者,其社会之经济力必强;一个人之人力至者,其个人之生计,必不至匮乏,此可断言者也。

摘自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1916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32页

依照经济学原则,世界上任何物件,在一定情形之下,是有限制的,如海里的水,是很多的,凭你如何去饮,都饮不完,所以没有价值。但是在城里呢,就发生价值,因为城里水少而需要量大。又如空气是没有价值的,任何人都可以尽量地呼吸,但是在一暗室之中,这空气就可宝贵了。再如米之所以贵,都是因为供给少需要大的缘故。因为有这样需供的限制,所以我们对于一种物件,须得有个经济的使用法,就是应当先用在要用而急要的地方,不要用在不要而不急要的无谓浪费。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最大的一条原则。

摘自马寅初《中国何以如此之穷》(1924年5月)《马寅初演讲集》(二)商务印书馆1926年11月第3版第19—20页

狭义的经济学是阐明近代资本家的社会经济的构造之生成变化法则的科学,或者说是阐明其发生、成立、发展、灭亡和向高级社会形态推移的诸种法则的科学。

社会经济的构造的生成变化法则,即是社会之经济的运动法则;再换言之,在商品生产社会里,即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这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交换关系生成、变化的法则。阐明近代资本家的社会经济的构成、变化法则,或者经济的运动法则,是狭义的经济学的最后目的,……所以我们想理解资本家的社会,非先研究资本家的生产关系不可,研究资本家的生产关系,同时非研究资本家的生产不可,所以在这里资本家的生产要先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

摘自王学文《经济学》(1930年)《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200页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基本观点上和方法上等)与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者不同,既不以一般财富为研究对象,也不是以没有确定研究范围与确定意义的东西为研究对象,也不是以包罗万象的经济原则为研究对象。他研究的对象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这生产方式是具有历史性的,是社会历史上一定的生产方式。历史上人类社会不断地变化发展,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占支配的领导的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支配的生产方式不单与站在被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有所区别,同时也是在经济上划分时代的标帜。

摘自王学文《政治经济学方法》(1939年)《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页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特点之一,首先便是其理论的科学性,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它能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而把握其本质,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络与联系,在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得出其运动的规律,把握其运动的本质。在这一点说,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同的。……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以能具有把握任何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本质与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性,就在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有它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之上的。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论,是人类思想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最正确最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宇宙观。从这方面说来,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具有科学的哲学之理论基础,所以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经济能得到正确的、彻底的、深刻的认识,不为复杂错综的经济现象所混乱,不为变化多端的经济事实所蒙蔽,而且能够正确地把握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变动发展的规律,所以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是社会之正确的、具体的、深刻的反映。这种理论,不仅具有这样合乎真理的,正确的科学性,同时它是统一的、完整的,就是说它对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经济运动能用根本的、彻底的、一贯的观点来观察,能用正确的、严密的、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其研究结果正充实了统一的、有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摘自王学文《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特点》(1940年)《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1—363页

经济学的内容或分部,大概是可以分做四论或五论的:就是(一)消费论,专门研究人类的消费的经济行为;(二)生产论,专门研究人类的生产的经济行为;(三)交易论,专门研究人类的交易的经济行为;(四)分配论,专门研究人类的分配的经济行为;及(五)财政论,专门研究人类的政治团体的经济行为。

摘自李权时《李权时经济财政论文集》(1930年)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版第4—5页

经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大都是人类谋生的各种单独的或相互的现象。换言之,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谋生的种种活动的一种社会科学。这样,所以如果我们叫经济学为“谋生学”“生计学”“民生学”“货殖学”等等,也是名称其实的。

摘自李权时《李权时经济财政论文集》(1930年)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版第1页

现在的经济现象必然地免不掉过去的经济现象的因素,而同时又可以做将来的经济现象的萌芽,这是经济学与历史学有关系。

摘自李权时《李权时经济财政论文集》(1930年)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版第4页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分科,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任务。因为人类要获得其物质的生活资料,相互之间,一定结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叫做经济关系(economicrelation)。社会内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的经济组织。经济学,就是以研究这些经济关系为任务,以研究经济组织的构造和作用为目的。……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外界物质——富的学问,同时又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学问。

摘自周佛海《经济理论之基础知识》(1930年)上海新生命书局发行1930年出版第1—2页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因为各人研究对象的不同,发生几种不同的定义。旧派的经济学者——正统学派——以财富的获得,为其研究的对象,所以他们所下的定义,经济学为研究财富的科学。但这种定义,太注重财富的获得,而忽略了人与物的关系,已为现代经济学派所厌弃。新派的经济学者——社会主义派——以劳力与生产的关系,为其研究的对象,所以他们下的定义,经济学为研究劳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然这项定义,未免失之太狭。因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不止劳力与生产关系,还有交易分配与消费等种种问题,所以亦为学者所不取。著作的意思,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因为我们人类的行为,可以说都是经济的行为。上自政府当局,下迄贩夫走卒,他们自朝至晚,均忙得不亦乐乎,无非均为生活问题。他们的行为,均可说为谋生的行为。谋生的行为,即是经济的行为。所以总括说起来,人类的行为,均是谋生活的行为,亦是经济的行为,而经济学即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摘自朱通九《经济概论》(1933年)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3年出版第1—2页

