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28653200000023

第23章 陈撄宁发现“载道于器”的密码

老子在《道德经》里谈了四次器。

陈撄宁

陈撄宁(1880~1969),中国近代道家道教学者,居士现代仙学创始人。原名元善、志样。字子修。后改名撄宁,号圆顿子。安徽怀宁县洪镇乡新陈埂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少年时体弱多病,不喜仕宦,羡慕仙学。遂遍历名山道观,寻师访友,钻研道藏,并结合西方医疗科学,亲身体验道教养生法。1939年,创办《仙学月报》。其对道藏书目重作分类,将七部十二类的旧名目一概取消,只就道藏原有1500种书的性质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诚、道法、道仪、道总等14类。1956年,其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著作颇丰,涉及内容有丹道、史论等,共计有《黄庭经讲义》、《道教起源》、《教理概论》、《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静功疗养法》、《仙与三教之异同》等近30余种。《老子》28章:“朴散则为器。”(当原始的质朴状态解体后,就形成各种器物。)

《老子》29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凡兵器都是不吉祥的东西,一般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接着又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是神的器物,不能把它怎么样。)

《老子》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能使用的东西。迫不得已使用它时,最好以淡然的态度处之。)

现代仙学家陈撄宁发出“载道于器”的感叹,时值战乱。这是个“不祥之器”的年代,“非君子”理想之“器”,道与器的密码就在于“恬然为上策”,(最好以淡然的态度处之)。陈撄宁有此“淡然”之道,才成就他享誉三代“仙学家”的称号。

1.返朴归真

陈撄宁本来出身儒学家庭,其父陈业儒好道,其叔陈祖为名医,也对道教神仙学说有精湛研究。这种环境,使他自幼即接触了道教书籍。据其自称,十岁看葛洪《神仙传》,即萌学仙之愿。十五岁乡试中秀才,但却患了肺结核病。为治病,他研读医书,企求获得愈病之方,接触到《参同契》、《悟真篇》等书,加深了对仙学的向往和理解。二十八岁时,离家漫游江苏句容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安徽涂山和浙江金盖山等地,寻师访友,拜受口诀。

1912年至1915年,他以三年功夫,遍阅上海白云观收藏的《道藏》。接着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读佛经一年。比较佛道的结果,他仍归于道。对此,他曾说:“初以儒门狭隘,收拾不住,则入子老庄;复以老庄玄虚,收拾不住,则入于释氏;更以释氏夸诞,收拾不住,遂入于神仙。吾将以此为归宿矣!”(《读<化声自叙>的感想》)

在学道途中陈撄宁曾多次拜师,他自称:“作正式导师前后共五位:北派二位,南派一位,儒家一位,现在我自己竟不能说是专属那一派。若论到龙门派,作算是第十九代圆字派。以上各派都是在家人传授,只重工夫,不重仪式,故与出家人不同。另外尚有乩坛传授,未免类乎神话,江湖传授又嫌落于旁门,故皆不愿奉告。”(《答复上海南车站张家弄王君学道四问》)

陈撄宁自学道有成后,陈自己坚持修炼外,还广泛阐释道教仙学原理。在《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上陈撄宁发表的文章皆通俗易懂而又精致允当,随人施教。据他自己说,这是因为“我想把自己由道藏全书中所研究出来的高深修养法让群众咸知,不愿矜为独得,所以一面答复人家问题,一面又将信稿连问题公开发表,毫不隐藏,破除古代保守的旧思想,直到丁丑年秋季,方告一段落,这也是我为社会尽的一点义务。”(《陈撄宁自传》)由此可见,陈撄宁学道,有个返朴归真的过程。

2.得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结论

①神仙家宗旨,要与造化争权,逆天行事,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也。

②静坐的工夫,一大半是用以对付肉体上气血之浮动,颇有合于老子“重为轻根“产及”虚心实腹”之玄义。常见许多医药所不能愈之病症,赖静坐而获奇效者,即就治疗一端而论,已无古今之别。若再论及内丹修炼,专恃静坐,固不能有成,鄙弃静坐,亦不能见效,今人如此,古人亦莫不如此。

③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有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即是此派,亦即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

④吾等研究仙学,不是弘扬宗教。我们注重长生的意思,不是贪恋这个地球上有何等快乐,要永远享受。实在因为将来全地球人类,都不免恐怖与痛苦,想救拔他们,非有神通不可:想感化他们,亦非有神通不可。空说白话,是无济于事。但是修炼神通,必定先经过长生这个阶段。倘若不能长生,绝没有真的神通发现。仙学这一门,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下去的。果能把自己肉体上普通之生理改变过来,神通自然就易于成就了。

⑤因为希望体证得之神通,消灭科学战争之利器,不得不注重实验,谢绝空谈,只讲心性玄言,故异于三教一贯。因欲联络全国超等人才,同修同证,共以伟大神通力,挽救此世界末日之厄运\,非但不赞成往生西方,并且不许升天,不许作自了汉,不许厌恶此世界之苦而求脱离,不许欣慕彼世界之乐而思趋附,故异于往昔前辈神仙之宗旨。

⑥吾国仙道,始于黄帝,乃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学术,对于儒教无甚关系,而比较老庄之道,亦有不同。神仙一派,极端自由,早已跳出佛教六道轮回之外。仙学是在三教范围以外独立的一种科学,无论那一教信徒,学此术,更觉适宜,因彼等脑筋中不沾染迷信之色彩,用纯粹的科学精神,从事于此,其进步更快也。

⑦我平日教人的“玄关一窍”,简直可以和上帝争权,与仙佛并驾,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做得好时,真能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然而我的玄关,却不可以随便乱传于人,须看准是一个载道之器,方许向他点破,不许拿口诀当人情送,不许把传道当生意做,历代以来传授,皆是如此慎重。

⑧对于尚有俗务在身的修士,于世法宜采进取主义,对于出世法,宜采保守主义,只求能不沾染一切恶习,不使精气神作无谓之消耗,不使堕入室家之累而难以自拔。一方面为社会尽相当之职责,一方面乘时储蓄充分之财力,预备将来实行修道之经费,若有余力,尚可帮助同志之人,岂不甚善。

《参同契》

道教经典。全称《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兼及内丹、外丹。此书对道教修炼影响甚大,被奉为“丹经之祖”,对宋代理学亦有影响。后世注家甚多。最著有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等。⑨仙学在今日,实未便墨守成规,而有随时代演变与改进之必要,对于仙学是抱定一种试验性依口诀行事,有时又变通办理,独出心裁,不依口诀。

对于地元丹法,曾两次临炉实验,所以失败,乃受两次沪战之影响,第一次南北之战(民国十三年齐卢之战),第二次中日之战(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之沪战)。彼时因战事而致家破人亡者,不可胜数,烧炼外丹道友四五人,虽幸免波及,然大局已非,不能安心炼矣。费时十载光阴,并千百次试验之结果,只有两句话可以奉告:“红铜确能变为白银,但不免于亏本。”

⑩三元丹法、地元丹法一证明红铜确能变为白银,死砂干汞,更不成问题,然亦仅能到此程度而止,后来惜未能继续下去。人元丹法一言明此术确有捷效,但“参同”、“悟真”之本文虽可信,而各家注解则不可信者实多。天元丹法一证明“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语,绝非欺人者。但其入门手法,亦有上中下三等,故见效之快慢,用功之巧拙,遂由此而分。伍柳一派,不是上乘,惟李清庵、陈虚白、黄元吉,诸公庶几近之。

吾国人性习,喜空言而畏实践,故特别欢迎大乘而厌恶小乘。因为小乘佛教虽不敢说绝对能免除老病死诸苦,却也要做一番工夫。试观魏晋之间,何晏、王弼、王衍诸公,放弃世务,专谈玄理,蔚成风气,遂以清谈误国。此即大乘佛教之前驱。宋儒虽极力排佛,但说到心性二字,总与佛教纠缠不清,甚至堕入佛教大乘经义圈套中而不自觉。明排之,适以暗助之。而大乘佛教遂俨然把握着吾国人心性界无上之权威。

儒释道仙,四家宗旨不同儒家见解:认为人生是经常的,所以宗旨在维持现状,而不准矜奇标异,因此人生永无进化之可言。释家见解:认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专求正觉(这是佛教的本旨,其馀是枝叶),而抹煞现实的人生。因此学理与事实,常相沖突,难以协调。道家见解:认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极端放任,而标榜清静无为,以致末流陷于萎靡不振,颓废自甘。仙家见解:认为人生是缺憾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致思想与行为,往往惊世骇俗。非但儒道释三家不能融和,即道家与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隶一种旗帜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难以强同。