我们知道,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种。社会科学,是以各种社会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关系,即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人人都能知道。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如果离开社会就不能存在,这也是人们所知道的。但是人类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有依据物质生活而结成的关系,有依据阶级或政党而结成的关系,有依据财产权而结成的关系,有依据信仰、学术等而结成的关系,还有其他种种的关系。经济学究竟研究那一个种类的关系呢?要答复这个问题,还得要根据科学的社会学的结论,说明社会构造内部各部分的关联,借以指出经济学的对象在社会构造中所占的地位。……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构成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的总体,即社会的经济构造。特定的经济构造是特定社会的基础,因而研究经济构造的经济学,是其他各种社会科学的基础。

摘自李达《经济学大纲·绪论》(1935年)《李达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人类的贪多及自然的吝啬两种性质,便是经济学的基石,在这个基石上面,建筑起经济学的结构来,从这两个前提出发,经济学研究人类从自然所供给的有限富源之中,努力满足其无穷的欲望的活动。经济学是什么?我们便可以这样回答:经济学者,研究吾人取得物质的东西以满足欲望的活动之科学也。在这个定义之中,我们所当注意者,即所谓满足吾人的欲望的“物质东西”,是包括人类和其他物品的,

摘自巫宝山杜俊车编译《经济学概论》(上册)(1937年)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初版第5页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国民的经济生活,研究范围,包括客观的实证经济学与主观的标准经济学,研究目的,在增进国民的物质幸福,解决国民的生活问题。根据这三点,对于经济学可以下一定义,经济学是以增进物质幸福,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之国民经济生活的研究。

摘自赵兰坪《经济学》(1941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青年基本知识丛书编审委员会主编正中书局印行1943年1月初版第22—23页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一方面是人,他方面是满足欲望的一切物质之财与生产此物质之财的一切源泉,依然是人与物的关系。

不过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生活,不是单个人的经济生活……也不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而是一国国民的经济生活。

摘自赵兰坪《经济学》(1941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青年基本知识丛书编审委员会主编正中书局印行1943年1月初版第4—5页

经济学由它产生以至发展,不是表现为特定社会集团争取利益、维护生存的斗争武器,就是表现为特定民族国家从事侵略或力图解放的斗争武器,在这种限度内,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由不绝应用而形成的科学,就更加显得分明了。

摘自王亚南《政治经济学及其应用》(1942年)《王亚南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基本的科学,它既在上述的这种环境下,发展完成其体系,完整地将现实社会的发展转化的法则性,指示出来,则其他的社会科学,也必然的以经济学的成果,而渐次完成其体系。反过来讲,诸社会科学体系的完成,同时也就完成了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

摘自王亚南《经济学与哲学》(1942年)《王亚南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经济科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是在实践的应用的过程上形成的科学,是要在实践的应用的意义和要求上才能正确有效地去研究去理解的科学。

摘自王亚南《经济科学论》(1942年)《王亚南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任何把经济学玄学化或“纯理化”的企图,不过是在消极意义上从反面来行使实践。经济学的实践性愈大,需要把经济学纯理化的要求也愈大。为了避免强暴的污害,愈是美丽的女子,就愈要涂饰得丑恶。

摘自王亚南《经济科学论》(1942年)《王亚南文集》(第1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经济学,亦并不是具有同一的内容。所谓至少一部分有助于中国经济理解的经济学,只能限于前期的资本意识形态。那时资本阶级还是站在生产者的立场,还是站在对传统封建求解放求自由的革新者的立场的;照应着这种事实,当时的经济理论,可能充分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基本动态,并且也可能部分地用以说明我们中国这种处在资本发生期中的经济实质。然而过此以往的,在资本主义后期出现的所谓流俗的经济学,它就不但不能拿来验证或解析我们这种社会的复杂的经济形态,甚且不能成为它所因以产生的社会经济事象的反映,反而成为掩罩其实质、其基本动态的烟幕。因为把资本社会的根本危机如实暴露出来,那不是现阶段的资本家所期待于他们经济学家的。

摘自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1946年)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第43页

经济的原理,就是经世济物的道理,亦就是国计民生的学理。简言之,经济学即致国家于富强之学,……即建国之学。……

国家以最小的时间与劳力,本于文化的遗传,依于科学的方法,发挥人力与物力,至于极高的限度,用之于民生与国防。……

(一)经济以养民为本位,(二)经济以计划为必要,(三)民生与国防之合一。

摘自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1944年)》转引自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48年8月版第192—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