3.有了道性,活着就能宁静下来

1916年他三十六岁,与吴彝珠女士结婚。吴是位曾留学美国的妇产科医生,但却自小羡慕神仙,所以与陈既有夫妇之分,又是志同道合的仙侣,当1937年吴彝珠患上乳腺癌,当时为无药可治的绝症,她也想学修养法以延长寿命,“遂照例具表立誓行仪”,皈于道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跋》)经用陈撄宁教她的法子自治,大有效验。

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弟子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

1938年,59岁的陈撄宁筹资成立仙学院。仙学院成立后,参与之学生约数十员,其中较亲近者,干道有张竹铭、汪伯英、吴无馀、吴竹园、邓雨苍、周缉光、杨逢启、张彗岩、高克恭、曹昌棋、洪太庵(菲律宾)、沈霖生、孙镜阳(二者后来迁居香港)、袁介圭;坤道有:朱昌亚、陈悟玄、赵慧昭。

陈撄宁是继庄子的传承者,他信服老、庄,他的名字,也取自庄子的说法:“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撄宁,这是庄子发明的一个并没有为后世所接受的词。但却被仙学家作为自己的名字,而且大见成效。作家王蒙在《庄子的享受》中说:撄宁,指的仍然是道性,是指搞乱以后得到的安宁平静。讨论了一大堆超越、外、死生、零与无穷,够乱乎的了吧,乱乎够了,然后你就能平静下来,专一起来,通达起来。庄子的意思其实也是相反相成,乱而后定,动而后静,具体而后无穷,无穷而后微笑并抚摸着具体,比无穷之后视一切具体如无物更妥当也更合情合理,更可行也更从容。

撄宁,撄乱而后宁静,这是世界的大道,也是人学道的历程,种种复杂的对象与道理,诸如天下、物我、生死、动静……都是令人撄乱的,有悟性的人却会从这样的混乱中彻悟安宁,完成越来越大的体悟。

没有撄乱无所谓宁静,没有宁静无所谓撄乱。生存是撄乱的,而死亡是宁静的。有了道性,活着就能宁静下来,这就是境界啦。

4.道德问题是不会改变的

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仙道月报》,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1941年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的研究,并传授弟子。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深为抑郁惶恐,心力交瘁。1969年5月25曰,陈撄宁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89岁。

陈撄宁的一生致力于道教文化的研究,其学术重心,在探索、弘扬“仙学”。对于仙学陈撄宁曾一度认为它是不入于儒、释、道任何一教的。新中国成立后改变看法,将仙学看道教一部分。他说的仙学,主要指道教的养生延年不死之术。其主要内容为内丹术,同时相信外丹黄白术,陈本人曾与二三同志试验“地元丹法”,即炼铜为银的试验,因日本侵略中止试验。就陈撄宁所阐述的仙学理论言,主要还是内丹术。陈的大多数文章、著作皆为发内丹精义,重要的有《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黄庭经讲义》等一系列论文,大多收入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选的《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一书。另外,1956年杭州风山疗养院请他讲授静功之法,他撰成《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一书,专为广大人民群众身疗病而作,是发扬道教养生学说为大众服务的范例。民国时期,出了许多佛教、道教的名人,比如佛界高僧弘一大师,比如赵朴初,虚云和尚,比如陈樱宁。但前者,知之甚多,弘一大师中年出家,法相庄严,传遍宇界。而陈樱宁是一代仙学巨子,近代有道之大师级人物。陈樱宁平日教人,说是“我的玄关,却不可以随便乱传于人,须看准是一个载道之器,方许向他点破……”

他说这话,是把自己当作老子了。老子身边有很多高足,但他最终把道传授给了关令尹喜。传来传去传到庄子身上了。

“载道于器”的“道”,是指无形的规律、本原、准则、原理。与有形有象的“器”相对。《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与“器”的说法,语出《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宋代开始,道器关系与“理”“气”关系密切联系,程朱理学认为“道”是“生(形成)物之本”,“器”是“生物之具”。两者不能缺少,如果“推其所从来”,则道和理先于器和理先于器和气。明代王夫之认为道即在器中,“无其器则无其道。”

南宋朱熹在《文集·答丘子野》说:“其形者谓之器,其不形者谓之道。然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以阴阳者道也。是以一阴一阳往来不息,而圣人指是以明道之全体。”

北宋程颢《遗书·卷十一》说:“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魏阮籍在《通易论》说:“故道不可逆,德不可拂。”可见,有道有德,应是人(器)的伦理准则,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行为和善恶。陈撄宁所说的“须看准是一个载之器,方向他点破”玄关,正是基于这个伦理准则。虽然时代不断变化,社会法则也不断向前推进,但这个社会道德问题是不会改变的。